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医刘庆宇.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93962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与中医刘庆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刘庆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刘庆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刘庆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刘庆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与中医刘庆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与中医刘庆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文化与中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医 学的发展总是随着儒学历史地位的消长而盛 衰。汉代是儒家文化历史地位的空前时期, 同时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时 期;宋明理学是儒家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又 一个高峰时期,同时又是中国科技和中医学 发展的高峰时期。 返回主页 一、正名、入世观念与中医脏腑的命名 1、“正名”思想是儒家文化中很突出的观 念。 所谓“正名”,就是正其名分,名副其实 。正名思想的实质就是要维护社会已存在的等 级秩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君王至高无上 。 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入世精神,做官是中 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 返回主页 2、以上的观念和理想影响到中医

2、学,使得 人体脏腑各自具有了品次官阶。 (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 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 之官,五味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 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 返回主页 (2)另外,中医理论中“阳主阴从”、 “气为血帅”的思想也是儒家正名思想的体 现。 (3)“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 神明,散寄於五脏,待感於五官。”(王引 之尚书引义毕命) 返回主页 二、儒家伦理观念与中医 (一)儒家伦理观念对中医学发展的激励作用 1、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仁为己 任”,儒家的核心是“仁

3、”。 返回主页 v “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首先是爱 自己的亲人,以孝悌为仁之本;继而以忠恕 之道将这种仁推及到社会上所有的人,就是“ 爱人”。 v 而精通医术是实现仁道之一端,因此 ,中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仁术”。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於情。”(喻 昌医门法律)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医,是有医 不如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温病条辨序) 仁爱思想和入世治平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去 钻研医术。 返回主页 “仁术”实践 v(1)精修医术,勤奋著书立说的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 v(2)博施广济,推仁于众的医药技术; v(3)仁圣工巧,小大方圆的全面才能; v(4)重视道统

4、,传承尽职的人才意识; 伦理思想还激励着人们注重医德的修养, 对研究生命科学的医家提出了更高的道德境 界。 “今之明医,必存仁义。”(龚信明医 箴)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不 能正物,岂能愈疾?”(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到了宋徽宗“别置医学,教养上医”,将 医学纳入儒家教育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改变 医学教育的性质,提高医生的素质。 返回主页 2、儒家重视忠孝之道。 返回主页 v孝道的内涵与特点: v(1)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敬情感; v(2)对父母的赡养、丧葬、祭祀等礼制的严 格遵守; v(3)是继承、遵守祖先的遗志和事业; v(4)居家为孝,出则为忠; v(5)推家及国,以孝治天下;

5、 在古代,研究医学的目的就是“上以疗君 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伤寒论序) “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千金要方本序) “齐梁之间,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 (外台秘要序) v值得一提的是: v(1)孝文化之尊俗促进了老年病医疗的 发展。如扁鹊为“耳目痹医”、朱丹溪、薛 雪因母病致力于医。 v(2)儒家孝道催生了老年医学论著。如千 金要方养老大例、宋代陈直养老奉亲 书等。 音乐的教化与中医学 v一、音乐教化的功用 v1、陶冶情操。礼记乐记:“正声感人 ,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生焉,耳 目聪明,血气和平。” v2、乐而有节。 v3、倡导中和 v4、齐家治国。

6、 v 荀子乐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 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中,父子 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 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v二、音乐与中医学的关系 v(1)五藏五音配属:肝木角、心火徵、脾土 宫、肺金商、肾水羽。 v(2)音乐健身疗病机理: v其一:以和乐的调式、节奏与人体情感韵律 相和谐,达到移情易性的目的,维持人的身 心平衡。 v其二:运用能令人产生悲、恐、怒、思、喜 等不同情绪色彩的音乐,来节制或改变原有 的情绪。此与中医学“情志相胜”法如出一辙 。 v其三:运用不同调式的音乐来调节人体气机 的运动形式。如以角调式音乐促进人体气机 的展放,调节肝胆的疏泄,防止气郁

7、和肝胆 疏泄失调所致的病证。 (二)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束缚制约 1、孝道: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孝之始也。”因而影响了中医解剖学的 发展。 另外,中国传统礼教认为人是万物之灵 长,动物无法相比,因而没有对动物的解剖 研究,更没有人认为动物内脏与人的内脏有 相似的形态和功能。 返回主页 同时,孝道也使中医学的发展出现荒唐之 笑谈。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 先尝之。”(礼记曲礼下) 周书柳霞传:“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 :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痈,或望微止 其痛。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为孝感 。” 返回主页 2、贞节观念 “男女授受不亲”,贞节观念束

8、缚和残害着中 国古代妇女。 元代明善节妇马氏传:“(马氏)乳生 疡,或问当迎医,不尔且危。马氏曰:吾杨氏 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竟死。” 张杲医说:“治妇人虽有别科,然亦有 不能尽圣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 ,处帷幔之内,复以帛,蒙手臂,即不能行望 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四者有二阙焉。 ” 返回主页 三、中庸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内经所建立的阴阳平衡理论不能不与儒 家的中庸思想有关。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 人。”(素问调经论)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素问生气通 天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 问至真要大论)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灵枢

9、通天 ) 返回主页 四、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理学重理(宇宙本原,自然之理),研 究理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这个时期,医家 自觉地认识到儒学与医药学的关联。 朱丹溪: 1、其医学很大程度上是与他对理学的研究 结合在一起的。其医著格致余论,“古 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 2、结合礼记“人唯五十,始乃养阴” 和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等,阐述“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返回主页 3、格致余论的房中补益论:“儒者 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 之动於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 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於妄也。” 返回主页 (二)认为医学研究本身是理学研究的一部分 ,把医学“末流

10、小技” 提高到理学的高境界 。 “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本草 纲目原序) “(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 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纲目凡例 ) 返回主页 (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中医“命门”学 说关系密切。 明代赵献可医贯认为人身太极即是 “命门”,而命门“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 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间,是其安宅也。 ” 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何以为先天 之本?盖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 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 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 返回主页 张介宾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 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太极元气说直接启发了中医学的“命门” 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得中医对肾特别重视。 可以说,太极元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扎 下了一条牢固的根,对后世中医学的理论和 临床,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返回主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