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2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95131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4.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2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2 新人教版必修3(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 “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 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 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 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 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 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1、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 ,祖籍河北

2、昌黎,也称“韩昌 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 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 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 ,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 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 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 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 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 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 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韩 愈 像 韩 愈 祠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 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 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 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

3、先 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 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 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 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 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 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 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 3、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 辙、王安石、 曾巩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 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 洞、

4、重视词藻、堆砌典故、 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 ,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句读( ) 或不焉( ) 经传( ) 从师( ) 读书( ) 不能( ) 传道( )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 潘( ) 长幼( ) 须臾( ) 怡( ) du fu zhuncng db chuncng dn pn

5、 chng y y rnpnzhng yy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 圣人无常师 三 作师说缘由 整理思路整理思路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 学者:即求学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u这里是:“用来 的” 课文分析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同“

6、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7、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 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

8、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来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 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 题,最终也不能理解。出生在我的前面,他懂 得的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随他,把他 当成我的老师;出生在我的后面,他懂得道理 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把他

9、当成自己的老师 。我学习道理罢了,那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 比我晚呢?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 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 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士大夫之 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于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10、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 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l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 习;道:名词,风尚。 l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l出:动词,超出。 l远:多,形容词。 l犹且:还,副词。 l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l下:低,

11、形容词。耻: l意动,“以为耻”。 l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 l 后一个“圣”,动词,圣明。 l愚:与圣的用法一样。 其皆出于此乎? l其:疑问副词,难道;(另解作 “大概”) l此:介词,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l其:代词,他的; l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l之:代词,代童子。 l习:学习。 l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l其:代词,自己。 l惑:糊涂,形容词。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l所谓:称呼的,说的。 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想要 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 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

12、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 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 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 ,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 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 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 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 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 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l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课本翻译为 主谓句) l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l小:小的方面。 l遗:遗漏,丢掉。 l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3、不齿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后)动词,学习。 齿:“以为耻”,意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道:学 问道德水平。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l齿:队列,不齿,不以为伍。 l及:赶得上。 l其:副词表反问,难道?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 ,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

14、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 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 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 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 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古 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 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 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真是令人奇怪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

15、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二段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l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l徒:类,辈。 l贤:道德、学问、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象。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