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8607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

2、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

3、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

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5、,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

6、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 )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21、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2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

7、、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位哲学家的这种观点属于(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23、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 ( ) A.辩证法B.诡辩论C.唯心论D.形而上学2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5、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

8、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表述所指明的辩证法的重要观点是 ( ) A.实践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科学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26、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等人的一个根本缺陷是 ( ) A.历史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 C.辩证唯物主义D.相对主义诡辩论27、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

9、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这里体现出的哲学(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28、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 ) A.经济建设实践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 C.阶级斗争D.科学实验29、2008年夏天我国四川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有学者指出,当时的气象预报低估了当地的降雨量,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是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 ( ) A.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B

10、.人类应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 D.自然界状况是人类无法认识的30、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说明 ( ) A.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32、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他用这句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他这句话说的是( ) A.时间的客观性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无限性33、北京奥运会提出

11、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34、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 )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 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35、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2、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辩证否定观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的运动变化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37、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的是 ()

13、A.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 A.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B.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39、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 ( )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D.内因外

14、因的辩证关系规律: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 11、D12、D 13、A 14、A 15、 C 16、D 17、B 18、A 19、D 20、B 21、D 22、A 23、D 24、D 25、B 26、A 27、C 28、D 29、B 30、A 31、B 32、C 33、A 34、A 35、A 36、B 37、B 38、A 39、C 40、A 41、D 42、D 43、B 44、A 45、D 46、B 47、A40、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该派主张否认事物运动是 (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C.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41、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基础是 ( )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