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岢岚县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91739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岢岚县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西省岢岚县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西省岢岚县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西省岢岚县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西省岢岚县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岢岚县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岢岚县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以下内容:先通过阅读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本节主要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又是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要突出读图、推断的环节,并要用所提供的图标、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本节教材内容之外,增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

2、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图文资料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再加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旅游经历,对不同地区的景观差异有着较强的感性体验并通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普节目的介绍,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不存在认知障碍。学生对地图读图有一定了解,如能够读懂图名、图例,也能读出每个图例具体分布区,但对如何运用地图来分析其分布规律有一定难度,所以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和方法是本节

3、课教学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学生已知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大气运动和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对于陆地上不同的地区,学生可以根据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学生能自主分析出不同的水热组合状况,因此学生有能力分析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不同地区景观图差异感知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2、识记自然带概念、理解陆地自然带形成原因3、通过读图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表现提高读图能力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来改造环境过程与方法1、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4、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2、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自然带及其分布;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对比法【教学过程】播放几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 海南的椰树林、北京的落叶林、内蒙古草原、西北内陆的荒漠景观。以上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差异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运用地图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

5、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如温度带分布、海陆分布、内蒙古的草原带分布) 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有何不同? 温度带分布和海陆分布是属于大尺度的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而内蒙古的草原带分布是属于小尺度的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以上播放的这些地区的景观“海南的椰树林、北京的落叶林、内蒙古草原、西北内陆的荒漠景观。”有所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气候。不同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而陆地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主要体现是自然带变化,自然带是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那自然带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通过引导一步步推出

6、自然带的形成过程:) 纬度位置 热量 植被 形成:地理位置 气候 自然带 海陆位置 水分 土壤 从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可见气候类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那么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对比“北半球理想大陆气候带和自然带对照分布图”思考两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对应一个自然带,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个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另一个是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是温带季风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是形同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三个自然地横穿整个大陆: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从陆地自

7、然带分布图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分4个小组合作交流,选出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各小组相互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最后竞选出最佳小组及个人。1、利用“北半球理想大陆气候带和自然带对照分布图”分析,从赤道到北极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哪种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是以什么为基础的?2、利用“世界气候分布图”,在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北,找出依次经过的景观,沿途自然带有什么规律变化?3、利用“北半球理想大陆气候带和自然带对照分布图”,在中纬度地区,气候类型变化是由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而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从 - - - - 。这种

8、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哪种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什么为基础的?以上我们讨论的两种地域分异都是体现在水平方向的,一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那么在垂直方向上又存在着怎样的分异规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登山,去探索喜马拉雅山。思考比较山的南坡和北坡,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喜马拉雅山南北两坡起始带不同,北坡的自然带带谱简单,南坡的复杂垂直带谱与海拔有关,除了海拔意外还有哪些因素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非洲的赤道附近的气力马扎罗山。比较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谱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同一自然带谱在南北两坡分布的高度不同是什么原因?同时思考

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水平方向上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比较类似?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找一找违反地域分异的自然带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西侧景观有何不同,南半球缺少亚还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原因,新疆天山山麓为什么出现绿洲。)利用手中的地形图和洋流图等资料分析这种分布的原因 学生总结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产生的主要原因(课后阅读材料)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目的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的)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2、陆地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10、1)概念: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纬度位置 热量 植被 () 形成:地理位置 气候 自然带 海陆位置 水分 土壤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1、地带性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主导因素(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主导因素(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以水热为主导因素2、非地带性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表分析教学、对比教学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并通过大量的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掌握了陆地地域环境的分异规律。 首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问题

11、启发读图思考,引导学生发言 其次,教案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图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的不足:本课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而实际操作中因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等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外本节课的空间分布知识点较多,在加上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间。学生记自然带名称时也需要一些时间。在1课时中完成以上内容有些困难。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解释变量是影响被解释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这种变量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是否明显,会在回归系数1的估计值中反映出来。-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