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德育思想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99753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德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德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德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德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德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德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德育思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教育的根本。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 孔子还告诉我们, 德育本身也有基础 。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 所谓 “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务本”就是要 “ 抓根本”,这里的 “ 本”即做人的根本, 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有有仁爱之心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德育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由此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德育就是主, 其余皆是从。 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2、有余力,以学文” ( 论语学而) 。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化知识,也就是智育。 “这段话的前五句讲的是如何做人即德育的内容, 后两句 “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是指在学会做人即达到德育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000年前就已提出了教学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而现代素质教育,都强调以德育为基础的德 、智 、体 、美和谐发展,这个与孔子的思想是继承与发展。二是重视实施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 要让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 也就是能 “ 泛爱众”, 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实事谋福利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

3、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达到最终的目标。“ 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 “ 孝、悌、忠、信”, 即开始培养仁爱之心。,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孔子在学而篇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先从自己做起,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进行横向扩展, 在对兄弟友爱( “ 悌”) 的基础上, 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要讲友爱, 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 “ 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事君

4、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当做到以后信、忠恕这几步后, 再进一步要求实施 “ 将心比心”、 “ 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自己想立身,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能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做到仁的方法了。)这样, 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 达到 “ 泛爱众”的要求。但 “爱人 ”也要善恶有别 , 不能善恶不分地爱一切人 。现实意义。孔子创造的仁德学说 ,于当今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当前德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 “孝悌

5、”品质 , 强化学生 “爱人 ”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 并将它们贯穿于孝敬父母 、热爱集体 、忠于祖国的各类教育活动中 。同时 ,大力提倡 “重礼 ” 、 “讲礼 ” , 注重礼仪规范的教育 , 以此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相互谦让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要实施道德教育, 不仅要遵循上述方法与途径,而且还要强调个人的自觉修养。 这是因为运用以上方法通过社会教化(即学校教育与社会风气影响相结合)虽然可以基本解决孝、悌、忠、信等前四种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 却还难以解决礼、义、廉、耻等后四种道德品质的培养。 后面四种品质除了社会教化之外, 还有赖于自我教育 (即个人对道德的自觉修养) 与之配

6、合,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育学家的处方 教育的四大支柱“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 5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 “ 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 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 重新组织。 这四种学习能力是: 5( 1) 学会认知( learning to know) ; 它包括两层含义 ,文化学习和掌握文化学习的方法 。孔子的文化学习主要是学六经它涵盖当时人文社科的全部内容 。学习方法主要是好学 、乐学 、终生学 、学思结合等 。就学会认知的精义而言 , 2500年前孔子所倡导的智育和当今素质教育所倡导的

7、智育是根本一致的 。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更替 ,内容有所不同 。 ( 2) 学会做事 ( learning to do) ; 学会做事的核心就是要在所处环境中掌握应付各种事务的本领或者技能 。孔子的六艺教育的实质也是如此 。在农耕文明时期 ,作为君子能通 “六艺 ”, 一则可以安身立命 ,解决就业吃饭问题 ,二则可以布施仁道 ,济世安邦 ,造惠于民 ,实现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不过孔子的学会做事仅仅局限在事功 ( 从政 ) 和人事上 , 面毕竟狭小 , 况且能 “学而优则仕 ”的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 ,以至当今社会中的毕竟是少数 。教育面向的应该是全民的教育 ,教育应该

8、是面向社会的需求让学生接受全面的多层次的技能训练 。所以 , 孔子的六艺教育和当今素质教育共同点 ,都是主张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 ,只不过是培养目标单一的大雅君子 ,一个是培养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 3) 学会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学会如何做人 。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 ,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德育则是以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为根本 。所谓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 “务本 ”就是要学会做人 ,作一个有仁爱之心 ,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 。具体实施方法则是

9、“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 ”。由于 “推己及人 ”就是要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 ; “孝 、悌 、忠 、信 ”就是要求把对自己亲人的爱心逐渐扩展到周围人群 ,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 。可见 , 不论从德育的地位 、目标 、内容乃至实施的方法与途径 , 教育四大支柱和孔子教育思想都基本相同 , 如果二者还有差异的话 ,那就是孔子的德育目标要比 “学会共同生活 ”的要求高得多 。另外 ,孔子实施德育的方法 、途径也比四大支柱更为具体 、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 。 ( 4) 学会生存( learning to be) 君子首先要学会做人 ,即具有仁的观念 ,始终不渝地坚持仁道 ;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养成自

10、省 、克己 、忠恕 、慎独 、中庸等的内敛的工夫 ; 为人处世 ,即庄严可畏而又和睦可亲 , 彬彬有礼 ; 其次 ,学文化炼本领 ( 相当于 l e a r n i n gt ok n o wa n dl e a r n i n gt o d o ) ,即学六经,通六艺 ,努力实践 ,炼铸一身过能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从容应对的生存能力 。孔子教育学生的宗旨也是这样 ,要学会生存 ,君子首先要学会做人 ,即具有仁的观念,加强自我修养 ,养成自省 、克己 、忠恕 、慎独 、中庸等 ; 其次 ,学文化炼本领由于 “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上述四个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塑造年青一代的品德与能力素

11、质和解决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其报告中就把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称之为“ 教育的四大支柱”。基础教育改革新方案的三大特色教育改革新方案(即强调要以德育为基础,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应明确德育的根本目标、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 努力实践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 主要是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出的, 但也充分吸收了当代权威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以德育为基础, 德、智、体、美和谐 发展。 这里要注意的是, 四种教育内容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平等并列和均衡的全面发展, 而是强调以德育为基础、有主有从的和谐发展 德育就是主, 其余皆是从。 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弟

12、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 论语学而) 这段话的前五句讲的是如何做人即德育的内容, 后两句 “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是指在学会做人即达到德育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所以孔子强调以德育为基础的思想是很鲜明的。以德育为基础,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提法好。 四育全面发展的结果容易造成削弱德育, 突出智育。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绝大多数都有 “ 重智轻德”, 即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的倾向, 其根源盖出于此该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德育本身也要抓基础, 抓根本。 这个根本就是 “ 学会做人”, 也就是 “ 教育四大支柱”中的 “ 学会共同

13、生活”(和他人一起共同生活)。 抓德育, 若是不抓根本等于不抓。 多年来, 我们的道德教育以及世界多数国家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成效不大(甚至可以说失败), 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根本(例如不抓如何教会学生做人, 而是狠抓政治挂帅, 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了道德教育)。因为德育内容不贴近儿童生活, 德育的方法不是寓情于理,以情动人, 而是用干巴巴的教条或生硬的说教对儿童进行灌输, 甚至干脆用政治思想、政治原则来取代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教育。素质教育?1999年 6月 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指出 :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14、践能力为重点 , 造就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四大教育支柱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 2500年前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都强调以德育为基础的德 、智 、体 、美和谐发展 。由于时代 、社会的不同 ,二者在培养目标 ( 君子和劳动者) ,课程开设 ( 六经、六艺与自然、人文科学 )等方面有所不同外 ,其余在学会做人、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交往 ,最终成为一个 “完整 ”的人教育宗旨以及教育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是大致相同的 。只有认识到这点 , 我们才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于当今的素质教育中 ,为我所用 ,

15、继承发展 。我们应该在总结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化教育成败得失的基础上 , 结合时代进步和民族精神的特点 ,形成 21世纪我国人才教育培养的新的价值观和方法体系 。孔子的人才教育观为我国的人才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总结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化教育成败得失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进步和民族精神的特点 ,形成 21世纪我国人才教育培养的新的价值观和方法体系 。“道德教育”主要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

16、、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由此可见,“德育”是涵盖道德教育,并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在内的一个概念。这是广义的德育概念,狭义的德育则仅是指道德教育。现在人们更多的是从广义的角度使用德育这一概念,本文也不例外,除了特别加以说明的以外,所论德育指的都是广义的德育。孔子的德育思想学说是对社会与人生的完美设计和终极关怀,富有情感性和理想性,在本质上是不现实的。他希望通过道德教育,一方面为统治阶级培养大批“君子型”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使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定、维持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目的,但又不能不顾及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1)不利于社会化制度的产生。孔子德育思想着重于个人自身内在心性的修养,认为人人如果都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礼”的要求,“仁”的境界,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