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8199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转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棘手的工作,往往投入精力多,收效低。尽管广大教师和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依然严重。对小学生问题行为应进行有效干预的策略:换位思考,激发共鸣心理;委以工作,帮其转移压力;表扬善举,适度冷淡问题行为;搭建平台,适时释放郁气;巧设活动,循循诱导学生;勿弃惩戒,强化自律意识。采取以上举措,使有问题行为学生有明显进步。 关键词 小学生;思想品德;问题行为;有效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教育中,为了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国家和地方制定了小学生日常

2、行为规范 小学生守则等规则,我们求是教育集团还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了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实施办法 学生各科课堂学习常规等规则。这些规则无疑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性和规范性的作用。大部分同学在这些规则的规范和指引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但总有一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经常出现问题行为。有问题行为的学生2有的不能与人正常交往,有的不能融入集体生活,有的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有的意志薄弱。这些同学的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老师,影响着周边的同学,给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智力的发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有可能最终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所以,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寻求有效的策略,帮助有问题行为的学生避免问题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后进生身上存在,优秀生身上同样存在,有的严重,有的较轻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到学生的问题行为。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 (一)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行为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行为倾向,就是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

4、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也就不同。在行为习惯方面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总是表现出有悖常理的行为,如骂人、打架,未经允许擅自使用别人的物品,扰3乱课堂教学秩序,破坏绿化,玩危险游戏或做危险动作,无节制地上网等。 (二)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行为 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心理学规律,会妨碍学习的的效果。小学生从跨进校门的那一天起,老师就采取种种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然有一些学生身上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行为,如上课不能倾听,做作业不自觉或作业马虎,抄袭作业,经常不能带齐学习用品,考试偷看等。 (三)心理发育方面的问题行为 随着

5、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孩子的生理发育年龄提前,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生理发育现象已较普遍,相应地,他们的心理发育时期也会提前到来。这个时期,他们会更多地注意自我人格、尊严的存在,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时难免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来。如由于嫉妒而对同学产生敌意、侮辱行为,由于焦虑、紧张、压力大而轻生,还有因为任性、倔强而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等。 三、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二是家庭、社会、学校这些外部因素。这两方面4相互作用,而以主观因素为主。 (一)主观原因 规范不能内化。行为规范教育是小学生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我集团制定

6、的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实施办法将小学生行为规范分解为四十三条逐项实施。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能够领会实施办法的要求,但有的学生却不一定按要求做或者做不到。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他们不能把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实施办法中的要求转变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这些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不能将行为规范达标要求内化于心,这就阻碍了他们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产生了意义障碍。这种意义障碍表现为明知故犯。如有的学生知道无节制地玩电脑游戏是不好的,但就是想法设法背着父母玩电脑游戏。 行为目标不明确。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拥有目标明确的人生观,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等原因,人生观

7、尚未形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部分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生活、学习没有自己的追求目标,缺乏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如,有的学生非常贪玩,不爱学习,作业总是拖拖欠欠,需要在父母的监督下才肯写作业,就是因为他不明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学习。如果他的学习有了目标,比如为了满足好奇心、求知欲而学习,为了兴趣而学习,为了得高分、评三好而学习,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而学习,那么他即使没有外部刺激和奖励也能够努力学习。 5责任心不够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的小学生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虽然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缺乏责任心。我们可以从点点

8、滴滴的小事中看出不少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缺乏责任心。比如,值日生工作马虎应付,红领巾忘记挂,学习用具忘记带。责任心的不强,导致种种问题行为出现。 心理耐挫能力较差。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障碍、逆境,如果他们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失意、不满、焦虑、沮丧等紧张的情绪,我们称之为心理挫折。不同素质的学生在挫折面前往往有不同的心理表现。有的人敢于正视挫折,承认挫折,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各方帮助,努力战胜挫折;而有的人在遭受挫折时则表现出很多问题行为。如有的学生受到老师批评,不敢反抗,会将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或偷偷地破坏公物;有的学生原先学习

9、优秀,但由于自身的原因,成绩下降,却不总结自己,而是嫉妒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拉帮结派攻击嫉妒对象。 (二)客观原因 以上所述的是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事物发展变化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外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 在学校教育中,有的教师处理问题过于急躁,方法简单,对学生不耐心、不尊重,缺乏爱心,如在教育学生时总是用命令、训6诫、警告、讽刺的语气。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强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关心,放松要求或放任自流;另外,高负低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如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等)也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这些都是小学生

10、问题行为生成的条件。 家庭的结构与家庭教育和孩子的行为表现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比学校和社会更贴近孩子的精神世界。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行为习惯普遍良好,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非每个学生都有。不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常表现为教育方式的极端化。或者对孩子干涉过多,或者对孩子放任自流。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单一,动辄打骂,孩子在学校对同学的攻击性就比较强;有的家长与人交往不太注意礼节,和老师联系时不能礼貌地与老师交谈,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也相对差一些;有的家长经常赌博,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掷骰子、 “斗地

11、主” ,形成了不正确的金钱意识,私底下也在和小伙伴用卡片变相赌博。还有像父母离异或非自然缺损、家庭教育能力的薄弱或丧失等,都是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的小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复杂的社会。社会上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小学生受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免疫力低,很容易受不良风气和消极文化的影响,如文学、影视、网络中的有害因素。这些有害因素会扭曲孩子的认知判断标准,影响学生的行为,导致问题行为7的产生。与社会上不良人员不良思想接触过多过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老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学生总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

12、中出现问题行为是正常现象。但它既然已成“问题” ,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进行干预。干预,是指采取一定的策略,使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断地减少、弱化,直至不再发生。我们在干预的过程中,要用爱来支撑,针对不同的问题行为,采用不同的方法。笔者通过实践研究,认为以下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一)换位思考,激发共鸣心理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彼此尊重,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也就是换位思考。我们老师面对学生时,因为彼此之间在认知能力体验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往往容易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不大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从而导致彼此沟通不畅,形成隔阂。如果我们能注意换位思考,学生就会真切地感到老师对他的爱,就容易和老师形成

13、共鸣心理,从而有利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 换位思考,激发共鸣心理,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导致这种情形产生的因8素以及对方的内心感受,通过师生交流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理上的共鸣。1 案例 1:学生一时找不到作业本是常事。A 同学就曾把 B 同学的作业本拿去,除去封皮,写上自己的名字。笔者从多方面了解到,A 同学擅自使用(甚至私自占有)别人的学习用品已形成习惯。笔者思考后认为,要从根本上帮助 A 同学改变这一习惯,必须通过换位思考和心灵沟通来了解 A 同学的思想根源,增强改变坏习惯的自觉性。于是,笔者

14、像下面这样和 A 同学作了单独交流 老师:你的作业写得很认真,可是我发现,你写字的风格有很大变化,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A 同学:老师,这本本子不是我的,是 B 同学的。我不小心拿来用了。 老师:你自己的本子找不到了,又想按时交作业,就想了这个办法,是吗? A 同学:我的本子可能落在家里了,可是老师您说放学之前必须把本子交上来。 老师:不能按时交作业你很着急,说明在学习方面你很有责任心。当时,你肯定想过很多办法。 A 同学:我想叫妈妈送来,可是妈妈在上班;我想去教导处买一本,可是又没带钱。恰巧,我看见某某同学桌上有一本。 老师:你现在是不是觉得采取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有点不妥当呢? 9A 同学:

15、老师,我想把本子还给 B 同学。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站在 A 同学的立场上来了解 A 同学,与她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协助她进行自我表达、自我了解,使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当我们碰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善于换位思考,以此来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内心世界中需要引导和纠正的地方一些建设性的帮助。 (二)委以工作,帮其转移压力 心理转移包括消极心理转移和积极心理转移两种途径。有的学生在受到不平等待遇或遭受意外伤害之后,会将内心的压力通过某种方式转嫁到别人身上,以排解掉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消极的心理转移,因为它并没有真正地消除心理压力,

16、而同时又会给其他人造成心理不平衡。学生的很多问题行为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引起的。而我们老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转移,努力使学生寻求一种比较理智的方法来排解胸中的块垒。 案例 2:C 同学长得虎头虎脑,对老师有礼貌,劳动很积极,学习上进心也强,是个讨人喜欢的男孩。但是他身上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气量小,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攻击同学,打了同学,伤了自己。在接触到该同学不久,笔者曾在一段时间内对他的攻击行为作了记录,发现他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攻击行为就达四次,这还不包括笔者不知道的。在攻击别人时,或者用橡皮筋弹,或者用脚踢,或者用手指抓,或者把别人往墙上撞分析原因,无非是别人10不小心碰了他的东西呀,走路不小心撞了他呀,跟同学争学具呀等。他总觉得别人在侵犯他,心里生气,拳打脚踢以解心头之恨。 对于有这样问题行为的学生,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忙起来很重要。笔者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使他进行积极心理转移。一是课堂上充分关注。有问题优先请他回答,要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