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_三访珠江三角洲_上_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85928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_三访珠江三角洲_上_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_三访珠江三角洲_上_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_三访珠江三角洲_上_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_三访珠江三角洲_上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_三访珠江三角洲_上_(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望新闻周刊1999年5月10日第19期31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是我一生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这个研究的发展,我“行行重行行”,从基层农村逐 步进入城镇,又从城镇逐步进入经济中心,经历了六十年,不断加深认识了乡镇工业与小城镇、 中等城市与经 济中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联系。 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化对中国沿海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 使我感到要迈出更大的步伐,跨入更大的区域,站到更高一层去关注和思考经济中心的未来作用,以及它的

2、腹地如何建设的新问题。 1998年10月,我去了长江三角 洲,发现那里的城市和企业发展正 面临新的环境和市场的挑战,这个 挑战要求人们更重视经营手段的现 代化,以加快腹地的变化促进中心 的辐射。因此,我自问:现时的中国 农村经济发展在根本上靠的是一些 什么力量?应该把这个发展的战略 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大背景里去考虑 更为合适?我在试图解答这些问题的 同时,扩展并提高了我对大经济区域 中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考,使我从乡土 社会走进了工业社会,又从工业社会 走向了工业社会的发展前沿。 由于经济社会里的变化太快太 复杂,而真正认识这个现实又不那 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 把握新形势,我在长江三角洲

3、访问 结束后不久,访问了珠江三角洲。 这 是我第三次专访珠江三角洲,离上 一次访问已时隔6年了,与6年前 相比,那里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 提高,特别是深圳这个新兴经济中 心,以及东莞、 顺德、 中山和珠海这 些新兴的中等城市的发展速度使人 有出乎意料之感。 历史地看,珠江三 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很大程度 上离不开香港经济的辐射作用。而 现在看来,这种互相依赖关系的传 统方式将会发生变化。 其实,香港自 身的经济需要更深一层地考虑如何 进入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 兴的经济中心和中等城市也需要从 战略上考虑其腹地的建设。我想这 些可能的变化很值得我们去观察和 分析,因为它们不仅关系到包括珠

4、江三角洲、香港和澳门在内的经济 区域的未来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华南 大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甚至会与 21世纪的国际性经济格局相联系。 从 “造船出海” 再前进一步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创办经 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地 区,也是我国的农村得到香港经济 辐射和扩散最多的地区。珠江三角 洲经济开发区于1985年建立,由4 市12县构成,其中的4市是东莞、 顺德、 南海和中山。东莞是以外商经 营的 “三来一补” 企业为主,顺德以镇 办企业为主,南海以村办企业为主,中 山则以市属企业为主。 它们的发展路 子各有特色,但在90年代初都成为 三角洲上的四只 “经济小老虎” 。 改革开放初始,珠江三角洲农

5、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三来一 补”式的小型加工厂与香港的公司 密切相联构成的 “前店后厂” 。 “三来 一补”的经营方式是香港经济对珠 江三角洲最早采用的一种途径。通 过这种经营方式,香港企业可以利 用大陆较低的地价和工资,把在香 港的工厂搬到内地乡镇生产,产品 运回香港向外销售。由于前店设在 香港,从事对外营销活动,其订货单 大部分是来自外国(也就是说,香港 公司的订户是外国人 ) , 因而公司的 市场有大部分在外国。 “三来一补” 式的小型加工厂最 发达的地区是东莞,从深圳这个向 香港开放的窗口要经过东莞才到广 州,所以东莞与深圳一样首先受到 了香港经济的辐射和扩散。东莞原 有的经济基础

6、主要是农业,自身缺 乏发展乡镇工业的力量,早年就向 香港输出劳动力,到90年代初,东 莞籍的香港居民已有65万人。 这批 侨民中不少在香港发了财,大陆实 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他们返乡投 资。在东莞办厂的港商中有一半是 回乡的本地人,我称他们是推动东 莞地方工业经济的第一个“波浪” 。 东莞1988年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 市, 1994年已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 化,工业总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 的9211 % ,第二、 三产业从业人员占 全市劳动力的80 %左右,并吸纳了 外地近百万劳动力。用东莞人的话 说,这个发展是他们紧紧抓住了世 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新变化 提供的有利机遇,积极接纳来自香 港

7、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 区域 经济 费孝通 发展的新思考 三 访 珠 江 三 角 洲(上) 经 济 纵 横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2望新闻周刊1999年5月10日第19期 转移,发挥了人缘、 地缘的优势,大 力发展 “三来一补” 的业务和 “三资” 企业的结果。 在“三来一补”的经营方式中, 内地城乡不需要投入启动资金,只 需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来料加工也 不需垫付流动资金,产品由港商包 销,不用承担市场风险,可以说是一 种“无本生意”,而工厂的

8、生产一旦 启动,地方和农民都可以得到报 酬。 这对当时缺乏资金、 技术和企业 管理能力的内地农村来说是一个求 之不得的机遇。就其收入的分配而 言,留在内地的部分是工资、 地租和 税,据估计约占总数的20 % ,另外 80 %的得主是香港的公司,尽管内 地只拿了小头,但由于对启动内地 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 两头都有利可图。 当时,这种经营方 式适应了珠江三角洲城乡经济的水 平,因此发展得很快,成为珠江三角 洲实行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起飞的 突破口。 东莞人称 “三来一补” 的发展方 式为“借船下海”,这反映了东莞工 业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低,但这个 低起点与东莞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经 济基础是

9、相适应的。通过“借船下 海”,东莞市在最初的九年里,累计 收入公缴费达514亿美元,乡镇集 体方面取得的收入达617亿人民 币,成为这段时期里东莞工农业发 展的资金,从而积聚了一定的经济 实力。1992年,我访问东莞时,“三来 一补”的加工业仍是那里城乡经济 的主要支柱,但在这个基础上已开 始发展技术密集的外向型合资企 业。也就是说,一些企业从 “借船下 海” 向 “造船出海” 转化了,由外商独 资的企业和与外商合资经营的企业 也在逐年增加。1981年至1994年, 全市利用外资累计39亿美元, 1997 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增加到7916 亿美元。 20年来东莞的工业发展速度是 惊人的。 依我

10、的看法,这个惊人的发 展离不开香港的资金、技术和经营 方式的辐射,而辐射的成功也离不 开东莞这个侨乡作出的有效回应。 但我在想,如果东莞“三来一补” 的 加工厂能够改变 “前店后厂” 的分配 原则,在所得的20 %(即留在本地的 工资、 地租和税)的基础上争取到更 多的份额,那么东莞工业经济发展 的速度还会更快;如果能够进而改 变“前店”与其客户之间的分配原 则,那么东莞工业经济还可能会有 成倍的增长。 总之,要使东莞的经济 发展更上一层楼,还需要使其企业 的经营从 “造船出海” 再前进一步。 提高经营大市场的能力 一年前,我在浙江金华访问时 曾听到两位年轻老板谈论了一件有 关产与销之间分配收

11、益的事。这两 位年轻人中有一位是在金华办了一 家制造成套家用机器修理工具的小 厂。他发现一箱成套机器修理工具 在美国能卖到200元,可到他这个 生产厂家手里的只有40元,还有 160元被订货的人在销售过程中掌 握了。他们说这种分配方式不够公 平,但他们知道若不给订户拿这160 元,厂家的工具产品就没办法卖出 去,因为市场在订户的手上。 我有个姓李的亲戚60年代从 大陆去香港继承父母的家产,之后, 他在香港开了个制衣厂,就是那种 我在 “港行漫记” 中曾经说过的香港 大楼里的“蜂窝” 小厂。70年代末, 他将这个制衣厂迁移到老家东莞, 成为第一批来大陆开 “三来一补” 式 加工厂的老板。 他的公

12、司留在香港, 东莞工厂的原料采购、资金供应和 产品营销也都在香港,东莞厂里的 生产由聘用的经理代管。他的儿子 负责订货单的组织,专门与一批订 户打交道。公司把这批订户当成每 天都要供香的“关公”,而这个关公 实际上是外国的“关公”,由于外国 关公接触买客,所以是公司真正的 上帝和财源。 公司特别重视与他们保 持良好的关系,还不能让别人知道他 们是谁。 其实,公司老板心里明白,失 去了这些订户,很难再找到国外的销 售门路,新订户是不易找到的。 由于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这 些外国 “关公” 对利用中国厂家的对 策也在发生变化。金华的那两位年 轻人对我讲起,外国的订户开始研 究中国的生产厂家,他们从

13、中进行 挑选,并让生产厂家之间发生竞争, 以使它们能压低出价。 当时,我问那 两位年轻人为什么自己不去做这个 订户,成为拿 “160元” 的人呢?他们 回答说,做订户很不容易,因为订户 要掌握营销的网络,这个网络里面 有很多复杂的“戏法”,完全是另一 种世界,而且对外是封闭的,很难打 进去。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制造性的 企业要进入外国的消费市场还必须 越过好几道“围墙”,比如香港的公 司、 订户、 批发商、 零售商等,只有过 了这些“围墙”,才可能得到消费者 拿出来的“200元” 。香港的公司从 “三来一补” 经营方式的分配中拿到 的份额,实际上还是在那个“40元” 中的,也就是说,在“三来一

14、补”和 “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里,香港的 老板所获得的大头,也只是其产品 在外国市场上出售后得到的“200 东莞市有了1. 3万多家科技含量较高的 “三资” 、“三来一补” 企业 王辉摄 经济纵横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望新闻周刊1999年5月10日第19期33 元” 里,除去外国上帝拿走 “160元” 之后留下的 “40元” 再扣除 “后厂” 的 费用之后的那笔余额。 可见,制造过 程中产生的价值只是产值的一部 分,还有一部分产值是从流通里出 来的。

15、至于香港老板在 “40元” 中拿 到的这个大头到底是多少,是不肯 讲的,这是商业秘密。对于东莞 “三 来一补”的加工厂来说,要想获得 “40元” 和“160元”,最起码的条件 是要同时掌握香港老板的这个秘密 和了解外国上帝所掌握的订户网络 里那些众多复杂的 “戏法” 。 据我所知,美国的一些老板现 在不愿自己来中国开厂,认为管理 中国的工人太麻烦。 其实,他们发现 中国沿海一些省份有小制造业工 厂,所以出来调查,想挑选生产质量 和技术水平好的企业,并弄清楚哪 些企业家有培养前途。我在金华访 问时,看到几个被选中的,作为美国 老板生产代理的年轻中国人。在与 他们的交谈中,我意识到被美国老 板选上

16、的中国企业实际成了车间式 的工厂。这些生产代理人现在明白 了,他们说:“我们在为外国老板打 工”,但他们只知道产品卖给美国老 板,而不知道最后卖给具体的哪些 消费者。可以说,生产代理人的 “鼻 子” 由美国的订户牵着,而这些订户 还只不过是些中间商。 从金华企业的这些变化中,我 似乎看到了一种新式的跨国经济联 系。这种联系从初级的“三来一补” 的经营方式,逐步发展成既掌握市 场信息,又掌握消费者构成的基层 购销网络,从而进入一个一手包揽 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营销机构, 另一手以分发订货单为手段控制自 营的(适应制造市场所需商品生产 的)小工厂,以商品和资本的流通为 导向的经营方式。我觉得这种新式 的跨国经济联系的本质及其作用可 能带来的后果,应该引起我们的注 意。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关系到中 国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自主权 和主动权的问题。 现在,那些作为美国老板生产 代理的年轻中国人想自己打到外国 去,做美国老板做的事。我对他们 说:“你们可以出去试一试,直接与 外国零售商和消费者接触,先摸索 出一些经验来。” 但我想,要学到真 正的经验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