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796100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线研究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 文欣 赏 教材分析及教 学建议 尤溪县第二 中学 蒋景亮 一 、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最常见 及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地位非同一般, 将之 列为高 中语文选修 的一个模块 , 是完全必要的。有 人 曾对大学 中文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 其中一项是: “ 所学课程 中对你影 响最 大的是 哪一 门? ” 据统计 , 大多数学生选择 了“ 中国古代 文学 ” 。原 因是 中国 古代文学可以陶冶情操 、 提高修养、 改变气质。这个 调查结果给了我们极大 的鼓励 , 因为这也正是基础 教育阶段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标所在。 普通高 中语文课

2、程标准( 实验) 将此具体化为: 一是要“ 培 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养成健康高尚 的审美情趣” ; 二是“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 的丰富意蕴 , 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 ” ; 三是 “ 背诵一 定数量 的古代诗文名篇 , 了解相关 的中国古代文化 常识 , 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 四是 “ 学习鉴赏诗歌、 散 文的基本方法 , 初步把握各 自的艺术特征 , 从不同角 度和层面发现作 品意蕴” ; 以及要 “ 尝试诗歌、 散文 的创作” 等等。当然, 这些 目标也许在这一模块的 学习中难以全部实现, 但它们是我们教学的总体指 导方向, 教师应该拥有实现它们的理想、 勇气、

3、责任 和措施。 另外 , 本模块与现行高考联系紧密。高考试题 中有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的内容, 因而学好这一 模块将有利于学生高考。考试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而且从现状看 , 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教与学 , 笔 者以为 , 与其遮遮掩掩 , 不如坦然面对。应该看到 , 时下语文的地位不容乐观, 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语文课几乎成为学生最不喜欢 的课 , 语文教材也让 4 福建教育研究 A 2 0 1 3 4 一 部分学生深感厌恶。何况较之现代诗文, 古代诗 文与学生的生活境遇、 心理需求 、 接受意愿、 认知水 平等距离更远。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 如果没有 考试 , 一部分学生将更不愿意接

4、触和学习古代诗文。 这无论是对他们的将来还是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 化都是极大的损失 。如果我们以考试为手段甚至为 短期 目 标, 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代诗 文 , 逐渐丰富积累、 深入经典 , 进而培养兴趣、 提高鉴 赏能力和形成艺术审美情趣 。 二、 教材特点 1 、 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为重点 教材“ 前言” 中说: “ 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 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 感受其思想、 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 提高对古代诗文语 言的感受力,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深化热爱祖 国的情感 , 增进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 ” 教材的 安排设计体现了编者

5、以文学鉴赏为重点来进一步引 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 目的。全书共六个 单元 , 诗 歌、 散文各三个单元 。每一单元的教学环节分为 四 项 , 第一项是“ 赏析指导” , 就本单元所提 出 的学 习 角度, 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第二项是“ 赏析示 例” , 示范性地为学习和赏析提供参考与借鉴, 写得 详尽而有针对性; 第三项是 “自主赏析” , 提供 阅读 鉴赏的作 品; 第 四项是“ 推荐作 品” , 主要供学生课 外阅读与自 行鉴赏。可以看出, 教材从高中生的实 际水平出发 , 举重若轻 , 从大处抓住与这两种文体本 质属性有关的主要特点 , 通过示范和引例 , 引导学生 提高鉴赏水平

6、, 同时又避免过繁过细, 有助于初学者 掌握运用 。 因此在教学中要领会教材用心 , 以引导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为学习重点 , 避免在字词、 句式等 文言教学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2 、 与必修教材形成互动 本模块是在学生学习完必修教材后的进一步补 充和提高, 与必修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之间 是遥相呼应 , 互为补充的关系。诗歌部分 , 与必修 2 第二单元先秦至南北朝诗歌、 必修 3 第二单元唐代 诗歌、 必修4 第二单元宋词互动; 散文部分, 与必修 l 第二单元 山水游记类散文、 必修 2第三单元古代 记叙散文、 必修 3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和必修 5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互动 ,

7、体现 了“ 模块之间既 相互独立 , 又反映学科 内容的逻辑 联系” 的教材编 排意图。也就是说本模块的学习内容是必修内容的 拓展与延伸, 为学生拓宽语文视野提供了更大的发 展空 间。只是从单位时 间来看 , 该模块的内容与必 修教材相比, 显得多了许多, 这就要求我们牢记“ 选 修” 的性质, 在使用该教材时要有改革与突破意识, 通过钻研课标与教材内容, 把教材内容内化为个人 的教学观念 , 做出既大胆又合理的取舍与调整。 3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研究性学习意识 这 主要体现在课 文后 的探究讨论题 的设置上。 比如“ 说说下列诗句 的含义” ( 而不是 “ 翻译下列句 子” 之类)

8、 , “ 你 同意这 一说法吗”( 而 不是“ 为什 么 这么说” 之类) , “ 诵读提示” ( 而不是简单的“ 背诵 这首诗” 之类) , 以及“ 用 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 来” 、 “ 你认为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警句格 言, 说说理由” 等等。突破了以往的“ 思考与练习” 以巩 固知识或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为 目的的作业 意识, 体现出教材着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 性学 习意识 , 有意让课后 的问题成为学生拓展学 习 空间的手段、 成为实践和体验的过程的意图。 三、 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 教学 目标” 与“ 教材特点”, 笔者有如 下教学建议 : 1 、 注重诵读和背诵 , 积

9、累感悟 叶圣陶先生指出: “ 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 文 章读透了, 读通了, 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 课程 标准也明确指出: “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诵读 , 鼓励学生多诵读 , 在诵读实 践中增加积累 , 发 展语感 , 加深体验与领悟 。 ” 并要求 “ 诵读 古代诗文 和文言文, 背诵 一定数量 的名篇” 。教材 中对此有 明确要求 ( 诗词大 多要求 背诵 、 文章要求诵读或是 背诵 ) 。诵读是提高语 文能力 的基 本途径与方法 , 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主要靠诵读。诵读与 背诵的重要性不再赘述。我们要牢记的是诵读应该 成为本模块教学的一种常态 , 而不是偶尔为之

10、的点 缀。教学 中一要舍得利用课 堂时间让学生读书, 有 的诗文要求当堂背诵 ; 二要指导诵读 的方法 ; 三是可 采用齐读 、 自由读、 小组读 、 男女生交替读等方式提 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 四是要及时检查诵读或背诵效 果 , 并将检查结果作为过程性评价 的重要依据之一 ; 五是在平时的小测中加大背诵部分分值。 2 、 紧抓单元教学重心 , 纲举 目张 提高鉴赏水平要靠每一单元、 每篇课文的扎实 教学 , 为此要抓住每一单元及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本教材每个单元的标题即单元教学重心。诗歌部分 共三个单元 , 标题分 别为 “ 以意逆 志、 知人 论世 ” , “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11、 “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相 应地, 这三部分的教学重点分别是“ 探究诗歌的旨 意” 、 “ 把握诗歌的意境 ” 和“ 体会诗歌的声韵 ” 。散 文部分也有三个单元 , 标题分别为“ 创造形象 、 诗 文 有别” , “ 散而不乱 、 气脉 中贯”, “ 文无定格 、 贵在鲜 活” 。这三部分 的教学重点分别是 “ 理解散 文的形 象性” 、 “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 和“ 体会散文 的灵活性和趣 味性 ” 。教学 中, 教师要牢牢抓住 各 个单元的重点, 把单元教学重点贯穿于单元教学之 中, 以实现纲举 目张、 以简驭繁 的效果。比如 , 在第 五单元就应该抓住“ 把 握散 文

12、的逻辑性 和抒情性 ” 的重点来组织教学。在此将本人教学本单元 伶官 传序 一文的主要步骤列叙如下: ( 1 ) 对照注释 自读课 文, 找 出文 中的观 点句并 译成 现代 汉语 。 ( 2 ) 古文观止 认为本文第一句“ 起手一提, 包 括全篇之意” , 请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 3 ) 找 出分别体现 “ 忧 劳可以兴 国” 及 “ 逸豫可 以亡身” 的段落。 ( 说明: 以上教学环节主要解决“ 把握散 文的逻 辑性” , 使学生领会本文主 旨鲜明、 思路清晰的特 点 。 ) ( 4 ) 全班 齐读课 文。 福建教 育研 究 A 2 0 1 3 4 5 ( 5 ) 重点诵读第三段开

13、头至“ 何其衰也” 。 ( 说 明: 以上教学环节主要解决“ 把握散文的抒 情性” , 使 学生领会本 文文势上的扬和抑、 起 和落 , 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 ( 6 ) 欧阳修是唐 宋八 大家之 一, 写 了很 多好 文 章。本文篇幅短小, 但作者 自认为是他的得意之作 。 请再读课 文, 思考作者这 么认为的依据是什 么。 ( 说 明: 进一步领会本 文逻辑性 和抒 情性强的 特点。 )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 它应 该留给学生更多的 自主时间与空 间, 培养学生独立 阅读的能力。因此 , 抓住 每个 单元的“ 纲 ” , 明确每 个单元重点必须学习掌握什么 , 然后一

14、一 以贯之, 通过 重点解剖经典篇 目、 教给赏析方法 、 适 当提示与点拨 等措施 , 就可 以通过篇章教学把握单元教学重点 , 以 点带面, 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从而变教为导, 授人以渔。 3 、 适当比照选文与必修教材的课文 , 深化理解 “ 就读 的方面说 , 若 不参 考 , 分析 , 比较 , 演绎 , 归纳, 涵咏, 体味, 哪里会 真知 读, 哪里会 真能 读? ”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P 8 9 ) 人们在读文章时 总会产生此文与彼文、 此作者与彼作者、 作者同读者 等联想。为此我们可以将选修课选文与必修课选文 进行比较教学, 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 的

15、理解。如 六国论 和必修 3的 过秦论 , 前者是 北宋名篇 , 后者是 “ 西汉鸿文” ( 鲁迅语 ) , 二者都能 抓住关键 , 针对现实 , 借古喻今 , 议论透辟 , 风格雄 劲 。就两文议论的方式而言 , 前文是在史 实的叙述 中论述事理 , 后文是在史实的分析 中论证观点。就 两文的风格而言, 前文富有辞赋色彩 , 是典型的史论 风格, 铺陈夸张的叙事, 对比反衬的写法, 以及多变 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 使文章气势磅礴, 笔力道劲, 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后文正如明代古文家茅坤的 评论, “ 一篇议论由 战国策 纵横之说来, 却能与 战国策 相伯仲” , 是典型的策论笔法。起笔观点

16、鲜明, 论证中逐点剖析, 思路清晰, 接榫合缝, 极富逻 辑性 ; 既有对“ 赂秦而力亏” 的形象说明 , 又有对“ 不 赂者以赂者丧” 的具体阐述。感情充沛, 褒贬分明, 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当然, 作为均采用了秦统一 前或秦统一后的有关事实作为根据而发议论或感慨 6 福建教育研究 A 2 0 1 3 4 的文体, 还可以与 阿房宫赋 ( 本教材第 四单元选 文) 进行比较阅读。又如, 何为“ 沉郁顿挫” ?学生 理解往往比较模糊 , 可通过分析杜甫的 蜀相 与必 修 2的 登高 来领会 。从而明确“ 沉郁 ” 指 的是杜 诗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 表达上的 迂折含蓄。而“ 顿挫” 则指杜诗章法上 的开合变化 ,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 , 词句上的精练警策 以及音节上 的铿锵浏亮 ( 参见陆精康先生发表于 中学语 文教 学参考) 2 O O 1 年第 7 期 从 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