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740712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衡水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衡水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衡水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衡水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创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A.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 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 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 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答案】A【解析】“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创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

2、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过去注重中华民族美德的培养,A正确;B是西周时期形成的;专制王权商朝尚未建立,C错误;D中等级森严不符合材料主旨。2.商朝时期,因人居住于王都之内,但仍然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因此,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这说明当时A.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原则B. 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C. 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D. 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国人虽然居住在王都之内,但也是按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这体现了宗法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皇权至上思想形成于秦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3、。材料反映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没有涉及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而是强调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等,结合宗法制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3.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A.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 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旨是周王的授土授民仪式注重凭据、明

4、确义务和载之文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意在借此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答案为C项;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现象,时间不符,A项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是明确君臣隶属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D项排除。4.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国”与“家”相结合C.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D【解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说明是等级制度问题,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权色彩,A错误;B

5、和C是宗法制的特点。5.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答案】B【解析】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

6、说也是为 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6.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的三个官职。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常设官职 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

7、包含三个小项,做这种题目的窍门是一看选项,就知道只需要从4个小项中找出其中的一个错误项。秦朝时太尉是虚设的,而非常设官职,故错。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7. 许多成语典故都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美梦等,该制度( )A.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 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 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 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C、D 三项表述的相同之误在于都带有“世袭”或“门第”。须知科举的推行,打破的就是“世袭”“门第”的选官制度。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

8、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8.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 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B【解析】利用地位低的官员监察地位高的官员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监察效率,不是职责,A错误;古代皇权是高度集中,不是下移,C错误;监察主要是官员,不是管理地方,D错误。9.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A. 中央对地方

9、的管理纷繁杂乱B. 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 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 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繁乱,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管理困难的现象,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 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故 C 项正确;各朝代变革地方行 政区域主要是更好的管理地方,而不是 因中央集权遭受地方挑战,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10.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

10、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中央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地方军政事务,使得地方的权力削弱,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直接掌控地方权力,表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故B项正确;中央派遣地方专职要员并不代表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地方机构办事效率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11.作为一位有作为的

11、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 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 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 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官僚政治已经形成;C项“避免”一词

12、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中外朝”1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 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

13、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所以C项符合要求。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宰相制度的演变13.“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A. 加强君主专制B. 提高六部地位C. 限制中书权力D. 给予内阁实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A

14、项正确;BCD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有效信息“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 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14.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 独掌政务决策大权B. 职官简练,事物清闲C. 理政人员素质低下D.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答案】D【解析】材料“军机处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反映了军机处的保密性要求,故D正确;军机处没有政务决策大权,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军机处事物清闲,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军机处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15、,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机处的保密性要求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5.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 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 以六部分割相权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的策略,例如,唐朝的是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众设宰相,分化事权1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