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24.河中石兽PPT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584505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24.河中石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24.河中石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24.河中石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24.河中石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24.河中石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24.河中石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24.河中石兽PPT(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 河中石兽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第六 单元 纪昀 课文导入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 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 得哪杯水会先结冰?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 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其实有实验证明是热 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 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 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 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 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 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重点) (难点) (重点) 作者简介 纪昀 (17241805),字晓 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 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 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 变化。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 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 述,内容相当广泛。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 档,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 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 献。 写作背景 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 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

3、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 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 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 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 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 ,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 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 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文体知识 笔记小说 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 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 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 、草木虫鱼、

4、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 、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 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 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 巨大的文化遗产。 检查预习 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 臆( )断 欤( ) gnp zhoy p fi ynni xus y y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 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阅 / 十余岁,僧 / 募 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 不可得 ,以为 / 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 / 铁 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 设帐 / 寺中,闻之/笑

5、曰 :“尔辈 / 不能究物理。是 / 非木杮, 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 坚重,沙 性 /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 求之,不亦颠乎?”众 / 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 / 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 于上流。盖 / 石性 / 坚重,沙性 / 松浮,水 / 不能冲石,其 / 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 / 啮沙 / 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 必倒掷 / 坎穴中。如是 / 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 / 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 / 下流,固颠;求之 / 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 于数 里外。然则 /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 / 多

6、矣,可 / 据理 臆断欤?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参考课文的注释, 翻译文句。 方法提示:先读一遍句子,再解释关键词语 ,最后翻译整句话 。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靠近 河岸 p 倒塌 一起 整体感知 翻译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大 门 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石 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过,过了 年 募集寻找 终了,最后 翻译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 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找到,发现 整体感知 棹 数小舟

7、,曳 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 zho 船桨,这里指划 船 y 拖着 踪迹 整体感知 翻译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 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 尔辈不 能 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 设馆教书、讲学听说 寺僧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你们这些人 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fi 木片 怎么 被 带 翻译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 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 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 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 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又硬又重又松又轻

8、 yn 埋没荒唐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代词,代石兽 翻译 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 轻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 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 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 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代讲学家的话凡是 丢失应当代词,代石兽 翻译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 们。 整体感知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水 的 形成坑洞等到 栽倒 侵蚀,冲刷 翻译: 因为石头的性

9、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 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 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石下的坑穴)越冲越深,冲到 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 已, 遂反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 照这样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s 逆流 固然 按照 他的,指老河兵的。找到 翻译: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 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 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 ),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然则 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10、,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判断 吗,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 。 翻译: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方面 的道理就做出主观的判断呢? 整体感知 1、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 问题探究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僧 原地水中不可得 僧顺流而下无迹 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 老河兵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问题探究 2.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 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3.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何表达效果 ?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

11、讽与 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 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 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 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 来分析。 问题探究 寺僧1 原地水中 寺僧2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 不同? 问题探究 1、僧: 2、僧: 3、讲学家:

12、 4、老河兵: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 样呢? 问题探究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 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 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 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7、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问题探究 m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 代表不 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m讲学

13、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 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 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m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 虑,实事求是。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 有什么启示? 问题探究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 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 ,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 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古今异义 古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 是 这表判断的动词 已停止 已经 一词多义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

14、讲学家的话 .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 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当堂训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一老河兵闻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 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 C. 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C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 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 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

15、作综合分 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D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题解: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D C B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 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 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 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A、水不能 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 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