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的承载力-荷载传递规律解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77247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桩基础的承载力-荷载传递规律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桩基础的承载力-荷载传递规律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桩基础的承载力-荷载传递规律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桩基础的承载力-荷载传递规律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桩基础的承载力-荷载传递规律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桩基础的承载力-荷载传递规律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桩基础的承载力-荷载传递规律解读(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桩基础的承载力 n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是桩基设计的重要内 容,而要正确地确定单桩承载力又必须了 解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包括桩侧摩阻 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与破坏机理。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n地基土对桩的支承作用 n不同荷载下轴力沿深度的变化 n单桩荷载传递的基本规律 地基土对桩的支承作用 n 地基土对桩的支承由两部分组成:桩 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 n 如果认为两者是同步增大的,那么对 任何的荷载阶段,这个表达式都是正确的 : n 而实际上,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不是同步发挥的。 n 竖向荷载施加于桩顶时,桩身的上 部首先受到压缩而发生相对于土的向下 位移,于是桩周土在桩侧界面上产生向 上的摩阻力;

2、荷载沿桩身向下传递的过 程就是不断克服这种摩阻力并通过它向 土中扩散的过程 。 n对10根桩长为2746m的大直径灌注桩的 荷载传递性能的足尺试验结果。试验表明 ,桩侧发挥极限摩阻力所需要的位移很小 ,粘性土为13mm,无粘性土为57mm ;除两根支承于岩石的桩外,其余各桩( 桩端持力层为卵石、砾石、粗砂或残积粉 质粘土)在设计工作荷载下,端承力都小 于桩顶荷载的10。 不同荷载下轴力沿深度的变化 单桩荷载传递的基本规律 n 基础的功能在于把荷载传递给地基土 。作为桩基主要传力构件的桩是一种细长 的杆件,它与土的界面主要为侧表面,底 面只占桩与土的接触总面积的很小部分( 一般低于1%),这就意

3、味着桩侧界面是桩 向土传递荷载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途 径。 n 竖向荷载施加于桩顶时,桩身的上 部首先受到压缩而发生相对于土的向下 位移,于是桩周土在桩侧界面上产生向 上的摩阻力;荷载沿桩身向下传递的过 程就是不断克服这种摩阻力并通过它向 土中扩散的过程 。 n 设桩身轴力为Q,桩身轴力是桩顶荷 载N与深度Z的函数,Qf(N、Z) n桩身轴力沿深 度分布的实测 资料 n 桩身轴力Q 沿着深度而逐渐减小; 在桩端处Q 则与桩底土反力Q p相平衡, 同时桩端持力层土在桩底土反力Q p作用 下产生压缩,使桩身下沉,桩与桩间土 的相对位移又使摩阻力进一步发挥。随 着桩顶荷载N 的逐级增加,对于每级荷

4、 载,上述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直至变 形稳定为止,于是荷载传递过程结束。 n 由于桩身压缩量的累积,上部桩身 的位移总是大于下部,因此上部的摩阻 力总是先于下部发挥出来;桩侧摩阻力 达到极限之后就保持不变;随着荷载的 增加,下部桩侧摩阻力被逐渐调动出来 ,直至整个桩身的摩阻力全部达到极限 ,继续增加的荷载就完全由桩端持力层 土承受;当桩底荷载达到桩端持力层土 的极限承载力时,桩便发生急剧的、不 停滞的下沉而破坏。 n 桩的长径比L/d是影响荷载传递的主 要因素之一,随着长径比L/d增大,桩端 土的性质对承载力的影响减小,当长径 比L/d接近100时,桩端土性质的影响几 乎等于零。 发现这一现象

5、的重要意义在 于纠正了“桩越长,承载力越高”的片面 认识。希望通过加大桩长,将桩端支承 在很深的硬土层上以获得高的端阻力的 方法是很不经济的,增加了工程造价但 并不能提高很多的承载力。 桩越长,端阻力所占的比例越低 若干特殊桩型的承载性状 n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的承载特性 n灌注桩的后注浆技术 n嵌岩桩 n静力压桩 n钢管混凝土桩 灌注桩的后注浆技术 n后注浆技术是在灌注桩浇注混凝土以后, 通过预埋的管子将水泥砂浆注入桩端以下 ,以挤压桩底的沉渣,压密桩端土层,从 而提高端承力,也可以将水泥砂浆注入桩 侧土层中以提高桩侧摩阻力的一种技术。 n根据注浆的目的,可以分成如下不同的 注浆类型: n1)桩

6、端注浆 n2)桩侧注浆 n3)复式注浆 n4) 压浆修补桩的缺损部位 n新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将灌注桩后 注浆纳入规范,规定了施工的要求和设 计参数的取法。 规范关于后注浆工艺的规定 n后注浆装置的设置 n浆液水灰比 n注浆终止压力 n单桩注浆量 n注浆顺序 n终止注浆的条件 n后注浆装置的设置: n1.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与钢筋笼加劲 筋绑扎固定或焊接; n2.注浆导管数量,直径小于1200mm的用2 根,12002500mm的用3根; n3.桩长超过15m,且对承载力增幅要求较 高时,采用桩端桩侧复式注浆; n4.桩侧后注浆管阀的设置应结合地层情况 、桩长和承载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 可在

7、桩端515m以上,桩顶8m以下,每 隔612m设置一道注浆阀。 n浆液水灰比根据饱和度和渗透性确定: n饱和土:0.450.65 n非饱和土:0.70.9 n松散碎石土、砂砾:0.50.6 n注浆终止压力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的 深度确定: n风化岩、非饱和粘性土、粉土:3 10MPa; n饱和土层:1.24MPa。 n单桩注浆量设计时应考虑桩径、桩长、 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及 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 n注浆量经验系数 nn桩侧注浆断面数 n注浆量以水泥质量计(t) n注浆顺序: n饱和土中,先桩侧后桩端; n非饱和土中,先桩端后桩侧; n桩侧桩端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小时。 n成

8、桩后两天才可以注浆; n注浆作业点距其他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 宜小于810m。 n终止注浆的条件: n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已达到设计要求; n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 压力超过设计值; n检测条件: n在注浆后20天进行; n掺入早强剂的可在注浆后15天进行检测 。 n后压浆具有如下的作用: n1)胶结孔底沉渣,提高单桩承载力,消 除桩的过大沉降; n2)增强桩身混凝土与桩侧土的结合,提 高侧摩阻力; n3)修补桩身缺陷部位,保证设计承载力 ; n减少桩基的不均匀沉降。 根据一些试验的结果,认为后压浆处理后 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对细粒土中的桩 ,单桩承载力可提高3070;对粗粒

9、 土中的桩,增幅可达60120。 压浆后的侧摩阻效应表现为侧摩阻力提高 和桩侧土的剪切刚度提高;从而使摩阻力 充分发挥时的位移值移后,这就意味着桩 的韧性增大。 桩端条件对试桩曲线的影响 压浆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常规桩的曲线 压浆桩的曲线 n1)在事故处理、补强中的应用; n单桩承载力不足时的补强; n此时只能在桩体外下管注浆。 n2)设计时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事先在桩 体中预设压浆管的加强措施。 后压浆技术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主要是如何 控制压浆的均匀性和如何实现注浆的技术 要求。压浆后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与压 浆工艺密切相关,而均匀性和稳定性是在 工程中应用的关键; n后压浆技术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10、主要是如 何控制压浆的均匀性和如何实现注浆的 技术要求。压浆后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幅 度与压浆工艺密切相关,而均匀性和稳 定性是在工程中应用的关键; n标准化将有助于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 后注浆增强系数 n后注浆增强系数系通过数十根不同土层 中的后注浆桩与普通桩的静载对比试验 求得。其侧阻和端阻增强系数不同,而 且变化很大。 n总的变化规律是:端阻的增幅高于侧阻 ,粗拉土的增幅高于细粒土,桩端、桩 侧复式注浆高于单一注浆。 n根据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山东、 西安、武汉、福州等地106份资料验证。 嵌 岩 桩 n 嵌岩桩是在端承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基岩埋藏深度不深的地区,常将桩嵌入 基岩一

11、定的深度,在计算嵌岩桩承载力时, 过去常忽略覆盖层的侧阻力,将嵌岩桩作为 直接传递荷载给基岩的受压柱看待,荷载全 部由桩端承担。但是,大量实测资料表明, 嵌岩桩的端阻力与侧阻力之比并不接近于1.0 ,如嵌岩桩端超过5倍桩径后,端阻力反而 趋近于零,但嵌岩桩又显然不同于摩擦桩。 n 嵌岩桩可采用机械钻孔或人工挖孔 方法成孔,将桩嵌入岩体内一定的深度 。嵌岩部分的嵌固力是嵌岩桩的承载力 高于端承桩的主要原因,是研究嵌岩桩 的核心问题。嵌入基岩部分的桩与基岩 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嵌岩段的嵌固力 与底部的端阻力发挥的过程是不同的。 实测资料说明,当嵌岩深度为3倍桩径时 ,桩的嵌固力与端阻力可以得到很好

12、的 配合,嵌固力占总承载力的75%以上,可 以用最少的工程量获得最佳的承载效果 ,因此称为最佳嵌岩深度。 n 在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时,如何考虑 桩侧摩阻力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 意见认为嵌岩桩的端阻力很小,构成嵌 岩桩承载力的主要是侧摩阻力,认为嵌 岩桩是摩擦桩;另一种意见认为桩侧土 的摩阻力在总承载力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一般不超过10%左右,在大约10m厚的 土层中,桩侧土的摩阻力所占的比例更 低,因此没有必要计入。 n 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一是所依据的 资料代表性不同,二是对桩侧摩阻力的 理解不同,如将嵌岩部分的阻力定义为 嵌固力而不是摩阻力,则将摩阻力限制 在覆盖层土的作用,则土的摩阻力所

13、占 的比例就不一定很高,也不会将嵌岩桩 作为摩擦桩来研究,两种意见也就可以 统一。 n 嵌岩桩的端阻力在总承载力中所占 的比例不高这是已为大量实测阻力所证 明了的,也是得到公认的事实。但分析 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观点也会有差异。 根据国内外150根嵌岩桩的实测资料(其 中国内39根,国外111根;无覆盖层20根 ,有覆盖层130根,长度L=3.055.0m, 直径d=0.58.0m,L/d =163.7),给 出了嵌岩桩在竖向荷载下端阻分担荷载 比与桩的长径比之间的关系。 n 当L/d从1增加至20时,Qp/Qu自100%随 L/d增大而递减至大约30%;当L/d从20增 大至 63.7时,Qp

14、/Qu一般不会超过30,其 中大部分桩的Qp/Qu在20以下,不少桩在5 以下。与此相对应,桩的侧阻力(严格 地说应包括侧阻力和嵌固力)大约在L/d 1020时开始起主要作用,随L/d增大而 增大, Qs/Qu一般保持在70以上,大部 分在以上80%,不少桩在95%以上。 n 嵌岩桩的长度也越来越长,长径比 越来越大,嵌岩桩的性状离端承桩也越 来越远; n 嵌入基岩部分的桩与基岩的相互作 用比较复杂,嵌岩段的侧阻力与底部的 端阻力发挥的过程是不同的。 n 嵌岩桩的端阻力在总承载力中所占 的比例不高这是已为大量实测阻力所证 明了的,也是得到公认的事实。 n 包括嵌固力在内的侧阻力占很大比例的 原

15、因有三点: n1) 较长的桩受荷后桩身的弹性压缩量比较大 ,桩土之间相对位移也比较大,足以使侧阻 得以发挥; n2) 由于施工工艺的限制,桩底沉渣很难清除 干净,桩愈长,沉渣愈难清除,沉渣的压实 使桩身位移,提供了侧阻发挥的条件; n3) 由于岩石与桩的连接是脆性的,在比较小 的位移条件下嵌固段的阻力就可以达到峰值 ,而且先于土的侧阻力得到发挥,嵌固深度 愈深,端阻力的比例愈低。 嵌岩桩的承载性状 n 通过对比试验和对桩端阻力所占比例 的分析可以得到嵌岩桩不一定是端承桩的 概念,从而改变了人们对嵌岩桩承载性状 的认识; n 其实质是认识嵌岩桩的侧阻力的存在 和作用的问题,也是研究侧阻力的发挥条

16、 件的问题。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试验结果 n A2和A3进入中风化泥岩2.2m,B3和B4 进入中风化泥岩0.4m。 桩身轴力随深度变化曲线比较 嵌岩与非嵌岩桩的 荷载传递规律惊人地相似 n增加了桩长,嵌入了岩石,但承载力并没 有显著提高; n 桩身轴力随深度明显地减小; n 说明侧摩阻力得到了比较充分地发挥 ; n 嵌岩与不嵌岩的条件并不影响侧阻力 的发挥; 进入新鲜岩石和强风化岩的比较 n 嵌入新鲜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 桩的荷载传递规律也惊人地相似; n 嵌入强风化岩5d,d0.6m; n 嵌入风化泥质砂岩3.7m、新鲜 泥质砂岩2.0m,d1.0m; n 两者的轴力都随深度递减; n 其端阻力都比较小; 嵌岩桩荷载传递的特点 n1. 大量资料表明,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之 比都超过了60,大部分在80以上; n2. 桩侧阻力的分担比例随长径比(l/d)的 增大而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