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775351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一、作者介绍):

2、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随想录“真话的大书”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

3、。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这篇文章就是记录巴金回家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 三、题解 “爱尔克的灯光”是一个欧洲古老传说,是巴金在法国留学时从一本教科书上读到的。在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晚在窗前点一盏灯,等候出海的弟弟归来,最后带着失望进入了坟

4、墓。爱尔克虽然没有等到弟弟,但那盏灯却帮助了许多航海的人。这个传说讴歌了姐弟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恰好与作者返乡之情契合。更重要的是,巴金曾经也有一个在黑暗中殷殷期待着他的姐姐,他姐姐也是没有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就死去。这种姐弟之情与那个欧洲传说相似。他在这篇散文中就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此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对亲人、对故乡的怀念。 四、学生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试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线索)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

5、广大的世界中去。 学生回答:线索是灯光。然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文章中出现了哪几次灯光。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要理解文章出现的这三种灯光,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 五、课文分析 一)首先看到第一部分,作者回到故居。 (1)我们知道,作者回到故乡探望,此时已是离家十八年之后了,巴金当初为何离家出走?他这十八年做了什么? 我们看到课文中的注释1中写到,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大家庭里巴金的家叫李公馆,是一个世代做官、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小说家也就是以他生活过的这个封建家庭为素材而写的。据他回忆,这个家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在这个百口人的小社会里,

6、最高的家长就是巴金的祖父李镛,他做过多年的县官,精明能干,广置田产,李家达到了鼎盛时期。家中的高老太爷就是以巴金的祖父为原型而创作的。我们昨晚看了电影家也了解了高老太爷这个人的性格。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主宰全家人的命运,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的权威,他守旧又顽固,竭力维护固有的封建秩序,让家庭一代一代兴旺发达下去。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巴金的母亲却教他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巴金在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巴金亲眼目睹家对年轻生命的囚禁和摧残,看到了在家中的黑暗、腐朽和罪恶。这一切都激起了幼年巴金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的不满和憎恨,于是在五四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7、下,他决心冲出这个封建家庭的牢笼,离开这个家,到外面的世界追求光明和自由。对于巴金的离家,我们也可以从家中高觉慧不顾祖父阻挠,积极参加社会斗争、支持觉民抗婚行动的行为和他想摆脱家庭牢笼,摔掉旧的思想镣铐的意义上加以理解。 1923年19岁的巴金离开故居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之后留学法国,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巴金的早期作品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反封建。1941年离家十八年之久的巴金重踏故乡就块土地,我们看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感情是怎样的?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故居” (1)回到第1自然段,作者回到故居时看到的故居的面貌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改变的(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没变的(那

8、样宽的街,宽的房屋;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高兴-“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第1自然段),作者是满怀希望回到故居,看到故居的面貌他觉得亲切,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的。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其他的同学思考一下:灯光是怎样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1)灯光是什么样灯光,为什么“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头的黑暗”,灯光代表着什么? 教师总结:旧居的灯光封建旧家庭大门内所亮起的灯光,它照亮的是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是这种封建思想。灯光是“阴暗中一线微光

9、”;一线微光则说明灯光非常的微弱,即将熄灭,代表着衰亡与没落。灯光代表着作者的旧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着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2)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文章中有几句话描写了作者的感情:“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这里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为什么说他是失望与痛苦的呢? 作者原本是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居,但看到故居还是十八年前的样子,旧家庭、旧制度的尚未改变使作者的希望破灭。于是他用失望和痛苦这两个词来描绘他当时的感情。 这样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我被一种奇异的

10、感情抓住了”:这种奇异的感情是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之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叹。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夹的感情。 二)第二层次分析 过渡: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写到:仿佛看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作者由旧居的灯光想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也就是爱尔克的灯光。再想到了“自己的事情”-姐姐(讲述巴金的姐姐) 1.简单介绍巴金的姐姐的命运(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并解释其原因。 (1)巴金在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的三姐李尧彩。巴金离家前一个月,她还是一个刚出阁的新娘,。她是给人家做填房,上轿的时候,挣扎痛哭的情景曾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年后,她饱受公婆的折磨,丈夫也堕落成鸦片鬼,最后她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尸骨未

11、寒,丈夫竟第三次做新郎了。 (2)课文第九自然段用一句话简单而精炼地概括了姐姐这种封建旧式女子的命运-“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姐姐的悲剧命运就是封建家庭中那些女子的命运。那些旧式女子出嫁,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长辈们要为她们安排人生,不容她们拒绝和反抗。这些年轻善良的人,他们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了青年、摧残了青春、也摧残了生命。 (3).姐姐的悲剧是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这十八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么样了呢? 我们看到小说家中,鸣凤、瑞珏、梅表姐最终过

12、还是逃不过像姐姐这样的旧式女子的命运而一一寂寞地死去。还有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父母逝世后,大哥就挑起了掌管全部家务的重担。巴金的家刚在报上连载的第二天,他就听到大哥服毒自杀的噩耗,悲痛之余,巴金毅然决定调整小说的构思,让大哥成为家中高觉新的原型。读过家,我们知道觉新作为长房子孙,长期受着封建礼教的熏陶,养成了温和和百依百顺的性格,面对家庭把他与深爱的梅表姐分开,面对妻子瑞珏为了避所谓的“血光之灾”,而被长辈逼迫城外分娩等等事情,他都只是屈服、照办。面对黑暗的封建势力,他不敢反抗,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4)这就像作者在第九自然段提到的:“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请一个学生有感情地

13、朗读第九自然段,看一下哪些 “似乎一切全变了”-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有装束和名词”,指旧家庭人和物的外在变化; “似乎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指旧家庭影响下人的思想和命运都没有改变。 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 2.请同学朗读第七自然段解释爱尔克灯光的意义。 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作者想回到家,去看看自己的亲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种灯光,哈里希岛上的灯

14、光就是爱尔克的灯光。旧家庭微暗的灯光,使作者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请同学看注释)爱尔克的灯光是姐姐为弟弟点的灯,为的是给弟弟指出一条回家的路,这是姐姐对弟弟的爱,这孤灯虽不曾唤回那位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的人都能得到它的帮助,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助相爱,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也是爱与温情的灯。姐姐愿意用一生守侯弟弟,只要姐姐还在,灯就不会灭,希望也就还在,因此,这灯光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3.作者的感情: 愤怒-由爱尔克的灯光,作者想到了姐姐的悲剧命运,他认为姐姐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由此作者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做出强烈的批判,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作者此时的情感是十分愤怒的。 三

15、)第三层次分析(第二课时再讲) 四)第四层次分析 过渡:作者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想起了自己的姐姐,批判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浪费生命罪恶。我们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继续寻找作者写的第三种灯光。 第三种灯光:心灵的灯 1.请同学们全部第13-15自然段,理解心灵的灯的含义。 作者说:“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到一线光,一个亮,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它永远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心灵的灯是作者提到的第三种灯光,他说:“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光,它永远给我指示我该走的路。”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