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解读篇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720747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解读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十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解读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十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解读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十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解读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十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解读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解读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解读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大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篇 作者: 日期:2 校本研修资料(十大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篇)一、我国当今九大“教学范式”解读(+衡水中学)(一)山东杜郎口中学“课改”代名词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

2、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10+35”模式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

3、、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山东杜郎口中学简介教学理念98年之前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师一味地讲授灌输,一言堂、霸语权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复一年的雷同着,学生成了局外人,听天书,等下课,等放假,有的学生耐不住,便找到一百个理由弃学了,真正辍学的原因不在于家庭贫困,不在于主管部门、行政部门、家长不重视教育,而是学生不入门,跟不上班,学困而导致厌学使其然矣。其根源就是不关注学生的体验、参与、探究、感知、情绪,视学生为容器,严重地被物化,而不是被人化。简单地说,学生学知识遭遇障碍,千山万水,欲达无望更

4、别说造就人格,个性发展了。鉴于此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学习有关先进教学理论,缜密推敲,决定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并逐步形成了杜郎口中学教学理念。1、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2、教学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3、课堂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4、教学意图: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5、培养目标: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6、教学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 7、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

5、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8、学生、教师、课堂的转轨。教学目标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由对考试的准备变为对人生的理解; 由对知识的背记变为规律的总结;由内向羞涩变为勇敢大方;由自私变为公益。 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由经验变为科研;由现成变为生成;由师长变为朋友;由老师变为学生。 课堂: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一言堂变为百家鸣;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变为多种解答;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精英式变为大众化;死记硬背变成体验感悟;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作;接受式变为探究式; 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创新教学环境世界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即解放,解放人的

6、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校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做了一些改变。撤掉讲台从2003年开始,为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撤掉讲台搬掉讲桌。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成为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小组对桌取消插秧式课桌排放,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对桌而坐,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强强、强弱、弱弱,师生之间,组别之间开展相互质疑,相互探究、相互融会、相互阅纳、相互补充、相互碰撞,达到百家争鸣,感染促进,双赢多赢。教

7、师吸纳借鉴学生的见解、思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优生通过与对手切磋、过招增添新鲜血液,通过对弱生的帮扶,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方法技巧进一步巩固,拓展。弱生通过优等生的帮助,迷茫变的清晰,疑虑变成具体真实,尤其是通过诸多层次的立体式接触,实现了优秀生的自尊,中等生自强,薄弱生的自信,真可谓皆大欢喜合作共赢。多块黑板杜郎口中学各班教室的黑板多:前黑板,后黑板,北黑板,走廊黑板。有参观者说,该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黑板是学生用笔来表达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是建立自我反馈和知识训练及巩固的阵地,是产生自信,增强学习能力的神板。用山东省教科所原所长王积众的话说:不能把教室内外的四面黑板等同于学生的

8、练习簿,它有三个作用,即第一通过黑板上的展示,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批改,做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知识的及时强化和巩固;第二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写到黑板上,起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作用,因而也就拓宽了学生彼此的知识面;第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写字的机会。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提高了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有效地解决了人们普遍担心的计算机时代学生不会写汉字的问题。把时空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曾经制定课堂“10+35”“0+45”时间规定,在改革初期,由于教师传统惯性作怪,课堂上出现“教师一开口就闭不上嘴”,千百年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

9、,学校不让讲就暗着讲,不让站到讲台上讲就在学生中间讲,甚至有的教师还派出哨兵来对付领导查课。于是校委就出台了“0+45”,即课堂上凡知识性的不准教师讲,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学生中的首席。到了2002年老师们找到了新课程的感觉,进入到了改革的角色,我们又提出了“10+35”,一节课中教师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学生占用的时间等于或大于35分钟。时间是检验学生是否是课堂主体的试金石。把空间给学生,学生为了学习可以随意走动,到黑板上写、画、作、练;可以下桌到另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请教,几个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去排练课本剧。有的同学在黑板上讲题,全班的同学可以围

10、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半圆形、圆弧型、方阵型皆可,同学们有创作,有发明,可以到教室的中心小广场的聚焦处演讲,发表意见。黑板上的书写满了,同学们可以借用水泥地面权当黑板,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没有清规戒律更看不到教师的一统天下,有的只是学生们心灵相约、感情奔放,普通的学生要我学,优秀学生的我要学,杰出学生的要学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郎口的孩子们人人是优秀者,个个是杰出者。形式多样,自主发展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发现,有利于学生的生成,我们都要给予支持。我们几年来坚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为教学原则,课堂上自主发言,声音洪亮,生龙活虎,欢

11、呼雀跃,争问抢答,你追我赶,讨论热烈,辩论激烈,笑逐颜开,热闹非凡。讲、析、问、辩、演、唱、画、作,课本剧编排,擂台赛,小对子,情感激励,自我发现。你方唱罢我登场,感动,生动,活波,精彩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动态的课堂、成果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快乐的课堂、精品的课堂、深化的课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预习、展示、反馈成为特色课型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几年来,我们坚持: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展示课能否获得成功。基本操作步骤是: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3、教师出示预习提

12、纲,做好预习指导;4、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我们遵循这么一个展示原则: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遇到困难比较大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课重点的展示对象。有了预习课的充分准备,我们的展示课完全变成了学生的天地,变成了学生的才能的展示舞台。在展示课上,教师分配完任务后,学生讲解,学生点评,学生反馈,展示是对预习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能力,展现学生才能,树立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展示达到“当堂拔高”的目的。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

13、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在每节反馈课上,注重体现:重点学生(弱势群体)和重点问题;让组中的同学进行帮扶;教师通过学生板演进行检测的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形成过程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经过了一个由“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之路。第一阶段(绝境中的挣扎:让学生“动”起来)1997年4月-2000年7月改革酝酿阶段1997年4月,崔其升被调到困难重重的杜口中学,敢于创新的他,首先从稳定教学秩序入手,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子。1999-2000年,以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突破口,每个班级分成

14、六个学习小组;时间模式为“0+45”(教师不讲,学生自学,开始一个星期,带有强制性)害怕失败的教师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0+35”(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全程、积极参与),经过部分骨干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心存疑虑的教师们慢慢开始逐渐接受。第二阶段(整体推进:把课堂还给学生)2000年8月-2003年7月改革攻关阶段2000年8月-2003年7月,定期举办教师论坛,名师带动工程起步,拜师学艺,课堂大比武,促进教师全员提高。邀请教学研究人员来学校作辅导报告、评课指导,提高全体教师的能力,开拓视野。改革带来变化,变化带来一片欢笑声: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热烈讨论,激烈辩论

15、;争问抢答,解决疑难;多种角度,实践创新;笑逐眼开,欢乐课堂。课堂学生活动面达80%。2003年7月,县教育局对全县21处初中综合考评,杜郎口中学跃升至第二名。第三阶段(日臻成熟:“336模式”的诞生)2003年7月至今模式初步成型阶段2003年10月,县局召开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和教育科研会议,分别邀请市局有关专家王秋云、冯明才、张兴利到会作学术报告。会上,县教育局作出“远学洋思,近学杜口”的决定。2003年底,市教育局孟昭星局长开始关注杜口中学,对杜口中学“10+35”课堂教学模式作出指示:邀请专家进行广泛论证,逐步规范并在全市推广。2004年11月,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在我县举行。杜口中学24个教学班的课堂同时向400多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