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89122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 教学要点: 1.春晚的诞生与发展; 2.春晚的国家意识形态分析; 3.一个案例:关于2011年春晚的论争 序言 从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在每一年的除夕之夜为全中 国观众举办一场为时5个小时左右的春节联欢晚会 (简称春晚)。它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在艺术形式 方面,汇聚歌舞、小品、相声、杂技、魔术以及其他众 多文艺形式,成为“新民俗”,“中国的狂欢节”。 内容上,从传统到现代,从政治到经济,从道德到审美 ,从艺术家到老百姓,从内地到港澳甚至海外华人。它 既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窗口,又是流行文化的表征;既是 文化产业的交易,又是科技手段的平台。尤其是它巨大 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吸纳巨金

2、的广告载体,成为人们追逐 的文化资本场。主流文化、商业文化和民间文化在央视 这个电视媒体平台上被有机地整合,相互促进也相互妥 协。 研究视角:就春晚文化混杂的问题, 揭示主导文化的话语是如何获得一种支配 性的地位,进而如何统摄民间文化乃至商 业文化的运作。 一、春晚的诞生与发展: 1.作为源头的“笑的晚会” 1961年8月30日 。“笑的晚会”在北京电视 台(央视前身)举办,一共三次。 内容以相声为主,辅以话剧片段、独角戏 、洋相和笑话等民间艺术形式。 政治松动的产物;“左倾”猖獗,被批判为 反社会主义。 真正意义的春晚是1983年。近三十年的历 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3年到1990

3、年代初,题材 结构模式化,影响力飙升; 第二阶段1990年代中期到现在,诸方利益 彼此博弈,光怪陆离。 潘知常:伴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 天,春晚一路逶迤走来,迎接它的,是全国上 下的由衷赞美,然而,由于国族想象的全面介 入,它却逐渐风光不再。“以艺术性作为国家叙 事的手段”,这一根本缺憾导致了春晚 “年年骂 来年年看”甚至“边骂边看,挨骂还办”这一尴尬 处境(所谓“鸡肋”)。观众的“边骂边看”是由于 它自身艺术性因素的存在;国家的“挨骂还办”则 是由于它的作为国家叙事的载体的存在。( 最后的晚餐 ) 2.红极一时80年代 1983年:第一届春晚,演员自娱自乐的“ 内部春晚”。 主持

4、:相声演员马季、姜昆、喜剧演员王 景愚、电影演员刘晓庆。 背景:文化活动匮乏、精神生活单调。 意义:从此成为中国人除夕之夜的精神年 夜饭。 节目:王景愚哑剧吃鸡,将艺术院校 的课堂训练直接纳入艺术表演; 李谷一连唱七首歌曲,第一位歌手, 乡 恋,开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潮流。 结构:茶座式观众席 1984年:奠定了后来春晚的基本结构与形 制。 主导意识形态进入。一国两制的背景, “内地港台一家亲”的总体思路。 台湾的黄阿原、香港的陈思思当主持人, 台湾的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张明 敏唱我的中国心。 姜昆笑面人生的回忆:阿姨你还走吗 ?要走的话,你明年还来吗?眼泪汪汪) 小品、相声个歌曲成为春晚的

5、支柱 节目。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成为1984年 做经典的歌曲,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 面条,李谷一难忘今宵成为每届春 晚的固定结束曲,还有一个“动情点”,强 调以一个真实感人的事件或人物,也成为 以后历届春晚的传统。 1985年:春晚史的滑铁卢。 导演黄一鹤,试图创新,演出地点由演播 厅改到北京工人体育馆。留学美国的陈冲 “你们中国人”。 1986年:中规中矩,遵循1984模式“高度配 ”方式,空前成功。 以歌颂春天的欢歌热舞开场,而后是主打亲 情个搞笑牌的方言小品;相声可以讽刺,但不 能太多,微讽;港台歌手歌唱对祖国的思念, 内地歌手则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一段催 人泪下的真实事件,是诉说家国一

6、体的最有力 的动情点,此时主导意识形态娱乐化相融合。 零点钟声响起,全国人民集中大爆炸,国家领 导人出现,向全国人民问候“新年好”,达至高潮 ,实现“狂欢”。 各式节目加强了主导文化的支配性。 先看歌曲。我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是 我生长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两岸统一民族一家;真实的媒体事件 晚会上的婚礼,战斗英雄杨晟新娘于民刚,战 斗英雄史光柱讲话之后,于民刚唱十五的月 亮,这首歌可以说是国家叙事话语在个人生 活层面活脱脱的体现:“祖国昌盛有你的贡献, 也有我的贡献,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 我的心愿。” 再看,体育人物成为国家强盛、

7、为国争光的符 号。 3.盛极而衰90年代 春晚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结合。赵本山 相亲,把小品推上了陈佩斯朱时茂之 后的又一个巅峰,从此成为“小品王”,成 为春晚最成功的大腕。 越来越符号化:宏大的场面,华美的歌 舞,知名的大腕,大群的观众,现代舞美 技术的包装,承载歌以咏志,文以载道的 沉重任务。 成为企业的逐利场和空洞的仪式。 2005年收场节目盛世钟声,广告 时间增加到12分钟,20点报时底价368万 元起(5秒),广告收入4亿元,2007年 ,广告收入5亿元,与此同时,网络的出 现,使春晚不再成为唯一的选择,收视率 却在逐年下降。 2007年网络调查:不好54.81%,一般 32.7%,很

8、好12.5%。 网评:“再华丽的舞台,再漂亮的演员, 怎么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远了呢,看一 场空洞的歌功颂德的表演” 总之,随着春晚中国家话语的力量日益彰 显,商业元素越来越多,使得这台晚会离 原本春节所负载的“民间文化仪式”越来越 远,也与普通观众的心理预期越来越远。 二、春晚的国家意识形态 话语分析 1.欢天喜地的开头和结尾 2.太平盛世的同一主题 数据分析:19832008年五组主题词: 表现节日气氛的:欢乐、祥和、红火、多彩; 表达祝福希冀的:祝福、关爱、企盼; 表现公众昂扬上进的:向上、奋进、振奋、活 泼、自豪、自信、自尊; 表达国族团结的:团结、团圆、凝聚、和谐; 歌颂国家兴旺的:辉煌

9、、振兴、歌颂、太平、 盛世。 其中前两个属于民间春节习俗,25年中分 别出现13次、14次,共17次;后三个属 于国家话语。25年中分别出现19次、12 次、4次,共35次,是其2倍,可见春晚不 断被意识形态化的历程。 3.四海归一的歌曲 角色固定的主旋律歌手 。彭丽媛最有代 表性。其次宋祖英、蒋大为、郁钧剑。 附:彭丽媛历年演唱曲目(1990年、 1994年未参加) 1986:拜年歌、我的祖国、勿忘我 1987:你会爱上它 1988:我们是黄河 泰山 1989:刮春风 1991:在中国大地上 1992:共同的风采 1993:春的祝贺 1995:遥远的朋友 1996:我属于中国 1997:珠穆

10、朗玛 1998:国色天香 1999:珠穆朗玛 2000:天地喜洋洋 2001:江山颂 2002:朋友、难忘今宵 2003:世纪春雨 2004:江山 2005:梦圆 2006:飞雪迎春 2007:报答 20082011:搜索,未见。(淘汰, 主题雷同) 港台歌手和少数民族歌手的大中国意识 。 戴维莫利曾在认同的空间 全球传媒、 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里说,广播电 视在把家庭和国家结合成一个“民族家庭” 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当一个概念被赋予在一个已经存在的形式 意义上时,它并不使已有的意义消失 ,它的功能是扭曲、扩张原有的意义 ” 4.春晚小品:齐家治国叙欢乐

11、赵本山,是民间话语“国家化”的典型代表 。第一次进春晚相亲,东北二人转, 到我想有个家深圳特区,1996年三 鞭子县级干部车陷泥淖,赶车大爷,共 度难关,县长修路;1997年红高粱模特 队“劳动最光荣”(名模劳模)昨 天、今天、明天经典台词“改革春风吹 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 5.催人泪下说真实的特别嘉宾 每一年都会应时应景地抓住当年的热点事件, 设计一个动情点可以是归来的海外游子与 母亲紧紧相拥,可可能是战斗英雄动情歌唱, 可能是将各省的黄河水汇聚一处,也可能是主 人尽力救治患有重症的保姆,可以使修建天路 的喜悦 “经过选择的真实”,“情感仪式”。2011年,受中 央文明办邀请,作为5名全国

12、道德模范中的一号 嘉宾,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职工郭明义亮 相兔年的央视春晚。 倪萍周涛承担“动情点”的解说。 总之,春晚是当代中国纯美文化中的 一个奇特的“传媒奇观”,在世界传媒文化 发展史中绝无仅有,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 的传媒现象。这个“新民俗”所营造出的现 代化“剧场效果”,使得坐在电视机前观看 的人们产生自己正在参与节日仪式庆典的 错觉,国家话语则被这些民族元素做巧妙 地包装,以免人们因为意识到被教化而心 生疏离。受众被愉快的迷惑其中,不 知道自己被奴役了。 附:潘知常最后的晚餐 中的插图与文字 三、一个案例:2011年春晚的 论争 学者肖鹰、吴祚来为代表的批评派;以导 演马东、剧作家

13、霍秉全为代表的维护派, 还有大量的网络评论。 1.马东马东:春晚不是办给“精英们”看的:“ 中国那么大,中国不仅仅有大城市,中国也不 仅仅只有网络媒体。春晚之后,我们会关注大 家对春晚的评论,但我们心里有一个谱 电视观众的收视比例在哪?重心在哪?正确取 悦的大部分人在哪?” 2.肖鹰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 近日,春晚 导演马东公开回应网络评价表示,我只想质询 :多年以来,春晚导演们的“重心”究竟是在“取 悦”还是在“取笑”作为“大部分人”的“农民”?(俗 ,不是低俗,是朴素,是无邪) 3.肖鹰央视春晚的误区与修正(中国 青年报采访),提出: 春晚明星化竞技化的背后,是文化演艺行 业被利益集团

14、化了; 春晚是活的中国文化 符号,对国内演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导 向作用;最好的春晚节目,应该从民间选 择。 春晚必须办,并不意味着要继续搞央 视春晚一家独霸大年三十的垄断局面。 4.霍秉全该给专家补补课了:以“知识 界的精英”自居的“专家”,如果非要评价一 出喜剧小品,并且要想代表大多数人的审 美趣味,说出点内行话来,恐怕是要补补 课了!要不然,最好找别的活干,别为了 出点名看这儿热闹在这儿瞎掺合。 5.吴祚来春晚已成被围观的文化事件 : 这种央视文化专权,是不是最好的方式 ?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文 化体育盛事,就是因为雅典人放弃了专有 主办权,从而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得以融 汇到

15、奥林匹克文化之中。从文化多样性角 度看,我更希望春晚由不同的城市去主办 ,或不同的文化区域申办,人们可能得到 的更多是大文化生态上的强烈感受。 对春晚的反批判与对专家的污名化:针对 马东与霍秉全,“ 霍先生一篇千字评论都写不出 自己观点,差的不仅是专业评论人员的素质, 更是差胸怀与境界。” 我们看春晚,孩子看什么:春晚的成人化 。 论春晚的艺术趣味:让春晚提升品位。它 给我的启示是,公共演艺活动应该向审美的趣 味、智慧的想象、优异的原创、有价值追求的 内容发展。 孔子如何看春晚: 孔子来到天安门广场东侧,除夕之夜也看 了一回春晚。 有记者让孔子对春晚发表看法,孔子想了 一想,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就是春晚应该让百姓高兴,让孩子们高兴,但现在 春晚并没有重视孩子们的文化权益,大人们在一起高兴 了,有荤有素的,但孩子们呢,只能去看动漫打游戏;可 以“观”,就是可以被欣赏,可以看到风俗民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