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2)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99704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00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2)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2)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2)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2)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2)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2)(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读书虽无止境,但分层次有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可是境界有层次高低之分。由于读书人的年龄和阅历不同,读书的目的不同,境界也不同;由于读书人的个性、悟性差异,所达到的境界迥异。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第一级: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第二级: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第三级: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

2、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第四级: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第五级: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一

3、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很关键的,因为问题的深浅与价值直接决定着研究选题的意义。然而这与读书也有很大关系。人们常常议论道,现在许多杂志上的文章都有不少雷同的感觉,甚至重复性很大,突破大的不多,小修小补的不少,给人一种“天下文章一

4、大抄”的印象。我想,这与阅读面过狭,以及习惯于只读本专业的书籍或许有关,以至于常常出现选题撞车,缺乏新意的状况。为此我常引以为戒。我读的书很“杂”,所买所藏的书也很“广”,那么要从中来判断我究竟是搞什么专业的却不容易。因为我买书和读书的标准不是完全根据专业的需要,而是注重其有助思考的价值,即使看上去与专业的关系甚远,但我仍然乐意购买。比如,我是从事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教学的,我认为,党的建设和管理理论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它的基础理论,这三个方面的书都要学懂弄通,还要读行为科学方面的书、掌握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事实上,我写文著书往往得益于那些

5、非本专业书籍。我不仅能写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的教科书,也能写行政管理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教科书。 四是正确处理“读经典”与“随前沿”的关系。特别是我们这些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游走在经典与前沿之间,读书更需要处理好精典与前沿的关系。我认为,经典让人厚重,前沿让人激越,教学与科研需要经典的依托。以厚重的心情对待经典的阅读,虽不至焚琴煮鹤,然而,闲适之际,展卷细读,意犹未尽之余,击节而唱,口齿留香却是有的。就象作者佚名的文中所说的,在经典之中,可以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恬淡;可以梦忆红楼“万艳同悲”的苍凉;可以来到希腊城邦和亚里士多德探讨诗学;可以有“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善感;可以有“西北

6、望,射天狼”的豪情;可以有“一丈丝纶一寸钩”的闲适、访田园五柳豁达千古尘嚣、到盛世诗唐品啜韵美律香;也可以点燃第一炉香和钱钟书先生进行神鬼人的对话。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因为有了经典的沉韵,在我们的教书和写书中亦可以见山如画,视水如诗了,何妨把围壁做东篱,视高楼为南山;讲台和写字台可为苍穹,浩淼深邃,纵横捭阖;教室和书房可为阡陌,稚子垂髫,悠然自得。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思接千载,视通万物;或回顾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或倾听夏日的传说;或讨论云生雾起的由来,或考证神秘玛雅的起源。文史是浪漫的散文诗,哲理亦是精致的韵律诗,真是不亦快哉!以激越的拥有紧随前沿的心态读书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必

7、须关注前沿,这是为了自身的新鲜活跃,原来在我们不得而知的广阔世界还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可将自己摈弃于时代之外,不可将自己轻易划入老年一派;关注前沿更是为了教育的新鲜活跃,了解人们的心态,才能与他们探讨,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正以它的速度飞快地变化着,千万别用你的想象去揣测别人,冷不丁就会让你跟不上趟儿。跟着前沿的节奏,尽管并不经典,尽管并不深厚,尽管你觉得有的书在浪费你的时间,但是也必须阅读。游走的状态,游走的存在,在矛盾的双方中,点燃两极,和谐两极,是需要做到的,尤其肩负党校教师的人师更是不可避免地需要游走。因为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类别的阅读,一个单一领域的研究,

8、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我们需要在忙碌中充实,在闲适中诗意,在艰难中执著,在安逸中探求。这就是我处理“读经典”与“随前沿”关系的思索。 7、读书要读气质相近作家的书读书是一种包括着二方面的人的行为:作者与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世人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一个人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他给你一些启示,叫你认识你自己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乐。同样,或在寂寞的雨天,或在长长的下午,或

9、在无法排遣的星期假日找一本自己最能令领会的书来浏览一番,真会有一种“如对故人”的快乐。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若单就读书,得力一家,失之于简率。然林语堂意思是要人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此即读书以“情”读和以“智”读之区别。林语堂在生活艺术中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这个作家是他一生最崇拜的人物。”我在博览群

10、书中也总感觉世间确有所谓“意合神会”心灵类似这一回事。虽然这些作家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关于这种发现气质与之相近的作家的事情有一些著名的例证:在中国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宏道是苏东坡转世的等等。因为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苏东坡曾做过一件卓绝的事情:他步陶渊明诗集的韵,写出整篇的诗来。在这些和陶诗后,他自己是陶渊明转世的。他说又有人说,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因为袁中郎有一晚在一

11、本小诗集里,发现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在外国,有人说,乔治爱立奥脱说她第一次读卢梭时像受了电击。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但叔本华是一个愤世的老师,而尼采却是一个躁戾的学生,所以这个学生后来便自然要与他的老师背道而驰了。可见,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这种读书方法,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所以,我把发现一个人所喜欢的作家认为是一个人的知识发展上最可注意的事情。读书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其神意与

12、自己的神意相会合的作家。只有如此,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书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反映。读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作家的书,胸中必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究竟谁是所爱好的作家?这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也许连自己也无法回答。于是,有人说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我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我认为人与书确有缘分,读书中有机缘。一个人喜欢一本书,倾情于一本书,不需要什么理由。读书是非技术化、非功利化的。一个沉浸在书海的人,最容易发现自己的肤浅和平

13、庸。读书不是投机,但是,读书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缘。抓住了这个机会,心灵就会得到滋润,生命就不会变得苍白。喜欢一本书,就如喜欢一首歌,百听而不厌,细读无数次仍觉余韵犹存。其实一本书或是一首歌,不一定是极好或极完美的,哪怕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情节感动了我,或者只是一句让我心动的话,我也会感动不已,而且常驻我心,久久不能忘记。所以,我认为,寻找心灵相似的作家必须要自己毫无倚赖地独自去搜寻,别人是不能代替的。这正如一见倾心的情形一样。不能叫一个读者去爱那人或不去爱那人,但当他自己发现了一个他所爱的作家时,他自己会由于一种本能而觉得的。这样发现作家的情形事实上也不难。一个作家的风格、趣味、观念、思想方法,

14、都是恰合读者心意的,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会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就真的浸润在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大概自己也已受了薰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所以,读书要择书而读,说到底是要因人而读。 人有人格,文有文品,文字也是有性格的。无数事实说明,心胸狭窄精神颓丧者难为旷达之文,胸怀大志气吞星河者始有豪放之辞,人格的高低与文品的优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品是作者思想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伟人,那么他的作品能大致体现他的生活,并常常能比实际生活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儒雅风趣,哲思睿语,时发宏论,处见精识,使莘莘学子受益良多。这种崇高的精神生活使人渐渐达到一种境界。作品中的思想,映射着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创作意图。真正会读书的人,会着力挖掘作者深层次的创作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