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0849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丁梦娇 作者简介:丁梦娇(1993),女,汉族,北京人,中共预备党员,首都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政法学院政治学系,研究方向:中国国内制度研究。,100089)浅析论语中的德治思想【摘要】春秋时期的儒学思想家们,他们继承了周代的敬德保民的思想,对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更是对德治的思想有着比较系统的分析,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其中“仁”和“礼”是其思想的核心,在德治思想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并对为政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要求,这些对于推动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也是大有裨益。【关键词】修身,教化,正名,道德修养中国政治文

2、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德治。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族内部成员关系的维系是基于人伦道德而非国家的法律,因此德治在政治文化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有些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由社会舆论和个人的道德良心来监督实施,违者要受到相应的道德谴责。孔子就提倡礼制和道德教化来减少犯罪,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社会”,既使为政者稳定统治,又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因为犯罪是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50页。论语中的德治思想具体表现在“仁”和“礼”两个方面。一、“仁”:为政者要修身立德 论语一书中,“仁”字共出现105次,论“仁”的经文共有5

3、8章。 国风: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93页。由此可见,孔子对于“仁”的重视程度。孔子认为,士君子的修养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个阶层的道德品质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君子如此,则为政者更应如此。修身立德对于执政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各级官吏是尤为重要的。他们必须修养心性,端正身行,为民众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一)修身正己孔子对于为政者也是有着一定标准和条件的,为政者必定比普通老百姓具有更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政思想。他强调为政者要修身立德,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道

4、德修养,还要在社会当中有模范和带头作用。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自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这里的“正”是端正的意思,孔子强调为政者要带头端正、正派,当政者的言行不端正,胡作非为,谁还听你讲的假、大、空之言呢?这主要是从为政者对百姓的引领作用角度来谈及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这是从老百姓对为政者政令的反馈角度谈及的。这表明如果为政者自己都行为不正派,那么老百姓就有权利不服从政令,这也是一种对为政者道德的外部监督作用。“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这两句也是在

5、强调为政者修身的政治作用就是“以安百姓”,用以身作则的感化方法来得到百姓的信服,这样才使得政令的推行顺利而有效,社会才能够安定和谐,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孔子认为,从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是决定其是否能够为政的前提和基础。 子路曾问孔子,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由此可见孔子对于正名重要性的重视。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孔子指出了执政要靠人,而人选又要靠修养和德行,修养和德行的深造就要依靠仁,由此看来,仁道是选择执政者的必要依据之一。(二)勤政爱民在孔子的论语,我们也发现了他的重要的勤政和节用思想。孔子说:

6、“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大国的国君一定要勤政治国,诚实无伪,节约开支,爱护人民,用民有时,不违农时,这样才是真正爱民的为政者。只有勤政才能使老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淳朴。藏富于民,是儒家一大主张。为了使富藏于民,为政者取于民必须有节制。论语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 彻田为粮,彻:什一税。乎?”曰:“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强调的是只要民富,则君亦不至于不足,如果民贫,则君无法独富。孔子的学生子张向老师请教如何为政时,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在位时不要疲倦懈怠,执

7、行政令要忠心耿耿。这重点在强调为政者的勤政要领,但是深层暗含着为政为民的思想,用老百姓来时刻砥砺为政者要勤政,要勤勉。孔子强调为政之要,为官之德,是爱人得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子民,想子民之所想,时时刻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就是一个合格的为政者,才能够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孔子认为惩罚和暴力是不能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的,他提出另一个标准,即养民惠民。 王长华: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1页。孔子认为君子从政应“尊无美,屏四恶”。所谓“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所谓“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

8、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由此可见他对于养民爱民也是尤为看重的,他始终关注民生问题,认为统治者应该爱民、富民、教民、养民,改善民众的生存条件,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把惠民、养民作为政治评价的标准。二、“礼”:为政者要德政教化 论语中“礼”字出现75次。 国风: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94页。可见“礼”的观念具有很重的分量。在为政方面,孔子认为为政者必依于抽象的伦理规范,以行具体的制度,使百姓有条不紊地生活和生产。抽象的规范就是“德”,具体的制度就是“礼”。 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第

9、1版,第69页。在德的指导和礼的规范下,人民不知不觉,循道而行,而为政者的方法就在于使民德合于君德。“礼”的实质就是有严格的分别,使人各安其分,服从这一分别。这种将贵贱有等的制度合理化,这样比仅用“刑”、“政”的统治更能奏效,使民众乖乖地服从。 钟肇鹏:孔子、儒学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7页。(一)严格等级,统一秩序先秦儒家典籍中的“礼”,均含有相当浓厚的政治气息,指的是国家制度、社会秩序及道德标准所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礼的本义是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政治、经济制度以及道德准则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组: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

10、012年5月第1版,第44页。“礼”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实际性,也成为“德治”的方式之一,“德治”的实质就是从道德教育上来巩固贵贱有序的社会制度,也就是“礼制”在道德方面的应用,为了维护这种贵贱有等的社会制度,孔子提出要“正名”。“正名”就是保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稳定状态,实质也就是君安于君位,臣安于臣位,父安于父位,子安于子位。因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适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准则,无论是君臣、父子、夫妇还是兄弟,都适用于“礼”的规范。“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意思是即使恭敬却没有礼的话,使人烦乱不安;即使谨慎却没有礼规范的话,

11、使人怯懦畏缩;即使勇敢却没有礼的规范,会造成叛逆谋反;即使直率却不守礼的话,使人伤及无辜。在孔子看来,这些人类的美德没有在礼的框架下实行就不能称其为美德,只有在礼的规范下,美德才能散发人性的光辉。“礼”既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为政者一定要遵守“礼”来规范和治理国家,“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孔子主张为政者要“君使臣以礼” 论语八佾。来换得“臣事君以忠”,换得了臣民的服从和敬畏,这种政治便是德政。表现在“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统治者遵循礼的规范来治理国家,治理之路将顺畅无阻。(二)倡教化,反残杀孔子探讨的主要是政治思想和伦理

12、思想,目的是对统治者和民众进行教化。他主张的教化包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论语述而。在为学中,孔子也并没有把学与教当作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播,而是更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培养,他特设立“政事”一科,让我们看到了为学与为仕的相通之处,更强调了对政事的渗透和教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认为为政者应当以德治国,以自己的美德教化百姓,那么不用通过繁琐的治理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孔子“德治”模式虽然不排除法律的作用,但道德教化无疑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段话指出了孔子的德与刑的理论,

13、依祖宗传来的规范而思想谓之“德”;依祖宗传来的规范而行为谓之“礼”。他认为刑罚的作用比不上道德教化的作用,刑罚只是表面制止了民众的不耻行为,却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单靠刑罚并不能保证民众自觉认同某种社会秩序;但是徳礼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孔子还主张实行“爱人”在政治上的表现在于“仁政”,但是这在孔子有差等的爱的情况下,所谓“仁政”也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和巩固统治而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手段而已。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也是反对统治者过重的剥削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语尧曰。,使人民能够心悦诚服。他提倡“省刑罚,薄赋敛”,反对对人民横征暴敛和残酷压榨,

14、因而弄得民不聊生,结果就会引起暴动和王朝的覆灭。孔子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为学和为仕,两者相容而相同,以德修身进而为仕,退而自修。我认为,他的德治思想也是这两者的有机融合,表现在为政者的自我定位和施政理念上,他为中国古代统治国家的为政者构建了生存的基本模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孔子德治思想的教化和熏陶,确实出现了许多修身正己,勤政爱民的统治者和官员,例如唐太宗和海瑞等,他们是为政者的楷模和榜样,是中国政治道德领域的优秀风尚。孔子的论语和其德治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历代的统治者,也对现当代的执政者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孔子时期的德治大多数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与现代的德治思确有不同之处,但

15、是我们应当以扬弃的态度来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的精华之处仍让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我们在构建政治文明过程中,应当以历史上的清官廉吏为鉴,以儒家官德为师,时时做到深省和自警,真正做到清正爱民,节俭自律,修身正己,勤政廉洁,为民请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参考文献:1、论语泰伯。2、论语为政。3、论语尧曰。4、论语颜渊。5、论语子路。6、论语宪问。7、论语八佾。8、论语述而。9、礼记中庸。10、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11、国风: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12、王长华: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13、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4、钟肇鹏:孔子、儒学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15、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组: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