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4823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1 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难经: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展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2 两晋隋唐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 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唐: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阶段

2、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火热论,擅用寒凉药物以清泄火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4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发展阶段5 近现代中医药学在坎坷中发展中孕育着新的腾飞不治己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即病防变)难经从既病防变的角度与内经共同支撑了“治未病”的理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被尊为医祖的医学家扁鹊被尊为医圣的医学家张仲景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如何分类上品120种为上,无毒,

3、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0 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等。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药王”。中医提出温疫论的年代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将病因学推进了一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恒动观念用运

4、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生理上的恒动观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三、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辨证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综合病性、病位正邪关系论治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二)辨证与辨病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病类似证相同治法。 中医认知与思维方法1思外揣内、以表知里黑箱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阴阳属性:抽象性、相关性、

5、普遍性和相对性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阴阳相互制约: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阳互根互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运动和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木:木曰曲直。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

6、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土:土爱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金: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水: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特性的事物或现象。人体的五脏与五行属性归类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乘的次序同相克: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原因: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本身虚衰/不足,如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盛/太过,如木旺乘土。 藏象学说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

7、: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条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与胆相表里。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送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主神志: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生理活动的功能。与小肠相表里。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

8、功能。脾气主升:升清和升举内脏。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与胃相表里。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较清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条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司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调节水液代谢。与大肠相表里。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心在液为涕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肾能贮存、封藏精气。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气化作用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

9、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与膀胱相表里。肾在志为恐,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和二阴,心在液为唾(较稠厚)21三焦部位划分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主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下焦如渎: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22奇恒之府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称作奇恒之腑。23(肾)为先天之本24(脾)为后天之本25气的分类与分布元

10、气:原气、真气。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宗气。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营气。分布:行于脉内,分布全身。卫气。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等。26血的生成1.营气和津液组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2.精能生血:“精血同源”。27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旺则血旺;气虚则血虚。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气足则血运脉中;气虚则出血。28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脱则气脱。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11、使气保持旺盛。血虚则气衰。29阴虚则(内热)30阳虚则(外寒)31病因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2分类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32四诊的概念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闻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运用手和指端的感

12、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33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34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病位表证、里证病性寒证、热证邪正胜衰实证、虚证类别阳证、阴证(八纲辨证相互关联不能截然分割,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错杂)35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36基本的治法-“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

13、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37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1草药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员中应用不普遍,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2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