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94798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 人。原名 ,字 , 浙江绍兴人。 p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 。 p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阿正传 作品集有: p小说集: (历史小说 p散文集: p散文诗集: p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

2、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的写法。 年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 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 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 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 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 、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 准备武力进攻。月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 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 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 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余人,造成屠 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

3、 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主席刘和珍遇难 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 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 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 了这篇纪念文章。 时代背景 刘和珍烈士遗像 徘徊(pihui) 长歌当哭(dng) 菲薄(fi) 洗涤(d)踌躇(chuch) 桀骜(jio)赁屋(ln) 不惮(dn) 喋血(di) 尸骸(hi) 立仆(p) 转辗(zhn) 攒射(cun) 屠戮(l) 浸渍(jnz) 殒身不恤(ynx ) 思路分析 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 文章,“刘和珍

4、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 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文章脉络文章内容表达方式 整体把握 叙述写作的 缘由(1、2 ) 悼念逝者 唤醒生者 烈士的印象 及死难经过 (3、4、5) 交往始末 遇害事实 殉难经过 死难的教训 和意义 (6、7) 经验教训 死难意义 文章脉络文章内容表达方式 整体把握 全文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绪 为线索,把叙述、议论、抒情 有机地融成一体。 叙述写作的 缘由(1、2 ) 悼念逝者叙述为主 唤醒生者抒情为主 烈士的印象 及

5、死难经过 (3、4、5) 交往始末叙述为主 遇害事实夹叙夹议 殉难经过叙述为主 死难的教训 和意义 (6、7) 经验教训议论为主 死难意义 找出贯穿文章线索的语句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乎,我说不出话”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作者忽而“有话要说”忽而“无话可 说”,是什么原因?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线 索 纪念烈士,寄托哀思。对进步青年 的爱护 对烈士的深切痛惜与悼念,对反动 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 恶痛

6、绝到达极点,难以用语言表达。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认清世界面目,不要忘记烈士的鲜 血,警醒“庸人”保持记性,唤醒“沉 睡”的易忘的民众觉醒。表达了痛苦感 和责任感。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 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表达了作者的 愤懑之情。 5.“我还有要说的话” 欲揭露事实真相,采用欲扬先抑的写 法,表达了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表 达了对其罪行的愤怒之情 线 索 6.“呜呼,我说不出话” 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哀痛和愤慨。 悲愤已极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 及文人 *唤起民众, 激励革命者 小

7、结 “不说”: “说” (写作缘由) 文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 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刘和珍,还提到了杨德 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 点是数百名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 对这类人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们 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和她们的勇敢。第二类是 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 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 控诉其罪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于中间状 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 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 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 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 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 :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 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 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