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总结最终版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92982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总结最终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研总结最终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研总结最终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科研总结最终版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科研总结最终版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研总结最终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总结最终版汇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雍乾时期不同地区的节烈旌表及其受到的儒家文化影响以海门、常熟、铜山、孝义、大通五县为例1401班赵子微组指导老师:张菁组员:徐矜婧,周丹青,张晓丽,王俊姣,严思琪【摘要】明清时期贞洁烈女表彰风气盛行,尤以雍乾时期为甚。通过对南通海门、苏州常熟、徐州铜山、山西孝义和青海大通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县进行雍乾时期的节烈研究,发现各地有着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各地区收到的儒家文化影响程度不同。儒家文化盛行的江南地区这种节烈风气最重,而偏远的青海内腹受其影响较小,这也就导致了各地节烈情况的不同。郭玉峰在中国古代贞节的结构、演变及其实质一文中指出国家提倡贞节的本质在于通过女性恪守贞节、履行养老抚孤的社会

2、责任,来增强家庭的稳定性,最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之安。章义和、陈春雷的贞节史一书,详细阐述了贞节观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陈桂权的从“列女”到“烈女”一一兼论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的变化,对各个时期列女的选材标准进行分析,认为正史列女传的选取标准经历了由“列女”到“烈女”的变化过程,从重才识到重贞烈的演变过程。胡静的清代甘肃列女群产生的原因一文中,文章对理学贞节观的发展及影响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甘肃列女群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时代背景、明清移民、各级政府举措和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阐释。张晓梅的硕士学位论文清前期泉州府列女探析,文章以清代泉州府列女群体为考察对象,借助泉州地方志、家谱、文集、笔记等史

3、料,认为泉州府列女产生既有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高海霞的硕士论文近代山东地方志之列女传研究,该论文对近代山东地方志中的“列女传”进行总体概况,认为贞节观的发展演变、政府旌表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导向是列女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清代贞节观念的演变呈现从极其推崇到不甚重视的趋势。周致元在论明清徽州妇女节烈风气的综合动因一文,针对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众多节烈妇女的原因进行分析,文章从封建旌表制度、宋明理学、宗法制度与传统习俗、当地社会经济特征及妇女社会经济地位五个方面分析明清徽州妇女崇尚节烈的原因。陈九如的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从地理环境、封建制度、宗法势力、程朱理学、徽商极力推崇等方面,

4、分析论证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安介生的清代山西重商风尚与节孝妇女的出现认为,清代山西大量节孝妇女的出现,与山西重商风尚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些节孝妇女对于维持家庭及社会的稳定起到重要的积极意义。宋清秀的试论明清时期贞节制度的积极意义从三个方面阐释贞节制度的积极意义,分别是保护不愿改嫁的女性,提高女性地位和对女性文化的积极影响。【关键词】雍乾时期 节烈旌表 儒家文化 差异性比较随着近代女权主义的发展,关于女性的研究日益兴盛,凡是有关古代妇女的研究,都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女性的“贞节”问题。“贞节”这个词语自其产生开始,就给中国古代女性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而“守贞”这一风气在清朝

5、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是中国最早探讨古代妇女地位的著作,在这本书中,陈东原提出,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史是摧残女性的一部历史:“明朝是奖励贞节最有力的时代,到了清代贞节观念宗教化了,妇女的生命,只不过是第二生命,贞节却是她的第一生命。”郭松义的伦理与生活一一清代的婚姻关系伦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汇集方志、族谱、年谱、档案等前人较少采用的历史资料,对清代婚姻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该书的第九章专门讨论节妇、烈女和贞女的生活,通过清朝政府的贞节表彰制度、旌表人数的迅猛增长、备受压抑的寡妇生活及贞女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清代列女的生活不仅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是悲惨和

6、枯燥的。杜芳琴在妇女学与妇女史的本土探究一书中指出:清代主流社会提倡寡妇守节,承担丈夫家族的义务,侍养孝敬亡夫的双亲、抚孤,荣耀口庭,更强调妇女对夫家双亲的义务。高世瑜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一书中,第三章及第四章分别对女性的教育及婚恋情况进行研究,道德礼法及文化教育对女性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女性的贞节观念及节妇烈女的概括进行阐述。美国学者曼素恩的缀珍录一一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一书,研讨了18世纪及其前后清朝长江下游地区社会性别关系,阐释了社会性别关系对于这个时期、这个区域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中所产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变化进而影响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认为,经过明清时期发展,理想的节妇典

7、范也有变化。明代寡妇多采取较极端的方式从夫一生,清代女性传记中,长年忍受痛苦守节的寡妇数量远远多于过激的自尽者人数。高世瑜的列女传演变透视一文对正史列女传的传主事迹进行分类统计,指出:从刘向的列女传到后世历代正史列女传,其内容有很大变化:女性社会角色日益淡化,从双重角色向单纯家庭角色转变;女性价值观从多元向单元演变;贞节观念日益强化,至明清时代达到极致。杜芳琴的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其原因,她在文中指出:明清时期的贞节观尚死烈、倡守节为特征,主要是基于齐家治国的伦理需要。郭松义的清代妇女的守节和再嫁一文,针对清朝妇女两个矛盾生活一一守节与再嫁进行阐释,指出:旌表贞节制度到了清代时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8、,清朝从顺治皇帝实施旌表政策,到后来历代皇帝都效仿并放宽对列女旌表的各项指标的过程,对社会特别是妇女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并提及寡妇再嫁的原因。 本文拟对清前期即雍乾时期特殊的社会风气极度倡导节烈一、清代雍乾时期的社会背景(一)、政府对于儒家文化的倡导根据郭松义先生的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中所述内容:顺治元年顺天府督学御史曹溶上表要求按照明朝旧制即明会典中:凡民间女子三十岁以前丧夫,守节到五十岁以后不改节操,就可以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这种方式来褒扬节孝,旌其门风。顺治十年,清政府针对满清宗室颁布了表彰宗室节孝贞烈事例,此后对表彰贞节活动越来越重视。雍正帝又批准了礼部议奏的“若节妇年逾四十而身故

9、者,守节已历十五载以上”也可得到旌表。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这说明政府的倡导与官方制度上的奖励是清代节烈现象骤增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清代统治者为什么会在制度上倡导旌表节烈呢?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道德的推崇。雍正时期虽然推崇儒佛道三者的并重,但他也认为传统儒学及其所倡导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才是关乎政权统治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所在。他说:“惟有孔子之教,而人道之大经,彝伦之至理,纲维既立,而人无逾闲荡检之事。”清世宗实录卷59,第20 21页。为此,雍正大力隆重师儒,既下令追封孔子先世为王,又专谕避孔子名讳,还大大提高了孔子祀典规格。同时,为巩固统治基

10、础,雍正极为重视维护社会秩序和化导普通百姓。他说:“导民以爱敬,则忠顺可移;驯民以敬恭,则诟谇不作。诱掖有术,不难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朕治天下,恒以正人心,厚风俗为切务。”清世宗实录卷129,第17页。为端正人心,化民成俗,雍正特意对其父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加以解释推阐,“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并下令在八旗和直省各地广泛宣讲。雍正希望通过对圣谕广训的宣讲,使儒家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深入人心,藉此规范广大民众的思想行为。颁行宣讲圣谕广训之外,雍正还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强化传统伦理道德,整饬社会风气。诸如强调礼义廉耻,以藉此“化民成俗,立教明伦,使天下之人,为臣皆知忠,为子

11、皆知孝”;推崇孝道,会试恢复用孝经出题,主张“孝为百行之始,人能孝于其亲,处称实之士,出成忠顺之臣。”十朝圣训世宗宪皇帝圣训卷4。在地方广建忠义孝悌祠堂和节孝牌坊,以旌表忠臣、孝子、节妇;加强家族、宗族的权力,提倡“立家庙以荐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清世宗实录卷129,第17页。;崇尚节俭,更定服色及婚丧仪制。总之,从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礼仪交往、思想行为,雍正都要求他们恪守传统道德规范和清廷定制,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等级制度。乾隆即位后,再次把注意力转向了程朱理学。乾隆早在皇子读书时期,弘历就接受了福敏、朱轼、蔡世远等理学名臣的系统教育,熟读儒家经典,深

12、究理学精蕴,通晓历朝治乱及民生休戚。并且其祖父独尊理学,推崇朱熹的文化选择,也对年轻的弘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曾说: “孔曾之道,绝于汉唐,绍于周、程、张、朱五子;孔曾之书,亦幽而不显于汉唐之间,逮程朱表章,然后赫然昭著而大行。盖道传斯学传,非程朱无以传孔子之道。故孔曾之书,亦非程朱莫能尽发其精蕴也。”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4期。又曾为康熙帝御纂性理精义作跋,推崇乃祖“开示天下后世,为儒学之宗主,接尧舜之心传”。乾隆帝既具有如此深厚的儒学特别是理学的基础,当他纠正其父在文化选择上的偏颇之后,自然转向了理学。而且乾隆帝不仅自己笃信不疑

13、,诵习不辍,还要求臣下“研精宋儒之书,以上溯六经之阃奥”。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4期。正是由于最高统治者对程朱理学的推崇,在经过了雍正时期短暂的儒、佛、道三教并重的局面之后,理学在乾隆初年又再次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至二十四年新疆底定,以国家疆域统一和经济发展繁荣为标志的全盛局面出现之后,乾隆将主要精力用于考虑和制定大清帝国的为“正人心而厚风俗”,于是摒弃理学那些空洞高远的说教,而大力强调儒家的纲常伦理,试图藉此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以造就安分守己的“顺民”,确保大清帝国的长治久安。(二)、清代雍乾时期的社会背景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发展

14、到了宗教化的地步,贞节观念跟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贞节观念不仅指道德品性的良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指生理上的不失身;妇女守节人数增多;守节方式多样化且民族范围和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守节更多的出于道德是非观念的必然选择。总之,在明清两朝五百多年间,妇女的贞节观念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强化的状态。而这种极端强化的因子又来源于各个层面。首先是统治阶级出于政府统治利益的需要不断强化贞节观念;其次是宗法家族为了自身的利益,从教育、表彰、惩罚等措施方面加强了对妇女贞节的管理;同时,道德教育上,明清时期崇尚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并在女教的宣讲下对妇女贞节观念进一步加强;再者社会节烈风气盛行、贞节堂的出现

15、以及妇女自身对贞节观念的认同都极大的促进了此一时期节烈思想的盛行。明清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认为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妻名分一定,就终身不能改变。所谓“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为了正名分的大事,妇女应严守贞节,“从一而终”,不能再嫁。因此,从这方面讲,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的强化,源自于政府国家统治的需要和社会的稳定,源于政府的大力提倡。为了达到对妇女贞节的控制,明清政府在行为上就是将对贞节的旌表变得制度化、系统化,内容也详备和完善,进而达到了对妇女的有效地控制。清代,家国同构、家齐国治在清代已被统治者充分认识,正如清史稿列女序谓:积家而成国,家恒男妇半。女顺父母,妇敬舅姑,妻助夫,母长子女,姊妹,娣姒,各尽其分。人如是,家和;家如是,国治。因此,加强了对妇女贞节观的控制。清代旌表贞节较之明代开始变得十分的细致与繁琐。清代对妇女的守节的限制条件越来越高,从侧面体现出政府对于贞节的重视,对贞节的提倡。此外,清代政府的各级地方官员往往将宣扬守节思想作为一项政务来对待和推广,各地的“乡约”、“乡规”,也往往都要写进有关表彰节妇、烈女的条规。在政府这样的大力宣讲之下,守节妇女和得到旌表的妇女人数有了很大的增长。(三)、表彰的特点“妇人从一而终,常道也。惟贤德出众,与夫遭患难,遇强暴百折不回、嚼然不滓者为可传焉。近岁朝廷旌典广被,凡捐躯殉夫及守节三十年者咸得表。” 赵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