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综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574201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综述(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一、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

2、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良好基础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006年我国GDP总量上升到第四位,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

3、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在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2、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

4、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3、解决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的需要。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5、展的对策1、“好”与“快”有机结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甲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促进国民

6、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步。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

7、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创新要素日趋完备,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条件更加成熟。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2010年,我国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55万人,占全球

8、总量的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才大国。尤为可喜的是,从国家的“”、“奖励计划”到深圳市的“孔雀计划”、杭州的“5050”计划等人才计划,把着眼点放在培养造就和引进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上,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正值创新创业盛年的领军人才加入到我国自主创新的队伍中,使我国科技领军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有“中国最年轻院长”之誉的深圳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和他的“80后”海归博士团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新型科技中介组织和科技服务形式不断涌现。实验室经济、工业设计企业、整体方案服务商、合同研发组织、第四方物流服务

9、商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科技创新活动中,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风险投资在过去5年增长了约3倍,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了2万多个项目;创业板的出现,使风投对企业前端创新活动的投入变得更加积极。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离不开持续的投入。“十一五”以来,全国R&D经费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达到7062.6亿元;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4114.4亿元,是2005年的近3倍。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10、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

11、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12、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一些结构性和周期性的挑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增速减缓。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下行趋势值得密切关注。从外需看,国际市场需求继续低迷,我国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2011年遭受贸易救济调查 69起,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7.4%。从内需看,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也在增加,投资以在建项目为主,新开工项目不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陆续退出,特别是汽车、住房消费可能延续低速增长,物价高位运行削弱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工业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和人

13、工成本上升,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3%。但拉动工业增长的积极因素也很多。城镇化加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动力,各项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推动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处理速度、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推动工业发展向质量效益提升和结构优化升级转变,促进未来一个时期工业增长保持在平稳较快的水平上。 (二)是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粗钢、电解铝、水泥产量分别增长了77.4%、101%、75.9%,分别占世界的 45.5%、40%、60%。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量的

14、70%以上,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我国依靠物质资源大量消耗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部分发达国家酝酿征收碳关税和实行碳标签制度,也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外部倒逼压力。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没有达到4%的预期目标,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推动工业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发展转变。 (三)是新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突

15、破,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发达国家回归实体经济,推出“再工业化”等新战略新举措,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国在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突破,必须把握变革机遇,加强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要支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加快。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客观上为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更加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创造了条件。跨国公司也在积极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

16、业服务牢牢掌控价值链高端环节,我国工业发展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必须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 (五)是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随着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服务创新活跃,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带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建设宽带基础设施,加强网络空间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电信监管理念、方式还存在诸多不适应,通信业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迫切。必须更加主动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综合集成创新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主动迎接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面对严峻挑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和建设工业强国的目标要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