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串讲 串讲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80225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串讲 串讲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徽省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串讲 串讲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徽省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串讲 串讲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徽省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串讲 串讲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徽省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串讲 串讲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串讲 串讲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串讲 串讲十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查知识点划分节奏文意理解及把握情感2012曹刿论战(节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14.驰、再、靡、刺、虽(5分)15.(1)彼竭我盈,故克之。(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4分)16.概括选段内容(2分)17概括理解选段意思(4分)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句段全解字词全解句段全解字词全解句段全解字词全解句段全解字词全解【结构图解】【主题归纳】本文生动地记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务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写作特色】1结构精巧,上下

2、关照。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是结构上的“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一是“思”,二是“善”。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益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2剪裁巧妙,详略得当。从内容上看,讽谏写得详,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

3、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的事写得略,只是抓住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3语言形象,简繁适度。邹忌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三问,既表现了邹忌的(理解),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语义完全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用“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代替了三个“美我者”。如果在这里再照上文重复一遍,必然会使人感到索然寡味。再如齐威王的回答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威王的赞成和同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3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

4、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说“未可”,到时机成熟时才说“可矣”。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既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且鲁莽草率,也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问题探究】1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探究一: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

5、忌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来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邹忌的现身说法使齐王也认同“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探究二: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说自己“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齐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的道理。探究三: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明白齐威王

6、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威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对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互换位置。三个人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答语只有几个字的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可能那样热情;客人的答话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表明他与邹忌的关系更疏远一些,仅仅是客套的溢美之词罢了。【读后感悟】感悟一:邹忌现身说法,采用了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一极为普通的事

7、件作为进“忠言”的突破口,生动而极具说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这一情况,使齐威王心悦诚服,坦然地接受了进谏。邹忌巧妙的劝说方式启示我们: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让“忠言”像春雨润物一样深入人心。感悟二:邹忌成功进谏,不仅仅是因为他深谙讽谏之术,更重要的是,他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存有对国家命运的深虑,对民族存亡的忧患。否则,他不可能由自己的生活琐事、生活体验而联想到国家大事。邹忌这种视国家大事为己任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服:穿戴窥:察看(4)孰视之孰:仔细,这个意义现在写作“熟”(5)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3)窥镜(6)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实在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地:土地方:方圆莫:没有谁私:偏爱(9)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12)时时而间进间:间或、偶然(11)闻寡人之耳者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7)今齐地方千里(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10)能谤讥于市朝(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2翻译下列句子。(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

9、了。(5)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8)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概括层次主要内容。(1)概括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也”的内容。写进谏的缘起。(2)概括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段“于是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的内容。写进谏的内容。(3)概括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三段“王曰: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内容。写进谏的结果。4理解文

10、言文的基本内容。(1)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方法说理?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道理: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方法: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件具体的家庭小事为譬喻,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采用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特点:邹忌劝说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并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3)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这一处就突然停住了,有什么

11、好处?因为齐威王是一个聪明的君主,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他自己很清楚,所以面对聪明的君主,不需要说废话。(4)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分析)各自的语气的感情色彩。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妻子的感情是亲昵。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对妾的感情是严肃。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对客人的感情是平淡。(5)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的差异,请从原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12、也。”阿谀奉承。(6)本文的标题应如何理解?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地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5请用“”给下列句子标出停顿。(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今齐地方千里。(3)王之蔽甚矣。(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6领悟古诗文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1)邹忌不肯偏听偏信,在一片奉承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客观实际,能认识到别人奉承自己的原因,并以此为鉴,去向齐王进谏,你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示例:两千多年前的邹忌尚能尊重客观事实,不偏听偏信,能正确对待自己并正确对待别人,还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当然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好。

13、作为领导者,应该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作为群众也应该积极地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以加快经济建设的脚步,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2)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示例: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虚心听取别人的好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进步。(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示例:对人对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观

14、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一)邹忌讽齐王纳谏(15分)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15、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5分)(1)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不若:不如,比不上(3)私我也私:偏爱(4)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闻:使听到(5)闻寡人之耳者(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6、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3对于邹忌的一番话,齐威王持怎样的态度?请用一个字概括。(2分)善。4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开始进谏的人很多,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其场面,并说说这一场面折射出了什么问题?(4分)门庭若市。说明了齐国当时的朝政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在齐威王没有广开言路之前,群臣吏民实际上是有口难言,无处进谏。【二】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15分)战国策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