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1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949172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5.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1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1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1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1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1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1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城县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1 新人教版必修2(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 文学常识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 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 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 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 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 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 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 成熟稳固。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 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

2、字介甫,号半 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 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 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 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 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 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 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 “王文公”。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 王 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 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 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 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

3、出,又几度 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 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 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 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 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 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 之一 王安石记念馆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

4、北处7.5公里, 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 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 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 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 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华阳洞: 洞 深1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 洞、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公元10511054年,王安 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 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 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 风景秀美的褒禅

5、山,同年7月以 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 背景 褒禅寺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华阳洞入口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华阳洞 听读课文 注意字词的读音。 注意长句的停顿。 概括文章每段主要内容 。 1、褒禅山 2、而卒葬之 3、庐冢 4、有碑仆道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6、有穴窈然 7、则或咎 8、无物以相之 9、何可胜道也哉 10、箫君圭君玉 11、余弟安国平父 (bo chn,也就是华山) (zhng,坟墓) (yo,深远幽暗) (ji,责怪) (xing,帮助) (shng ,完全,尽)

6、(gu,人名) (f,对男子的美称) (z,死后) (p,倒) (hu/hu/hu) 每段主要内容 :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 者的籍贯、姓名。 翻译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华

7、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作动 死 因为(这 个)缘故 名作动 命名 因为 倒 碑文 者也,判断句 动 词 文 字 辨 认 说 大概 因为 错 误 山 脚 是山南水北 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 是”之意。 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 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8、为什么说“华(a)山”是“音谬 ”?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 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王安石认为碑 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 仍然应读“hu”,而不应该读成 “hu”。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翻译第二段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

9、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空旷 名作状 从旁边 多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代游洞者 懈怠 将, 快要 完于是一起 动作名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大 概 所到的( 地方) 不及, 不到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更当

10、、正在 体 力 还 用 来 形作动, 照明 已经 有 人 埋 怨 自 己 他 尽情享受 形作动 重点字词 侧: 穷: 见: 至: 明: 极: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物。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平旷 记游洞经过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悔 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

11、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翻译第三段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对于这 种情况 语气词 取 独 观 察 心得, 收获 因 为 他 们 的 且 的 奇异 雄伟 不同寻常 的景象 险阻僻远 的地方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12、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而 帮助 足够 用来 在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难道 得到的东 西,心得 形容词作名词古今异义 重点字词 于是: 非常: 险远: 至于: 幽暗昏惑: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度副词,很,十分。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 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 迷乱的地方。 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 提一事的连词。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 出立志的重要性; 2

13、、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 悔矣 余之 所得 议 翻译第四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对于 因感叹 取独 动作名,流 传的文字 名作动,说清尽 道 的 缘故 古今异义, 做学问的人 谨慎地 选择 形容词使动 重点字词 谬: 传: 名: 所以: 学者: 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说清楚,名词作动词。 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 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 因”。 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 人。

14、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特殊句式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第四自然段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 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 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逻辑 严密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第四自然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 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 议论一正一反 翻译第五段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15、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籍贯 姓 名字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 课文内容总结 :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践行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出洞(悔随) (第二段) 课文大观课文大观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叙 事 记 游 感事言志 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 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 的 , 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 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 一句话概括其主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 ,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 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 重要? 议一议: “志” “力” “物”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略 2.记华山洞经过 详 山 碑 略 详 前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