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99735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营建陪都洛邑没有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B. 姬姓诸侯国大体分布在当时的主要农业区C. 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定西周政局D. 分封功臣吕尚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营建陪都洛邑起到了拱卫都城的作用,故A项错误;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有利于稳定西周政局,故C项错误;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故D项错误;由图片信息可知,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与

2、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考古资料显示,商代的青铜器出土主要分布在河南,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分布很广,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边远地区如巴蜀、吴越等古国西周时期的铜器,其兵器、工具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礼器和乐器的形制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上述材料反映了A. 青铜成为维系统治的唯一纽带B. 青铜器只限于王族地区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辐射D. 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

3、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是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的结果,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青铜器是维系统治的唯一纽带,A错误;就青铜器的分布来看,不限于王畿所在,B错误;三代时期由材料和工艺的限制,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和兵器,实用性功能不多,D错误。3.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A. 传承家族文化B. 不忘血脉孝道C. 促进家国认同D. 补充史料不足【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体现出血缘关系;材料“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4、说明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这体现出家谱的编修主要目的是强化对家国的认同,故C项正确;AB项是家谱对家族的作用,不全面,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点睛:明确“家谱”体现出血缘关系;结合“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从中分析出答案。4.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A.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C. 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D. “君权神授”思想萌芽【答案】A【解析】材料“祖

5、”为宗庙体现出宗法制思想,“社”为社稷体现出分封制度思想,二者是维系西周政治特征,体现出“家同一体”的思想,A正确;等级森严不符合材料内涵,B错误;“天人合一”思想不符合主旨,C 错误;材料体现出管理国家思想,不是君主权力来源,D错误。5.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答案】C【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

6、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

7、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6.秦朝时期,御史大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表朝廷起草诏命文书,不仅可以弹劾百官,而且如果丞相位置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补其位。由此可见,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A. 监督各级官员B. 维系内外政治C. 防范丞相专权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

8、,而且随时可以替代丞相;故可知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制约相权而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御史大夫可以监察百官,但材料强调秦朝设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御史大夫具有维系内外政治的作用,而是强调秦朝设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C项是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的直接目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7. 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A. 燕王 B. 广阳郡守 C. 幽州牧 D. 范阳节度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B符合秦朝制度内容。A属于分封诸侯,它符合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后来的明成祖朱棣。C出现于汉朝。

9、D指的是节度使,它出现于唐朝中后期。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例题: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上是由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建立的封国,不存在州或郡的行政单位;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单位为郡、县;唐朝地方行政单位是道、州、县。根据地图,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单位有郡、有国,还有州的建制,说明这一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这一历史状况的只能是在西汉时期。本题难度不大,根据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只要知道西汉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可选出正确答案。8.秦汉时期凡遇军国大事,皇

10、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这一做法A. 标志着封建制度由此开始B. 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的失误C. 强化了察举制的重要地位D. 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朝议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失误,不是限制丞相的权力,故B正确,D错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井田制的瓦解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A;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故答案选B。9.秦王扫六合,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时间在下列年代尺的哪一位置?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因此符合要求

11、的是C选项。A选项是商朝建立的时间;B选项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时间;D选项是西汉建立的时间。点睛:本题考查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所建立的时间。所以要求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符合要求的一项,把各个时间点的历史大事分析出来即可。10.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

12、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ACD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1.唐朝政事堂一般有十几个人参加,类似于今天的内阁或委员会,在玄宗时代,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总有一个职位空缺,同时尚书省出局,这等于出现了实质上的首相。在张说任首相期间,将政事堂改为了中书门下。据此可知当时A. 机构调整适应战乱动荡B. 相权威胁皇帝独尊地位C. 科举选士推动精英政治D. 权力制衡机制渐趋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原先三省六部制度下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由于尚书省的出局,原先权力制衡的机制逐渐减弱,故D项正确;

13、当时机构调整并不是适应战争动乱,故A项错误;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相权并不会威胁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权力分散,并不是科举考试的推动,故C项错误。12.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A. 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B. 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C. 源于唐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D. 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设置节度使与题干中的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唐朝和宋朝宰相的权力的削弱与百姓想做什么官无关,故B项错误。 隋朝开创科举后,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广选人才,但与选拔什么类型的人才无关。故C项错

14、误。宋朝重文轻武,所以百姓都想做文官,故D项正确。1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

15、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4.“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 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和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 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C. 魏晋时期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 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