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市一中高二级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注: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A.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延承性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西周的诸侯国主要集中
2、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中原地区,故D项正确;标准化的器物生产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侯,B项错误;分封的诸侯国并非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C项错误。2.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 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 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 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 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可知,西周初年建立的分封制主要是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项正确。分封制后期,
3、诸侯实力增强,地方的自主性增强,排除A。B项信息与题干重点强调政治稳定不符,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大一统”局面,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3.中国古代宗族的宗规里往往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族里、训诫子孙等原则,并对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这反映出古代宗规A. 扰乱了社会秩序B. 取代了法律制度C. 传承了伦理观念D. 保证了家族团结【答案】C【解析】由“中国古代宗族的宗规里往往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族里、训诫子孙等原则”可以看出古代族规重视家庭的伦理观念,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题干族规重视伦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中“取代法
4、律”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保证家庭团结”与“并对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不符。【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中国古代宗族的宗规里往往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族里、训诫子孙等原则”的理解,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主要考查宗族中的伦理观念。4.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答案】D【解析】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是为了从年龄上区分出长幼,体现出中国人别长幼的
5、宗法意识。故答案为D项。伯、叔的不同称谓,不能反映出亲疏远近,排除A项;这种不同称谓不属于辨等级的阶级理论,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出这种不同称谓的用意所在,排除。5.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与此相比,周人有明显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 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 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 显示出早期宗法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 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周代的祭祀
6、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祝祖先荫庇后世,更重要是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总结出的制度与规范,这对于王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因素的体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教化”;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中的真实含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6.春秋以前,在战场上军功大多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其主要原因是A. 世卿世禄制规定B. 分封制体制影响C. 井田制耕作制约D. 政治改革不彻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述的现象主要还是由于原有的世卿世禄制而造成的,选A是符合题意
7、的,正确;材料和分封制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军功问题和井田制无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和政治改革无关,这是世卿世禄制的规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7.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御史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秦朝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表明秦朝创建的中央官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故B正确;皇帝制度、御史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C;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
8、河”即可。8.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 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 重视内部忧患而忽视外部侵扰C. 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 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强调的是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加强,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故C正确。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排除A。材料讲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涉及忽视外部侵扰,排除B。材料讲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涉及忽
9、视民族发展,排除D。所以选C9.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10.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
10、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 维护皇权尊严B. 弘扬三纲五常C. 废除宗法制度D. 取消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皇权至上来显示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谥法制度是由皇帝之子与其臣下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事迹,给予其一个含有褒贬之意的称号,这一行为在秦始皇眼中正是有着僭越之意的,是侵犯了皇权的尊严的,应该予以废除,故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并没有废除宗法制一项,排除A;三纲五常最早为西汉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一书中所提出,在秦始皇时代是没有的,排除B;分封制是指将土地分给宗族、臣下等人进
11、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此制度与谥法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从题干中看出秦始皇意在取消分封制,排除C。11.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A. 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B. 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 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秦一个人担任了六国相并且佩戴六国相印,这是对传统用人观念的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后期中国尚未实现局部统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已经瓦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后来的
12、秦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2.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A. 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答案】C【解析】据材料“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统一国家后焚书坑儒的要求,说明李斯主张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故C选项正确;
13、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分封制后期诸侯割据,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焚书坑儒的要求,不是说明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故B选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是专制集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13.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A. 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D.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官僚政治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而在秦代时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选C是
14、符合题意的,正确;在秦代已出现了官僚体系,但不完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僚政治在本质上仍然是贵族政治,平民政治并未取代贵族政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官的地位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这表明秦代A. 统一了铸币的形制和重量B. 币制混乱引发社会纠纷C. 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D. 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丙盗铸钱,丁协助盗铸,被乡兵勇甲乙发现并被举报,反映秦朝法律规定禁
15、止私铸钱,故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关于铸币的形制和重量等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主旨强调秦朝禁止私铸钱,且秦统一货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的相关信息,排除C。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乡兵勇甲乙举报丙盗铸钱,丁协助盗铸,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5.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A. 分散行使B. 法制化C. 独立运作D. 世袭化【答案】C【解析】这种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C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16.如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A. 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B. 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备C. 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D. 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答案】C【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