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目标进课堂.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996333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定目标进课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定目标进课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定目标进课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定目标进课堂.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提起新课程 , 教师们都能侃侃而谈 , 但是在实施中仍感 至 U 困惑甚至不知所措 ,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 目标意识的淡 薄或缺失。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不能正确认 识 、 合理制定和有效落实三维教学 目标 , 导致在课堂上只有 环节或内容意识 , 教学行为存在盲 目性与随意性 , 不能最大 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 , 正确认识 、 合理制定和有效落 实三维 目标是引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笔者曾组织 本校语文教师就教 学 目标 的制定 与落实进行校本研修 活 动 ,发现以教学 目标为切人 口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是课改的 关键 。 一 、三定目标进课堂 研修活动中, 我执教的是 开

2、国大典 , 第一次设计的教 学 目标如下 : 1 学会本课 1 4个生字 , 正确读写 “ 典礼 、 协商 、 汇集 、 擎 着 、 诞生 、 瞻仰 、 迎风招展 、 排山倒海 、 徐徐上升” 等词。 2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 , 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 练 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重点背诵 6 8自然段。 4 了解开 国大典的盛况 , 认识 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的 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 1 通过阅读 , 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 盛况 的, 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 , 会列段落提 纲。 2 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 提高阅读速度 , 掌握一句一 句读课文的方法 , 养成边读

3、书边思考的习惯。 难点 :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我基本能够按新课标三维 目标设计教学 目标。 但是 , 走 进课堂 , 第一次教学时出现了以下几个 问题 : ( 1 ) 按部就班走教案 , 没能适时把握生成的课堂资源。 ( 2 ) 没有遵循学生学 习的特点组织教学 , 准备的材料过 于单一,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 ( 3 ) 机械化地追寻教学方法多样化 , 缺少学生生活积累 和情感体验的参与。 ( 4 ) 缺少评价意识 , 没能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 习现状。 显然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只有环节意识而没 有 目标意识 , 教 与学 , 都在 “ 意料之 中” , 而且从制

4、定的形式 上可以反映出将 目标的三维性机械地割裂开来 ,情感 目标 的失落直接导致了其他 目标的落空。 这样的目标 引领, “ 教” 的强势依旧。 按理说, 课堂是学生 自主学习、 发展的场所 , 教 师只是在一旁指导 、 引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在教师用提 问分析以推进 自己对课文的解读时 , 学生只能是简单应答 、 被动配合 , 在上课中“ 满堂” 忙活的总是教师 , 主宰课堂代替 了主导课堂 , 根本无法达成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不 应 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 学生的 阅读实践 ” ( 语文课 程标 准 ) 的状态。 第一次的反思后, 我调整了教学 目标 : 1 在独立阅读

5、中学会本课 1 4个生字 , 正确读写 “ 典礼 、 协商 、 汇集 、 擎着、 诞生 、 瞻仰 、 迎风招展 、 排山倒海 、 徐徐上 阅读经纬 课堂透视 安徽界首市逸夫一小( 2 3 6 5 0 0 ) 陈娟 升 ” 等词 。 2 通过阅读和思考 ,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 , 学 习文中的 排比旬 。 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 , 会列段落提纲。 3 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重点背诵 6 8自然段。 4 通过阅读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 认识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 : 提高阅读速度 , 掌握一句一句

6、读课文的方法, 养成边读 书边思考的习惯。 难点 :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找出课文中场面描 写的段落 , 反复思考 , 学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 带着修改过的教学 目标进行第二次教学后 ,就很好地 解决了第一次出现的问题 , 但课堂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评 课中 , 一位特级教师指出 : 教学的成功与否, 落脚点不在于 教师做得怎么样 ,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堂上教9 币 “ 给予” 学生什么 , 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 收到” 了什么。 如果 我们的立场错了, 那么教师展示的深度和高雅 , 儿童会觉得 深奥奠测而难以接受 , 这样教的内容越多 , 学生因厌倦而导 致教学效

7、果越差。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关键的原因在 于我没有树立真正的 目标意识 ,即没把握好教学 目标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次的反思后 , 我再一次调整教学 目标 : 1 读一读, 画一画 , 找出课文的生字和新词 , 写一写 。 2 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 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 的, 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 , 会列段落提纲。 3 找 一找 , 小组讨论 : 文 中有哪些排比旬 , 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4 议一议 , 分析比较 , 找 出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段落 。 反 复思考 , 学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 练习写一个学校生 活的小场面 。 5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 让学生 自主

8、解决问题 , 巩固应 用 , 发展能力 , 感受、 体验学习成功的愉 。 带着 目标走进课堂 , 这一次我触摸到了成功的快乐。 这 样的教学 目标转换成了学生 围绕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行动 目 标, 这样的 目标引领能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 习, 人人知道该做什么, 怎 么做, 做到什么程度。学生对这样的 学习一 目了然 , 易于把握 。这一教学过程诠释了 语文课程 标准 提出的“ 语文思考 、 解决问题 、 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同肘 , 知识与技能的学 习必须以有利于 其他 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这一和谐统一的整体 目标理念 , 这 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 , 而且达到了

9、高效。 1、 小学表学 步 考 厂l 眄 lI 阅读经纬 课堂 透视 二、 带着 目标观课堂 假如说 , 目标意识让教学实施者有了一步步感受 “ 三维 ” 的生命力 , 那么目标意识也让我走近“ 三维 目标” 这个课改的 灵魂 。 我第三次组织学校 的语文教师来 听试教课就是有意 识 地引导他们对照教学目标观察课堂 , 有的关注知识教学的落 实 , 有的专看学生的操作和合作能力 , 也有的专门留意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当大家坐下来讨论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时 , 不 再像 以前那样不知从何说起或无话可说了 , 而是针对各 自关 注的方面阐述观点提出建议 , 下面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三听 开国大典

10、针对 目标落实的三、欠思考: 第一次 : 我觉得学生合作得不够 , 同时练 习与生活的联 系没有体现 出来 , 所以要提倡多合作 ,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许多语文老师有同感 ,也都提议说要合作 , 但 从其观点中可看出, 老师们只凭感觉 ,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然 , 只停留在对教学方法的机械运用上 , 还是属于经验层面。 第二次 : 能够 引导学生通过 自主学习 , 并 在情感体验的 基础上进行了语文练习 , 较好地达成了情感 目标。 显然 , 经过 第一次试教后的讨论与交流, 陈老师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教学 理念评价课堂 ,而且意识到 了教学 目标具有三维性的特点 , 经验层面的观点

11、开始向理论层面的理念提升。 第三次 : 能够体现语文的思维能力 , 在阅读体验的过程 中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 在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中 , 让 学生通过 自主学 习、 合作探究等方式 , 根据 学生的特 点 , 在课堂操作中培养他们合作 的精神 , 同时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如果在运用点面结合解决场面描写问题时 , 能有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的练习, 会更好地体现情感 目标。 最后一次的思考比起上两次的观点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 可想而知 , 评课教师的思考和我的反思是同步的 , 教N4 1“3 终 于能够有意识地转向思考型的专业学 习了 , 这样的评价肯定 了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 , 对三

12、维教学 目标的解读 , 对课堂学 生生命发展的关注。 三、 探究目标思课堂 一 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 , 而且只有 教师 自己才最适合于这项研究。 关注 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 行为最终要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来落实。 ( 1 ) 对照三维 目标 , 精读经典案例, 寻找教学研究的切入 口与方式。 以前笔者错误地认为只有那些具有高深理论知识 的学者才能对案例做 出分析与判断 , 现在笔者经常精读那些 来 自名师课堂的、 典型的 , 又能引起我 内心共鸣的经典语文 案例 , 也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找到语文教学研究的切入 口和 研究方式。 ( 2 ) 对照三维 目标反恩 自我教学行

13、为 , 变 日常反恩为专 题案例研究 。尽管笔者已经形成 自我反思的一般能力与习 惯 , 但仍存在反思的随意性 与盲 目性 , 而且缺少 自我指导和 发展性的反思 , 因此 , 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就语文课堂中三维 目标的达成进行深度的专题思考, 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 责编钟岚 ) 1 2 8 颤 罔厂 弋 在公开课上或是赛课上 , 执教者为我们展示的课例大 都是精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只能 待在 “ 被遗忘的角 落” 。究其原因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是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 学的“ 两难境地” : 教深了 , 不仅课时吃紧 , 还会混淆了与精 读课文的界线 , 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 ;

14、教浅了 , 又 担心略读变成 自读 ,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 于是就 出现 了精 、 略不分等现象 。大家只是 自己摸索着教 该怎么教? 实践起来五花八门 , 难以驾驭。 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活动在今年 l 1 月 1 8曰 有幸走进了福建省晋江市青阳教育办 , 笔者有幸与上海名 师戴建荣老师同课异构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 九册第 四组教材的略读课文 珍珠鸟 。这再一次引发了笔者对略 读课文教学的思考 : 略读课文教学不等同于略读 , 略读只 是一种 阅读方式 , 是为 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课文教 学是一种教学活动 , 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 时 , 学会略读方法 , 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下面笔者就 以执教的 珍珠鸟 一课, 谈谈自己备课时如何探寻 珍珠 鸟 一课的教学点, 力求上出略读味的几点浅见。 一 、抓准切入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 : “ 每篇文章入选课本 。 成 为课文 , 它就承载了课文的独特意义。”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 应让编者的意图、 作者的思路 , 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三者 兼容。 略读课文前的“ 阅读提示” 是编者的思路的结晶。它既 福建晋江市青 阳街道晓聪中 心小学 一 0 0 一 张宝川 以略读课文( 珍珠鸟) 教学为例 螺幕教孥蕊 熬薄瓣罐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