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咬文嚼字实习生听课记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94947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咬文嚼字实习生听课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咬文嚼字实习生听课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咬文嚼字实习生听课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咬文嚼字实习生听课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咬文嚼字实习生听课记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听课记录:咬文嚼字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老鼠。一、解题“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二、作者介绍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

2、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

3、浅近而深奥的大书。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三、分析课文(一)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3)“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5)套语的实例。(二)分析例子(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明确:(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

4、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读第四小节)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

5、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而写作中推敲语言

6、是使感情更清楚、透彻。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

7、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

8、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例子可以熟悉,了解)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6)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

9、互相吻合)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四、运用拓展,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咬文嚼字一下。 1、首先在阅读方面。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2、其次在写作方面。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

10、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五、总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