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变式探究教学案例.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724143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变式探究教学案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数学变式探究教学案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变式探究教学案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变式探究教学案例.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量 墨 墨 高中 数学变式探究 教学案例 韩翠翠 (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 中学 , 山东 广饶2 5 7 3 0 0 ) 摘 要 :直线和 圆锥 曲 线位 置 关 系的相 关 问题 是 考 查 学生数 学综合 能 力的 主要 载体 对 相 关 问题 的 变式探 究也 是 培养 学 生数 学基本 思 想方 法、 强化数 学能 力的重要 途 径 2 01 3年 全 国 高 中数 学 联 赛 的 一 道 关 于 抛 物 线 的 试 题 是 研 究与直 线与抛 物线位 置 关 系有 关 的度 量 问题及 轨迹 问题 的 好素材 关键词 :高中数学抛物线 变式探究基本不等式 在我 国传统的数学教学

2、中十分重视变式教学 ,正是 因为 应用 了变式教学 。我 国中学生在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 能方面远 远超过 了西方学生 ,可 以说 变式教学是具有 中国特 色的教学 方法 ,但是我 国学生在解答 开放性问题及动手 能力 方面逊于 西方学生 我 国的专家学者 对变式教学 的理论研究 比较多 。 实 践研究 比较相对较少 , 对理论 的研究 大都停 留在感性知识上 甚至在有些理论的认识上还模棱 两可 还有就是很少有 高中 教师 能在教学 实践 中深层 次地 剖析 变式 教学 , 因此 , 对变 式 教学 的实践探 究就有非 常重 要的理论 和实践意义下 面笔者 列举数学教学 案例就对变式 教学的实践

3、谈谈 体会 例如 与直 线和 圆锥 曲线位 置关 系有关 的 问题是 各级 竞赛 及 高考 的热 点问题 同时也是考查 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 对 相关 问题的变式 、 探究 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思想 方法 、 形成数 学能 力的重要途径本 文主要结合2 0 1 3 年全 国数学 联赛 的一 道试 题重点研究与直线和抛物线位置 关系有关 的度量 问题及 轨迹 问题 ,其基本的思想方法可 以类 比到直线与其他二次 曲线的 问 题 中 引例 :在 平面 直角 坐标系x 。 y 中, A、 B 两 点在抛 物线y = 4 x 上, 且满足 魂 = 一 4 , F 是抛物线的焦点 , 则s A O

4、F A “ s 。 F B = 分析 : 借 助几何直观 , 学生不难 发现三角形O F A与三角形 O F B 同底 , 所以它们 面积 的乘积 由A、 B 两点 的纵坐标乘积 的绝 对值决定 结合 已知条件 , 可以利用 向量数量 积运算的坐标表 示及抛物线方程进行转化求解 , I 解 : 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x 。 , Y 。 ) , B( X E , Y 2 ) , 则y = 4 x 。 , y2 2 = =4 x 2 , 所 以y y =1 6 x l x 2 3 L x x z + y l y 2 = 一 4, 所 以y y 2 2 +1 6 y 。 y 2 + 6

5、4 = 0, 所 以 Y lY 2“ - 8 ,所 以 s 0 F s 10 F Ily Jy I_ 2 【 评析 】 本题是2 0 1 3 全国高 中数学联赛一试 的一道填空 题 , 题 目内容简洁清 晰 , 以学生 比较熟悉 的抛物线及 向量 的数 学生 的认 知水平 , 如果不 符合 , 就必须修 改 , 因 为这 是关 系到 我们所讲 的这节课是 否能引起 大部分学 生兴趣 的关键 所在 而学生 的学习兴趣正 是提高课 堂教学效 率 的一 个重要 因素 。 借助多媒体教学媒介 把课堂知识学 习与生 活情景联系起来 改变过去呆 板僵化 、 单调 老套的说教 形式 。 克服 教学 内容多

6、、 教学时 间少的 困难 , 提高 了教学效 率 , 增 强 了课 堂吸引 力 、 诱 惑力 , 使课堂充满 了乐趣 。 三 、 数 学 教 师 要重 新 构 建课 堂结 构 、 知 识 结 构 1 课 上让每 个学生都动起 来。首先 , 课 堂语 言要 充满活力 和感染力 , 抑扬顿挫 , 风趣幽默。 这需要数学教师投入感情 。 要 进入角色 , 眼 睛有神 , 动作有力。 其次 , 课 堂教学时要像 相声演 员那样 设计一些“ 包袱 ” , 让学生在张弛有度 的环境下学 习。 如 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 ,则容易造 成学生听觉 、视觉上 的疲 劳 , 从而分散学生 的注意力 , 降低课堂教学

7、效率。 2 课 堂节奏要 随着学 生学习节奏 变化 而变化。合理地讲 练 , 每节课都要有 比较 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 确保每节课 中 目标的达成度或生成度。 另外 , 作业 的布置要科 学 、 有层次 , 要 有 大局 意识 ( 应该在作业 中设计 “ 必修 ” , “ 选修 ” 题 目) 。 这样就 比较有 弹性 。 能满足不 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 3 课 堂要 面 向全体 学生。数学 教师应该认识 到培优补差 不是课 后的工作 , 而是课 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 , 加强课 堂 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 , 尤 其是补差工作值得 重视 。补差 , 首 先是“ 治懒” , “ 懒” 包括

8、思维上 的懒和练 习中的懒 。 思 维上 的懒 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 、 注意力不集 中 : 练 习中的 懒表现为练习速度慢 , 作业完成不及时或是抄袭作业等 。 针对 以上情况 分别要 施之有效措施 。 在课堂 教学 中加 强“ 快速提 问” , 增大提 问的密度 , 把一些 略简单 的问题 让程度较 差 的学 生 回答 , 让他们树立 自信心 , 同时 , 尽量 给他们板演 的机会 , 让 他们养成 良好的练习习惯 , 还有课堂作业要 “ 堂堂清” , 教师要 严格监督 , 不 给他 们拖拉的机会 , 再者 , 还 不能让他们 有抄袭 作业的机会 一经发现及时批评 。 并严格处理

9、。 4 课 堂 教 学 要 坚持 “ 三 为 主 ” 。 即 以 学 为 主 , 以练 为 主 , 以 赛 为主 。以学为主 , 就是 以学生 的 自主学 习为主 培养学生独 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 强化学 习的整体效果 。以练为主 , 课 堂上学生 的练习是主线 , 练 习的形式多种多 样 。 生生互动 。 师 生互动。 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 , 环节的导入 、 时间的控制 、 争 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 。以赛 为主 , 单位时间 内要给学生 以积极参 与的动力 与适 当的压力 , 生生之 间( 组组之 间) 可 以引入恰 当的竞争机制 , 调动 学生的 学习热情

10、 。 5 高效课堂 的实施 离不开 学生 的有 效合 作。我们可以根 据学生的学习成 绩按照不 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 让学 生结成学习对子“ 一帮一” 、 “ 一促一” , 共同学习 , 共同进步。 总之 , 高效课堂无论是学 习还是借鉴 , 都在于领会先行学 校的精 神 ,而不 在于形式 。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 式 , 但它的 目标是明确 的,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 传 统教学模式 的 目的有一 致的地方 ,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 越传统 。 作为教学主导者 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 自己 才能真正 打造高效课 堂。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全集 江苏教育 出版社 2

1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林 崇德 教育 的智 慧 开 明出版社 7 5 蟹 鐾 一 量积运算 为背景 , 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坐标法和函数与方程 的思想进行分析问题、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题 目本身容易上手 。 解 题思路 自然流畅 通过深入思考发现 , 本题内涵丰富 , 对相关问 题 的变式分析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很好 的素材 变式 1 : 求S o F A + S 0 n 的最小值 分析 1 :利 用基本不 等式及引 例的结论可 以确定三 角形 0 F A 与三角形0 F B 面积和的最小值 , 并 能指出取到最值时A、 B 两点的坐标, 解 1 : 由

12、引 例 可知 S 0 F A S a o r B = 2 ,所 以S A O F A + S 。 F B 2 = 2 当S A O F A = S A O F B 即ly I = Iy 2 l_ 2 、 2时 取等号 ,不 妨取A( 2 , 2 ) , B( 2, 一 2 ) 时 “ =” 成 立 分析2 : 将 面积和的 问题利用 公式转化为与A、 B 两点纵坐 标有关 的函数关系式 , 再结合基本不等式进行求解 解 2 : 因 为 (s + s 。 FR ) = ( I y l y I) = ( y 2+ y :2+ l6 ) = 丢 ( y + 6 4 + 1 6 ) I8, 所 以s

13、。 F A + s 。 F B 2 V 2 -, 当且仅 当y : 即 : “ : ” 2 Y 8 n ? I R y, 变式2 : 求S 。 的最小值 分析 1 : 利用三角形 的面积公式将 三角形A O B的面积用直 线A B 的斜率表示 , 进而解决其最小值 问题 解 1 : 设直线A B的斜率为k ( k O ) , 其 方程 为y = k x + b 代 人y = 4 x q : k - y - 4 y + 4 b = 0 ,设A( x l , Y 1 ) , B ( x 2 , Y 2 ) , 则y 1 + y 2 4 4 b 一 k y1 y 2 , N P2 S = 1 lAB

14、 1 d = 2 l b l , 一 Vk + 1 S L y l y= = 4 b =一8 , 所 以 S A A O B = I b l V ( Y t+ Y 2) 2+ 3 2 = 若直 线A B 没有 斜率 , 则所 A、 B 两 点关 于x 轴 对称 易 知 l y I I = l y 2 I = 2 、 2, 若取A( 2 , 2 、 ) , B( 2 , 一 2 V ) , 则s =4 、 2, 所MS 0 B I 4 、 2, 即S A A O 的最小值为4 、 分析2 : 由A、 B 两点纵坐标之 间的关 系及韦达定理可 知直 线A B 恒过定点 ,由此可将三角形AO B 分

15、割为两个同底的小三 角形 ,进而将面积 的最值 问题转化为 与基本不 等式有关 的最 值 问题得 以解决 7 6 解2 : 由y 。 y : 一 8 得b : 一 2 k , 所 以直 线A B的方程 可化为 K y = k( x 一 2 这说明直线AB 有斜率 时恒过定点C( 2 , 0 ) 若直线A B 没有 斜率 ,由y Y 2 = - 8 I A、 B 两点 的坐标 可取A ( 2 , 2 V ) , B( 2 ,2 ) , 此 时, 直线A B 也过定点c( 2 , 0 ) 所 = lO C I “ IlY ll+ ly = l= 、 + + l 6 V y , 4 、 2 当且仅当Iy l I = l y 2 1 = 2 V 时取等号 , 不妨取A( 2 , 2 V ) ,B ( 2 , 一 2 N 2 ) 时“ = ” 成立 变式3 : 求坐标原点在直线AB I- 3 投影的轨迹 分 析 : 联想到直线A B 恒 过定点C( 2 , 0 ) , 则 容易 判断 坐标 原 点在直 线A B 上的投 影 的轨 迹是 以线段0 C为直径 的 圆 同 时, 可以利用坐标运算推得其轨迹方程 解 : 设 坐标 原点在直 线A B 上的投 影为M( x 。 , Y 。 ) , 直线A B 的斜率为k (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