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593835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191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1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类号: F019 单位代码: 10335 密 级: 无 学 号: 10601030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中文论文题目中文论文题目: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英文论文题目:英文论文题目:An empirical study on income inequality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criminal rate 申请人姓名: 吴兴杰 指导教师: 史晋川 专业名称: 西方经济学 研究方向: 法与经济学 所在学院: 经济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提交日期 2010 年年 09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

2、犯罪率的实证研究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论文作论文作者签名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论文评阅人 1: 隐名评阅 评阅人 2: 隐名评阅 评阅人 3: 隐名评阅 评阅人 4: 隐名评阅 评阅人 5: 隐名评阅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旭昆 教授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委员 1: 朱新力 教授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委员 2: 蒋岳祥 教授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委员 3: 曹正汉 教授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委员 4: 潘士远 教授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委员 5: 答辩日期: 2010 年 9 月 6 日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I An emp

3、irical study on income inequality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criminal rate Authors signature: Supervisors signature: Thesis reviewer 1: Thesis reviewer 2: Thesis reviewer 3: Thesis reviewer 4: Thesis reviewer 5: Chair:(Committee of oral defence) ZhangXunkunProfessor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

4、ty Committeeman 1: Zhu XinliProfessorZhejiang University Committeeman 2: Jiang YuexiangProfessorZhejiang University Committeeman 3: Cao ZhenghanProfessorZhejiang University Committeeman 4: Pan ShiyuanProfessorZhejiang University Committeeman 5: Date of oral defence: Sep. 6, 201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

5、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

6、权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III 致致 谢谢 每次提笔写论文致谢部分时,也宣告着一段美好读书时光的即将结束。每次 写致谢的感触都各不相同,此次的主题却只有一个,就是谢谢。有朋友戏称十年 大学生活,就读了四个字。法学本科、经济法学硕士、法经济学博

7、士,十年都绕 在法与经济之中。初识法学两字,我在浙大校区度过了四年的少年时光;从法学 到经济法学,增加了经济两字定语,人大校园又留下我两年的青春岁月;从经济 法学到法经济学,中心语的悄然改变,让我再次回到浙大,并再度留下四年的难 忘记忆。对于过去四年时光,我最想说的,便是谢谢。 谢谢我的导师,史晋川教授。四年前,作为经济学的门外汉我有点不知天高 地厚地报考了史老师的博士。 史老师没有因为学科背景的巨大差异婉拒一个年轻 人的梦想, 而是积极鼓励我实现从经济法学到法经济学的跨越。 一年的闭门备考, 一点点努力再加一点点幸运, 我成了史老师门下一员, 开始了四年的经济学之旅。 无论是第一年系统性地补

8、修经济学基础课程, 还是第二年对于博士论文选题的迷 茫,以及第三、第四年博士论文写作与修改的反反复复,史老师对我总是鼓励两 字。当高级微观经济学考试失败的时候,史老师笑着说“你不是还过了其他七门 课程,已经很厉害了” ;当博士论文选题一再跟换时,史老师总是鼓励说道“你 一定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在博士论文具体写作与修改过程中,史老师办公 室不知多少次留下我们讨论的身影, 单单一篇文献综述, 史老师就前后修改了五、 六次。对于史老师,我能说的只有谢谢两字。谢谢您的身传言教,您治学的严谨、 为人的谦逊、处事的坦然,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多了一个 努力接近的标杆。谢谢您的宽容与鼓

9、励,从经济法学到法经济学,简简单单的顺 序改变,我磕磕碰碰、诚惶诚恐走过了四年。如果没有您的包容与鼓励,我不知 会在何处停顿,更不可能会有今日提笔致谢的机会。虽然我博士期间没有漂亮的 科研成果, 博士论文的质量也无法与诸师兄、 师姐相提并论, 但我感恩的心平实、 真诚而致远! 谢谢学院各位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诲。 蒋岳祥老师、 曹正汉老师、 潘士远老师、 董雪兵老师、张自斌老师还有诸多授课老师,正是您们一堂堂课程的教授、一次 次讨论的提点,让我慢慢敲启了经济学的大门,踏上神奇的探索之旅。 谢谢学院与师门各位同学对我的无私帮助。 浙大经济学院良好学术氛围的一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

10、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IV 大体现,便是同学之间密切的学术讨论与争鸣。每一次 Seminar 报告,都让我增 加了了解经济学各学科最新研究前沿与动态的机会; 每一次不拘形式的讨论与争 鸣,都让我尽情享受思想火花迸发的美好片刻。对于我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 无私帮助的同学,我能说的只有谢谢两字。谢谢杜立民博士,他让我从不知计量 为何物之人慢慢走上经济学规范实证研究之路;谢谢毛捷博士,无论他博士后工 作的任务有多繁忙,对于我任何学术问题的请教,从来没有拒绝两字;谢谢王争 博士,虽然相隔甚远,Skype 与 MSN 都纪录下我们从论文框架到细节的每一次 讨论;谢谢李井奎博士生,法经济学同一战壕中的战

11、友彼此鼓励、相扶前进;谢 谢陈春良博士,从你身上我学到了做一篇规范犯罪经济学博士论文的付出与努 力。还要感谢吴晓露博士、陈叶峰博士、林敏博士、刘振兴博士、郎金焕博士等 同学的有益建议与意见。 谢谢一直给予我无私帮助的长辈与朋友们。谢谢詹银才叔叔,您的鼓励让我 坚定了从法学跨越到经济学的信心;谢谢香港大学法学院孙浩琛博士、最高人民 法院林海泉博士、北京交通大学陶阳博士、中国汇金公司刘杨博士、剑桥大学周 凡之博士等在我博士论文资料搜集与写作过程中所提供的慷慨帮助;谢谢卢和 平、周婷婷、陈一村、王欢,唐明良等同窗好友一路的相伴左右。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从呱呱坠地到如今的三十而立,父母对我的付出永远

12、 都是超预期。因为我的学业,一直奔波、忙碌的家人再次聚首在杭州,开始了新 杭州人的生活。新的环境对于我的母亲有太多的不适,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亲 切的乡音、更没有家乡熟悉的味道,但我的母亲为了我和我家人,一直默默地奉 献着。 日常生活的点滴是琐碎的、 平凡的, 可日积月累的点滴足以投影成最高大、 最丰满的母亲形象。没有母亲的默默付出,绝不会有我今日的点滴成绩。日日忙 碌,是父亲从小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一路奔波,父亲的背影高大又有点模糊。 在杭读博的四年,也是我三十年人生中与父亲相聚最长的日子。散步、闲谈、甚 至是争执,我都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父亲的影像又慢慢清晰起来。同时 也要谢谢我家可

13、爱的吴静、吴央诺、吴奕霆小朋友们所带给我的无限快乐! 远方的路还很长,怀揣知恩感谢之心的我,将走得坚定而执着! 吴兴杰吴兴杰 20102010 年年 6 6 月于钱塘江畔月于钱塘江畔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III 摘摘 要要 改革开放至今短短数十年间, 我国刑事犯罪的增长速度以及绝对规模均呈现 迅猛上升态势,社会治安形势之严峻不容小觑。权威统计数据与大量实证研究表 明, 我国流动人口以及刑事犯罪率有着相似的变化周期、 一致的空间分布。 因此, 规模激增的流动人口被猜测是推高我国社会整体刑事犯罪率的重要推手之一。 本 文以犯罪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权威统计数

14、据为依据,对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 与犯罪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鉴于我国流动人口低收入和高侵财型犯罪的 典型事实、 较为完善的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体系以及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较为薄弱 的现状,本文重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收入差距与犯罪视角揭示两者的内在联 系与作用机制。 根据传统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 流动人口由于其与其他社会群体间显著的横 向收入差距而具有更高的犯罪倾向, 流动人口规模的增加将导致社会整体犯罪率 的上升。针对上述传统理论推论,文章运用面板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 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虽然我国整体流动人口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显著的收入差 距,但其整体规模与社会犯罪率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计量结果在一系列检验 中均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上述实证研究貌似颠覆了相关传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