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态教学中关注“思维经验”的获得.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934866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常态教学中关注“思维经验”的获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常态教学中关注“思维经验”的获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常态教学中关注“思维经验”的获得.pdf(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平台- 教学一得 在常态教学中关注“ 思维经验“ 的获得 江苏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2 2 3 1 0 0 ) 杨建 早在上世纪初期 , 杜威就曾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书 中说过: “ 教育是一种生长,而生长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就 是一种 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 ” 正是因为“ 经验” 对个体成长 的重大帮助 , 2 0 1 1 版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就将数学 教学 目标由先前的“ 双基” 升华到“ 四基” , 这其中就涵盖了 “ 基本活动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对 “ 基本活动经验” 的关注 , 不能仅仅满足于“ 操作过程 ” 、 “ 具体活动 ” 中的经 验, 更要关注“

2、思维层面” 中的经验。 一 、呈现推理的细节 。 帮助学生获得“ 演绎与归纳” 型的 经验 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的 教学过程。或许正是课程标准的倡导 , 我们在 日常教学 中, 不约而同地将 目光投向了推理的逻辑性 、 严谨性 , 以及推理 的方式和方法, 然而就在我们过多地关注推理的逻辑性 、 严 谨性与方式方法时, 却忽略了学生对于“ 推理经验” 的获得。 要知道 , “ 推理的逻辑性 、 严谨性与方式方法” 属于“ 客观存 在” , 而“ 经验” 就是“ 主观生成” 。 为此 , 我们应努力呈现推理 的细节, 帮助学生生成相应的经验。 俗话说 “ 一叶而知秋” ,

3、 这是人们从一片片落叶的现象 推出秋天即将到来。这种由细小的变化推出整体的发展趋 势, 就是归纳推理 , 这种推理对学生 自我建构的作用是非常 大的。为此在具体的教学, 应努力地呈现推理的细节 , 让学 生在具体的参与中获得这些经验。如 “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 8 0 。 的归纳推理 : 首先 , 我与学生一起将三角形进行完全 分类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 接着 , 让学 生任意画( 找 ) 一个直角三角形 , 让他们用量角器测量这个 直角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 , 并计算三个角的度数和 , 然后 是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当学生们每次都得 出 1 8 0 。 时, 我都问学

4、生 : “ 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正是因为我将 推理的细节呈现 出来 , 并让学生亲 自参与 , 学生 自然而然 地得出“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 8 0 。 的结论 , 也获得了一个关 于“ 三角形 内角和等于 1 8 0 。 的推导归纳经验。 二、 创设建模的活动。 帮助学生获得“ 抽象与具体” 型的 经 验 建模 , 就是一种用数学的视角将“ 现实世界” 中的 问题 通过抽象、 整合 、 提炼后 , 变成数学问题模型的方法策略 。 随着建模活动越来越进入 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 , 如果我们 能在建模活动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 “ 抽象与具体” 的 思维活动, 定会为学生获取相应思维经验提

5、供方便。 例如在“ 确定位置” 的学习中获取“ 抽象与具体 ” 的经 验 。“ 确定位置” 是与日常生活极其关联的策略 , 如 G P S的 定位、 图书馆中的书的排列等 , 如果按照 日常生活中的“ 确 定位置 ” 的方法( 在左边 、 在右边等 ) 进行教学的话 , 学生势 必无法有序解决“ 具体位置” 确定的问题 。为此 , 我在教学 时, 引导学生将 日常生活中“ 确定位置” 的现象抽象成数学 模型 : 首先 ,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确定位置的“ 数学策略 ” , 即 引导学生梳理观察顺序 , 如“ 从左 向右数是第几排” 、 “ 从前 往后数是第几列” 、 “ 从下往上数是第几层” ;然

6、后引导学生 用这样的观察顺序来确定现实中的一些事物 ; 接着, 引导学 生用横向带箭头的直线“ 一” 来表示“ 从左向右” , 用纵 向带 箭头 的直线“ t ” 来表示“ 从下向上” ,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原 始的“ 坐标” 雏形 。 当学生在脑海里生成这个“ 坐标” 时 , 也就 获得了这一类的抽象经验 。 三、 关注论证的逻辑 , 帮助学生获得“ 分析与综合” 型的 经验 在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 “ 论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数 学活动, 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维训练方法 , 如果在论证的 教学中, 让学生积极深刻体会论证的逻辑, 就会帮助学生获 得相应的“ 分析与综合” 的经验。 例如问题解决

7、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领域 ,它可 以有 效训练学生根据平常现象来分析核心问题的能力。如 “ 一 支钢笔 2 3元 , 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少 5元 , 买一支钢笔 和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 可 引导学生经历“ 问题一 条件 ” 的体验过程 : 要解决问题“ 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钢笔 一 共需要多少钱” , 就必须知道“ 一个文具盒与一支钢笔各 是多少钱”这两个条件 ;而求一个文具盒的价钱必须根据 “ 一 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多 5元” 条件 , 即“ 2 3元+ 5元” ; 最 后当“ 钢笔的价钱与文具盒的价钱” 这两个条件都呈现时 , 问题也就解决了。当我们经常关注论证的逻辑过程 ,并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就会因经常参与这样的思维经历而 获得丰富的思维经验 。 ( 责编金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