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4915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应注意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水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应注意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水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应注意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水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应注意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水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应注意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应注意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电站防雷装置检测应注意的问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电站 防雷装置检测中 应注意的问题 一、水电站检测技术规范 1、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 2、水力发电厂接地设计技术导则(DL/T5091-1999) 3、小型水力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071-2002) 4、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检测技术规范( DB51/T584-2006) 5、水力发电厂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技术导则( DL/T5091-1999) 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 2004) 7、防雷与接地安装(2003年合订本)(99D5011 4) 8、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DL/T578-95 ) 二

2、、水电站的主要防雷措施 1、外部直击雷防护 A、避雷针 在水厂及高水位池分别安装高避雷针,并与避雷带焊接。 B、接地体 计算机网络接地系统采用联合接地形式,要求其统一接地 电阻1。所有金属构筑物金属构件、建筑物基础钢筋, 电力电缆外皮,信息系统的通信电缆外皮等均应与接地系 统做可靠的电气连接。联合地网要将所有外露设备和构筑 物的保护接地,建筑物内部设备的保护接地,架设的避雷 针接地等与主地网进行连接;最后对信息控制系统的信号 线路直流工作接地做单独接地处理,并在控制机房内部设 置均压带和等电位汇流排。 2、内部感应雷防护 A、屏蔽 在主机房,使用10m2黑色或黄绿色多股铜芯线将所有金属 门窗、

3、天花板龙骨多点连接,并用16m2黑色或黄绿色多股 铜芯线与接地汇流排连接,做可靠接地,用做主机房电磁 屏蔽。 B、等电位连接 a、在主机房和分机房引出两条钢筋,并在引出点用铜排制 作接地汇流排供设备和防雷保护器接地用。用铜带制作均 压带,将主钢筋与均压带连接,将金属门窗、各种线路的 金属屏蔽管、各种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架等与接地汇 流排连接。 b、主机房均压带用镀锌扁钢与室外接地网连接。分机房用 镀锌扁钢与室外接地网连接。 c、将各种信号线的屏蔽管在进入中控室时用镀锌圆钢做等 电位连接处理。在进入主机房后,再将屏蔽管用镀锌圆钢 与接地汇流排做等电位连接处理。 C、电源线路 系统电源进出线端安

4、装电涌保护器,在泵站配电柜处各安 装一组配电型合成绝缘外套氧化锌避雷器和波形电源保护 模块,各站点电源线路进线处安装单相电源防雷箱。各机 房精密设备前安装插座式电源防雷器。 D、信号线路 对收发设备、控制设备、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网卡及其他 精密通讯等做重点防护。 三、水电站检测技术标准 1、发电厂直击雷的过电压保护 (1) 发电厂的直击雷过电压保护可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应 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的有:户外配电装置,包括组合导线和母 线廊道;主厂房;油处理室、露天油罐及易燃材料仓库等建筑 物。 避雷针不宜装在独立的主控制室和35kV 及以下的高压屋内配电 装置的顶上。为保护其他设备而在主厂房上装设的

5、避雷针,应 采取加强分流、装设集中接地装置、设备的接地点尽量远离避 雷针接地引下线的入地点、避雷针接地引下线尽量远离电气设 备等防止反击的措施。峡谷地区的发电厂宜用避雷线保护。 (2) 独立避雷针(线)宜设独立的接地装置。在非高土壤电阻率 地区,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0。当有困难时,该接地装置可 与主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kV 及 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 15m。独立避雷针不应设在人经常通行的地方。避雷针及其接 地装置与道路或出入口等的距离不宜小于3m ,否则应采取均 压措施或铺设砾石或沥青地面也可采用混凝土地面。 (3) 110kV 及以

6、上的配电装置,一般将避雷针装在配电装置 的架构或房顶上,但在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m 的地区,宜 装设独立避雷针。否则应通过验算, 采取降低接地电阻或加 强绝缘等措施。66kV 的配电装置,可将避雷针装在配电装置 的架构或房顶上,但在土壤电阻率大于500m 的地区宜装设 独立避雷针。35kV 及以下高压配电装置架构或房顶不宜装避 雷针。装在架构上的避雷针应与接地网连接,并应在其附近装 设集中接地装置。装有避雷针的架构上,接地部分与带电部分 间的空气中距离不得小于绝缘子串的长度;但在空气污秽地区 ,如有困难,空气中距离可按非污秽区标准绝缘子串的长度确 定。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变压器接地

7、线与主接地 网的地下连接点,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在变压器的 门型架构上,不宜装设避雷针、避雷线。对于220kV 及以上变 压器如需在门型架构上装设避雷针、避雷线,应通过验算采取 限制反击过电压的措施。 (4) 110kV 及以上配电装置,可将线路的避雷线引接到 出线门型架构上,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m 的地区应装设 集中接地装置。35-66kV 配电装置,在土壤电阻率不大于 500m 的地区,允许将线路的避雷线引接到出线门型架 上,但应装设集中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大于500m 的地区,避雷线应架设到线路终端杆塔为止。从线路终端 杆塔到配电装置的一档线路的保护,可采用独立避雷针, 也

8、可在线路终端杆塔上装设避雷针。 (5) 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架构上的照明灯电源线、独 立避雷针和装有避雷针的照明灯塔上的照明灯电源线,均 需采用直接埋入地下的带金属外皮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 导线。电缆外皮或金属管埋入地中长度在10m 以上然后才 允许与35kV 及以下配电装置的接地网及低压配电装置相 连接。严禁在装有避雷针(线)的构筑物上架设未采取保护 措施的通信线广播线和低压线。 (6) 独立避雷针、避雷线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设备和 架构接地部分之间的空气中距离,以及独立避雷针、避雷 线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Sk不宜小于 5m、 Sd不宜小于3m。 2、大、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

9、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值 在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中,电力设备的接地电阻值应不大 于0.5;在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中,应不大于4(额定电 压为1kV及以上的高压系统中,单相接地电流或同点两相 接地时入地电流大于500A的,称为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 500A及以下的称为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 3、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1)366KV系统中性点采用不接地方式,当架空线路单 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10A或电缆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 30A时,中性点应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2)110 500KV系统中性点采用有效接地方式。(A)110220KV 变压器(除自耦变压器外)中性点采用经隔离开关接地或经 小电抗接地,

10、经隔离开关接地时根据系统运行需要变压器中 性点可以接地,也可以不接地。(B)330500KV变压器 中性点应采用直接接地或经小电抗接地。(3)发电机内部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不要求快速切机时,中性点宜采用不接地 方式,当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超过表规定值时,应采用经消弧 线圈接地方式,补偿方式宜采用过补偿,当发电机系统电容 电流变化不大时,也可以采用欠补偿。补偿后的残余电流不 应超过表中规定值。消弧线圈可装在发电机中性点,也可装 在厂用变压器中性点。(4)发电机内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要求快速切机时,中性点宜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电阻器宜 接在发电机中性点所接单相变压器的二次绕组上。 四、水电站检测项目 主

11、厂房、副厂房、拦水坝、生活区建筑物 直击雷防护(接闪器、引下线、接地极等 )、土壤电阻率测定; 主厂房、副厂房、升压站、开关站、拦水 坝等场所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雷 电过电压保护、工作接地、保护接地。 站区计算机监控系统电源、信号浪涌保护 。 五、水力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填写 发电站装机容量:电站“发电机台数单台发电机功率( KW)” 发电机组额定电压:发电机组出线额定电压(KV): 3.15、6.3、10.5、13.8、 15.75、18、20。 电站并网标称电压:发电站并网标称电压(KV):3、6 、10、35、66、110、220、330、500。 发电站机房设备: 保护电机的

12、避雷器型号、额定电压(KV):保护发电机 的避雷器额定电压按1.25 倍发电机额定电压选择。励磁变 压器(或机)保护接地():励磁机、励磁变压器、励磁 盘(控制设备和自动调整装置的配电盘)保护接地。 中央控制室设备: 计算机操作(控制)台保护接地:计算机操作(控 制)金属台、架保护接地。通讯设备控制屏(柜) 接地:通讯设备及电力载波设备柜的保护接地。 变升压站区: 避雷针(线)数量、高度、保护对象等:主变压器 、开关站、主变压器至开关站的高压架空线路段, 避雷针(线)与被保护物空中最近距离:空中不宜 小于5m,地中与主地网距离不宜小于3m。 拦水坝顶设备: 启闭机房设备接地:控制台、配电柜、电机等,坝 顶门型启闭机保护接地:坝面各种门型启闭机的电 机、金属构架的保护接地。 谢谢大家! (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