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原理第5章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0155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0.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成形原理第5章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材料成形原理第5章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材料成形原理第5章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材料成形原理第5章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材料成形原理第5章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成形原理第5章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成形原理第5章教材(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章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 5-1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铸件的宏观凝固组织 三个晶区 : 表面细晶粒区:紧靠型壁的外壳层,由紊乱排列的细小等轴晶所组成,仅几个晶粒厚 柱状晶区:由自外向内沿着热流方向彼此平行排列的柱状晶所组成 内部等轴晶区:由紊乱排列的粗大等轴晶所组成 晶区数目以及柱状晶区和等轴晶区的相对宽度随合金性质 和具体凝固条件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完全由柱 状晶或等轴晶所组成的宏观结晶组织 : 完全柱状晶完全等轴晶 1.表面细晶粒区的形成 二、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形成机理 铸型壁附近熔体受到强烈的激冷作用而大量形核,形成无 方向性的表面细等轴晶组织,也叫“激冷晶

2、”。 细化程度取决于 型壁散热条件所决定的过冷度和凝固区域的宽度。 型壁附近熔体内大量的非均匀形核 各种形式的晶粒游离 前提:抑制铸件形成稳定的凝固壳层 凝固壳层界面处晶粒单向散热晶粒逆热流方向择优生长 而形成柱状晶 返回目录 2.柱状晶区的形成 稳定凝固壳层产生柱状晶区开始 内部等轴晶区形成柱状晶区结束 柱状晶区的宽度及存在取决于上述两个因 素综合作用结果。 生长方式:择优生长 柱状晶择优生长 返回目录 各枝晶主干方向互不相同,主 干与热流方向相平行的枝晶生长 迅速,优先向内伸展并抑制相邻 枝晶的生长。逐渐淘汰掉取向不 利的晶体过程中发展成柱状晶组 织。 竞争淘汰 离开型壁的距离越远,取向不

3、 利的晶体被淘汰得就越多,柱状 晶的方向就越集中,同时晶粒的 平均尺寸也就越大。 3.内部等轴晶区的形成 熔体内部晶核自由生长的结果 等轴晶晶核来源 (1)过冷熔体直接形核理论: 溶质原子富集而使界面前方成分过冷增大发生非均 匀形核 (2)激冷晶游离理论 : 浇注期间和凝固初期的激冷晶游离随着液流漂移到 铸件心部,通过增殖,长大形成内部等轴晶 (3)型壁晶粒脱落和枝晶熔断、游离理论: (4)“结晶雨”游离理论 液面晶粒沉降。 (2)激冷晶游离理论 因浇温低,浇注中形成的激冷游离晶 凝固初期形成 的激冷游离晶 非均质形核的激冷游离晶 (3)型壁晶粒脱落和枝晶熔断、游离理论 图 型壁晶粒脱落示意图

4、 型壁晶体或柱状枝晶在凝固界面前方的熔断、游离和 增殖理论基点为溶质再分配。 图 枝晶分枝“缩颈”的形成 a) b) c)为二、三次分枝时缩颈形成过程示意图。 V为生长方向。d)环乙烷的枝晶,可见分枝缩颈 溶质浓度再分配界面前沿液态金属凝固点降低实际过冷度减小。 溶质偏析程度越大,实际过冷度就越小,其生长速度就越缓慢。 晶体根部紧靠型壁,溶质在液体中扩散均化的条件最差,偏析程度最为严重, 生长受到强烈抑制。 远离根部,界面前方的溶质易于通过扩散和对流而均匀化,面临较大的过冷, 其生长速度要快得多。 故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将产生根部“缩颈”现象,生成头大根小的晶粒。 熔点最低而又最脆弱的缩颈极易断开

5、,晶粒自型壁脱落而导致晶粒游离 枝干生长侧面溶质偏析层阻碍侧面的生长,偶然产生的凸出部分突破此层, 进入较大的成分过冷区内,长出较粗大的分枝,从而在分枝根部留下缩颈。 晶粒增殖: 处于自由状态下的游离晶一般具有树枝晶结构,在液流中漂移 时不断通过不同的温度区域和浓度区域,受到温度波动和浓度波动的冲击 表面反复局部熔化和反复生长分枝根部缩颈可能断开而破碎成几部分在 低温下各自生长为新的游离晶。 液态金属流动的作用: 液态金属的流动形式 浇注过程中的流动 凝固期间的对流 自然对流强迫对流 铸型和液面处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 中心部分温度较高、密度小而上浮 溶质再分配引起界面前沿液体成分和密度的变化

6、游离晶体和液态金属之间密度差异 浇注过程中的注入动量 、 电磁搅拌、机械搅拌 液态金属流动对铸件结晶中晶粒游离过程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影响其传热和传质过程而实现的: (1)传热方面:液态金属的流动加速其过热热量的散失 ,使全部液态金属在浇注后的瞬间(小于30s)从浇注温 度下降到凝固温度。 (2)传质方面:液态金属流动的最大作用在于导致游离 晶粒的漂移和堆积,并使各种晶粒游离现象得以不断进行 。 同时改变界面前沿的溶质分布状态,加速流体宏观成分 的均匀化。 (4)“结晶雨”游离理论 液面处形成的晶粒+顶部凝固层脱落的分 枝 密度比液体大 下沉 产生晶粒游离。 多发生在大型铸锭的凝固过程中 铸件中

7、三晶区的形成相互联系、彼此制约 稳定凝固壳层的产生决定着表面细晶粒区向柱状 晶区的过渡,而阻止柱状晶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则是中心等轴晶区的形成。 晶区的形成和转变是过冷熔体独立形核能力和各 种形式晶粒游离、漂移与沉积的程度这两个基本 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了铸件中各晶区的相 对大小和晶粒的粗细。 返回目录 5-2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控制 1.铸件结晶组织对铸件质量和性能的影响 表面细晶粒区薄,对铸件的质量和性能影响不大。 铸件的质量与性能主要取决于柱状晶区与等轴晶区的比例以及 晶粒的大小。 (1)柱状晶: 生长过程中凝固区域窄,横向生长受到相邻晶体的阻碍,枝晶 不能充分发展,分枝少,结晶后显

8、微缩松等晶间杂质少,组 织致密。 但柱状晶比较粗大,晶界面积小,排列位向一致,其性能具有 明显的方向性:纵向好、横向差。凝固界面前方常汇集有较 多的第二相杂质气体 ,将导致铸件热裂。 (2)等轴晶: 晶界面积大,杂质和缺陷分布比较分散,且各晶粒之间位向 也各不相同,故性能均匀而稳定,没有方向性。 枝晶比较发达,显微缩松较多,凝固后组织不够致密。 细化能使杂质和缺陷分布更加分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各项性能。晶粒越细综合性能越好。 对塑性较好的有色金属或奥氏体不锈钢锭,希望得到较多的 柱状晶,增加其致密度; 对一般钢铁材料和塑性较差的有色金属铸锭,希望获得较多 的甚至是全部细小的等轴晶组织;

9、对于高温下工作的零件,通过单向结晶消除横向晶界,防止 晶界降低蠕变抗力。 等轴晶组织的获得和细化 强化非均匀形核 促进晶粒游离 抑制柱状晶区 2、铸件宏观组织的控制途径和措施 (1)加入强生核剂孕育处理 孕育向液态金属中添加少量物质以达到增加晶核数、细化 晶粒、改善组织之目的的一种方法。Inoculation (变质加入少量物质通过元素的选择性分布而改变晶体的 生长形貌,如球化或细化。Modification) A.形核剂 :a)直接作为外加晶核 b)通过与液态金属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非均匀晶核 能与液相中某些元素组成较稳定的化合物 通过在液相中造成大的微区富集而使结晶相提前弥散析出 B.强成分过

10、冷元素: 通过在生长界面前沿的富集而使晶粒根部和树枝晶分枝根部 产生细弱缩颈,从而促进晶粒的游离。 强化熔体内部的非均匀形核, 孕育剂富集抑制晶体生长 时间效应 : 孕育期 孕育衰退 (2) 控制浇注条件 低的浇注温度。熔体的过热度较小,与浇道内 壁接触就能产生大量的游离晶粒。有助于已形成 的游离晶粒的残存,这对等轴晶的形成和细化有 利。 合适的浇注工艺。强化液流冲刷型壁能扩大并 细化等轴晶区。 (a)中心顶注法 (b)靠近型壁(6孔)顶注法 图 不同浇注工艺铸锭的宏观组织 (3)铸型性质和铸件结构 薄壁铸件:激冷使整个断面同时产生较大的过冷,容易 获得细等轴晶。 型壁较厚或导热性较差的铸件,

11、等轴晶区的形成主要依 靠各种形式的晶粒游离。 a.铸型激冷能力的影响:如金属型、石墨型 b.铸型表面的粗糙度 (4) 动态晶粒细化 熔体在凝固过程中存在长时间、激烈的对流。 (晶粒或枝晶脱落、破碎、游离、增殖) 振动机械振动、电磁振动、音频或超声波振动 搅拌机械、电磁搅拌 旋转振荡 周期性地改变铸型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 振动对晶粒大小的影响(lin=2.54cm ) 图 利用旋转磁场控制 晶粒组织 柱状晶区(未加磁场) 细等轴晶区(加磁场) 返回目录 5-3 气孔与夹杂 1.析出性气孔 在冷却及凝固过程中, 因气体溶解度下降,析出气 体,来不及从液面排出而形 成气孔。 含 氢 量 2.反应性气

12、孔 金属液铸型之间、金属液 内部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 气孔 一、气孔 铸件中气孔的形成示意图 溶质分布方程: 液相中气体浓度超过某饱和气体浓度SL 时,才析出气泡,则产生过饱和浓度区 X(x=x,CL=SL): (2)长大条件: 气体内部各气体分压总和外界压力 内部压力 p气=pH2+pN2+pO2+pH2O 外界压力 pn=pa+pM+p pa 为大气压 pM金属静压力H p 表面压力的附加压力 p=2/r 即: p气pa+ H 2/r r p 难长大 异质形核 r p 利于长大 (3)上浮条件: 气泡脱离现成表面而上浮 取决于液、气、固三者间的表面张力 气泡与现成表面的润湿角 (a) 90

13、 长大到颈缩后才能脱离 动力学条件: 取决于: 上浮速度ve与凝固速度R 当ve pa+ H 2/r 2.反应性气孔形成机理 (1)金属液与铸型(芯)反应性气孔 (皮下气孔) 原因:铸型水分高、透气性低; 合金中有易氧化成分;熔点较高的合金(钢、铁、铜 ) 一定中等壁厚范围内。 机理:氢气说 氮气说有树脂粘结剂时 CO说 1)渣气孔 例 钢中 CO不溶,但氧或氧化物与碳反应形成CO (FeO)+C = CO+Fe (MnO)+C = CO+Mn (SiO2)+2C = 2CO+ Si (Cu2O)+2H = 2Cu+H2O (气) (2)金属液内反应性气孔 2)金属液中元素间反应性气孔 碳氧反

14、应气孔 水蒸气反应气孔 碳氢反应气孔 1、危害 有效工作断面 b 应力集中 裂纹 疏松 气密性 耐蚀性 2、防止措施 针对形成原因 3析出性气孔的防止 以下主要因素影响析出性气孔的形成: 金属液原始含气量C0 C0含量愈高,CL、x和t都将增 大,C0高时,凝固前沿的液相能较早析出气泡。C0不高时, 就依附缩孔较迟析出。 冷却速度 冷却速度愈快,凝固区域就愈小,枝晶不易 封闭液相,凝固速度v愈大,则x和t愈小,气体来不及扩 散,因而气孔不易形成。 合金成分 影响原始含气量C0 ,决定分配系数k和扩散 系数DL以及合金收缩大小及凝固区域。 气体性质 氢比氮的扩散速度快 可从以下途径来防止或减少它

15、的产生。 1减少金属液的原始含气量C0 减少金属液的吸气量 尽量减少或防止气体进入金属内。 对金属液采取除气处理 (a)浮游去气,即向金属液中吹入不溶于金属的气体, 使溶解的气体进入气泡而排除; (b)采用真空去气; (c)氧化去气,对能溶解氧的金属液(如铜液),可先 吹氧去氢,然后再脱氧; (d)冷凝除气法,即缓慢冷到凝固温度,然后迅速加热 至浇注温度。 2阻止气体析出 阻止浇入铸型内的金属液析出气体的方法有: 提高铸件冷却速度 对易产生析出性气孔的铝合金尽量采用金属型铸造。 提高铸件凝固时的外压 这可以有效阻止气体的析出。如将浇注的铝合金铸型放在 通入46大气压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宝中凝固,可有效地减少 或消除铝合金铸件中的气孔。 二 夹杂物 1、来源: 内生夹杂:熔化与凝固过程冶金反应产物 脱O P S 产物 N2 、 O2 、 P 溶解 偏析 形成第二相 外来夹杂: 熔炉耐火材料 、造型材料 按形成时间先后:初生夹杂物 次生夹杂物 二次氧化夹杂物 决定于夹杂物的 成分、性能、形状、大小、数量、分布 =硬脆k 球形 影响;针状、尖角 影响(应力集中) 事物的另一方面: 高熔点、细小颗粒 好的作用 非自发形核核心 细化 沉淀强化N化物弥散 新学科的产生 MMC,人为的加入高性能陶瓷相 2、危害: 连续性,均匀性破坏力学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