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重点文言文篇目复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4713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重点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重点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重点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重点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重点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重点文言文篇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九年级重点文言文篇目复习.(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复习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 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 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 ”、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仁 ”“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庸 、论语合为“四书” ,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 书。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2、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通“德”,感激)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原先) 解释字词。 二者不可得兼( ) 有甚于生者(胜过)(比) 如使人之所欲 (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非独贤者(不单) 贤者能勿丧耳( ) 蹴尔而与之(践踏)(给)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同时得到同时得到 假使假使, ,假如假如 丧失丧失 祸患祸患 全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熊 掌,也是我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 到,那么我只好舍弃鱼而选

3、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 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 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 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 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4、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 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 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 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 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

5、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 罢了。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 就要死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 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 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

6、身死而不受“呼尔 ”“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 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 ”“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 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 原先为了义(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今天却为 了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 (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舍生取义( ) 正面 所欲甚于生(义) 所恶甚于死(不义)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生) 所恶莫甚于死(

7、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正面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乞人 反面 万钟之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本 心(善心) 对 比 论 证 论 证 对 比 鱼 熊掌 道 理 论 证 举 例 论 证 论点 比喻 论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解释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 (3)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下达) (这样的人) (5)苦其心志 (使痛苦) (6) 劳其筋骨(使劳累) (7)饿其体肤 (使受饥饿) (8)空乏其身(使受贫困) (9)行拂乱其所为(做)(违

8、背)(使颠倒 错乱) (10)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办法)(使惊 动)(使坚忍) (11)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本 来不具备的才能) (12)人恒过(常常)(犯错) (13)衡于虑 (通“横”梗塞,指不顺) (14)征于色(征验、表现) (15)而后喻(了解) (16)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拂,通“弼 ”,辅弼) (17)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18)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 舜是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 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管夷吾从狱官

9、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 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 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 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 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 正;内心困惑,思想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 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 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 、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 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 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1段:(举例论证) 第2段:(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3):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 益处.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比论证) 第三部分(4)点明中心论点

11、: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2、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的人有什么共同点?从 他们的经历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1)他们出身卑微, (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炼, (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1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死于安乐。运用的论证方 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例论证、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的 论证方法。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 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 人,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

12、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同类并 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 更充分。 思想上要 生活上要 行为上要 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 4、第二段中写到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 5、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 理? 艰苦的环境的磨炼,对人的 成才有促进作用。 曹刿论战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 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 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 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 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 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 称左传为左

13、氏春秋。左传保 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 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 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 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解释词语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弗敢专也(独占)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弗敢加也(虚夸)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 神弗福也(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必以情(根据)(实情)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夫大国,难测也(推测) 彼竭我盈(士气旺盛) 下视其辙(向下) 望其旗靡(倒下) 整体感知:理清本文的思路 曹刿请见

14、曹刿问战曹刿参战 曹刿论战 合作探究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 如何评价的?哪一条是取胜之本?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恩小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神灵保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取胜之本:取信于民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 合作探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 将鼓之”);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 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 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 逐齐师”的大

15、好形势。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 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合作探究 3、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用“从句中可以看出”) 曹刿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 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的批评和意见,仍能虚怀若谷 ,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 “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既克”之后 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 律。 礼贤下士,善用人才 (1)百姓支持,上下同心(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 (2)鲁庄公礼贤下士,善用人才 (3)曹刿战略运用,巧妙恰当。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4、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