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1期1-4章节.FIT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91976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0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民版1期1-4章节.FIT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人民版1期1-4章节.FI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民版1期1-4章节.FIT(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301004000015育才报 社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 100 号邮编:150010 印刷: 北京世纪华彩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总价: 26.00 元编辑部质量反馈热线:0431-81041508刘老师0791-86855729张老师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发展演变,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发展是社会经济发生变革 的结果, 经历的时间是很长的, 其变化也是比较复杂的。 弄清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发展演变, 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尤 其是先秦整个政治制度的演变, 是很有好处的。 西周分封制是把土地、 连同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分封 给受封者。土地和人民皆被受封者世袭占有和统

2、治, 同 时还带去一部分殷贵族,这样做目的在于分散殷贵族, 使之离开原来住的地方, 他们就不容易造反, 免去了对 周朝造成威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要创建疆域辽阔的 王朝, 只能采取分封制, 这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的, 因而是进步的。 西周后期, 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 王权衰弱, 分封 制遭到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 同姓国也彼 此战争, 周天子有心无力, 周王室基本丧失了分封大权。 春秋时期已有县、 郡的设置。当时的分封国君为了 避免周朝分封导致的春秋大乱, 同时为了消除地方割据 的局面, 纷纷设县。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 楚和秦的 县都直属于君主; 晋、 吴的县多

3、是卿大夫的封邑。 两者都 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 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武王灭 掉权国, 将其改建为县, 是为设县之始。 春秋后期, 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 县 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 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 由国君任免。 县之下有乡、 里 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郡的设置 要较县为晚。秦穆公九年 (前 651) , 晋公子夷吾 (即晋惠 公) 对秦国使者谈到 “ 君实有郡县” , 为秦国设郡的最早 记载, 而后, 晋、 赵、 吴相继设置了郡。这一时期的郡地位 比县为低, 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到了战国时 期, 随着边防设郡之

4、地逐渐繁盛, 内地的县逐渐增多, 需 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 于是就形成了郡、 县两级 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 多由武官充任, 有征 兵领军之权。至战国末年, 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 经过朝廷上的两次辩论, 秦始皇决定在 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与分封制最 大的不同是: 郡守、 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 不得世 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治 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高一 2015月日出版626年 第期 总第期 1 417 高一 M第1期 史 海 钩 沉 适 用 于 M 1 本期 2 版参考答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问题一:

5、 奴隶问题二: 表里嫡长子继承制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问题一: 1. 西周3. 皇帝4. 义务 问题二: 秦始皇 问题探究 1. 以子弟、 功臣为分封主体。 2. 分布特点: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交错在一起, 且 同姓封国多于和包围异姓封国。 目的: 相互制约, 形成对 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 3. 纽带: 土地和人民。关系: 臣属 (君臣) 关系。 4.(1)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 神权与王权 相结合。 (3)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 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4) 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 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突破 难 点 湖北

6、王佳慧 中央集权 公元前 221 年, 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 开始建立 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 统治。 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制度, 主要 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自古以来, 只要国家存在, 就会 存在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分配问题。 至于怎样分配才能使 国家得到稳定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始终是政治 一直要解决且每一个时期都不易解决的问题。 秦始皇初 并天下后, 就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在群臣中展开了一场 激烈的讨论, 其结果是废除了西周以来长期采用的分封 制, 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1. 经济: 中国长期存在分

7、散性封建自然经济, 农民 的生产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都非常脆弱,一旦失去土地, 就可能沦为流民, 被迫揭竿而起, 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因此, 一方面, 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其基本的 生产和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 政府也必须保持强大, 以维 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 再生产。 2. 政治: 是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王朝吸 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教 训, 在统一全国后,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 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 同时,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维护其政 治经济利益。 3. 理论:

8、 战 国时期, 法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创立了 一套完整的中 央集权的政治 理论。秦统一 后, 秦始皇根据 韩非子的政治 理论, 建立起一 套完整的中央 集权制度。 二、 秦朝中 央集权制度的 基本内容 1. 高度集权的皇帝制度:“皇帝” 的称号实际上是古 代传说中 “三皇” 和 “五帝” 的合称。体现了君权的神化, 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皇帝总揽全国政治、 经 济、 军事大权, 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把握大政方 针的制定, 控制全国军队的调动。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 力和权威, 历代封建王朝都严格规定, 凡违背皇帝命令 者一律杀无赦。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

9、三大 特征。其中, 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 2.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在中央, 以皇权为中心的 政权组织机构较为完备。丞相、 御史大夫和太尉等一切 中央官员全由皇帝任免。 他们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权力 分配, 但彼此之间又相互牵制, 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 帝一人手中。 3. 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统一全国后, 秦始皇决定在 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一 级行政单位,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对上承受 中央命令, 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 要的一级机构, 县令或县长是县的行政长官, 主要任务 是治理地方, 管理财政、 司法、 狱讼和兵役。县下还设有

10、乡、 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等地方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秦朝 通过郡县制,实行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管理和控 制,从而大大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 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1. 积极方面: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 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有利 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和保障封建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保障国家的独立与安 全, 有利于国内各个民族间的交流和以华夏族为主体的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 消极方面: 政治上, 空前强化的专制制度, 大大加 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力量, 使广大劳动人民的

11、 处境日益恶劣, 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 经济上, 束缚 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成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的严重阻碍; 思想上, 文化专制统治钳制了人们的思 想, 严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国 2000 多年封建制度的先驱 山东孙玉坤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攻关 重 点 育才报 高一历史必修1 编辑计划 期数内容 第 1 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与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第 2 期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与强化 第 3 期 专制时代晚期的 政治形态 (冲刺提升卷 1) 第 4 期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以及中国军民维护国 家主

12、权的斗争 第 5 期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 6 期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 革命 第 7 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冲刺提升卷 2) 第 8 期 中国古代、 近代政治 发展总结 (冲刺提升卷 3) 第 9 期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 设与政治建设的曲折 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第 10 期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 想及其实践与新中国 初期的外交 第 11 期 外交关系的突破 以及新时期的 外交政策与成就 (冲刺提升卷 4) 第 12 期 期中复习 (冲刺提升卷 5) 第 13 期 民主政治的摇篮 古代希腊与 卓尔不群的雅典 第 14 期 罗马人的法律与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 和完善 第 15 期 美国 1787 年

13、宪法与 民主政治的扩展 (冲刺提升卷 6) 第 22 期 期末复习 (冲刺提升卷 8) 第 21 期 期末复习 第 16 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与国际工人运动的 艰辛历程 第 17 期 第 18 期 俄国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 美苏争锋 第 19 期 新兴力量的崛起与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 20 期 世界政治史部分综合 复习 (冲刺提升卷 7) 感悟 历 史 北京李超然 逸闻 趣 事 公元前 215 年, 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秦朝大 将蒙恬率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 秦军大 获全胜, 匈奴残部远遁大漠。 然而, 秦军得到命令, 却不是攻占漠北, 而是转攻为 守。30 万大军就地修筑

14、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什么停止北伐, 反而耗费财力、 人力去修 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 题。 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 如果要与匈奴 作战, 就需把农民转变为骑兵, 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金钱进行训练, 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 不能再从事 农耕了, 还要蒙受劳动力损失。 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 要 到北方作战,粮草的运输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 史 记 中记载, 从中原地区运送一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 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 192 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 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

15、上长大, 既是放牧 者, 也是战士, 角色转换很容易, 甚至可以一边放牧, 一 边作战, 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高, 收益小。即使占领广袤的 草原, 也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 取的, 没有了农民, 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 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 压垮。 反观游牧民族, 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 的财富轻而易举, 收益惊人。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 想到了修筑长城。有 了长城坚固工事, 流动战场将会变为固定战线。游牧民 族如有进犯, 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如此一 来, 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以逸待劳的农耕民

16、族可以从 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 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 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 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 牢固的关隘, 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 游牧民族 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 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 就先挨 了一顿打。依靠长城进退自如, 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 部队。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 后 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秦始皇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 的确与经济学最基 本的成本、 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 大量的人力、 物力, 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 但从长远来 看, 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 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 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防御蒙古鞑靼部的进犯。 大臣们算了一笔账: 如果征集 5 万劳工, 用两个月的时 间修葺长城, 耗银不过 100 万两; 而出兵征讨鞑靼, 每年 粮草、 运费折合银两, 总计耗银近 1000 万两, 成本高低 一目了然。 于是, 明朝皇帝选择了修建长城。 我们今天看 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修筑的。 (选自 “领导文萃” , 有删改) 【以史为镜】 第一, 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