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68452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导读:西沉的斜月远远地向下沉落,月光的余晖慢慢不见。离别的宴席上,点燃插在铜烛台上的蜡烛。长夜慢慢过去,天将破晓时,蜡泪已流尽了】在中国词史上,周邦彦是一个“结北开南”的人物。转变在哪里呢?以前的作者大多是以感发来写作的,周邦彦则是以思力为词的。他第二个特色是不平铺直叙,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第三点就是开始在词里有心用意地写寄托。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是单形体,单音节。我们说“花”,一个音节,就完了。英文说flowers,有一个抑扬的节奏。因此,吟诵在我们中国诗才是最重要的。吟诗,其实是适合于五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而像周邦彦所写的玲珑四犯,六丑之类的词,有的时候是拗折的。

2、凡是这样的地方,写作的时候就自然不能脱口而出,自然要思索安排。所以他的词就形成了一个以思索安排取胜的特色。历史上记载周邦彦是钱塘人,元丰二年入京,在太学为太学生。不久以后,写了汴都赋,赞美京都的繁华富庶。那时正是神宗信用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赋中同时歌颂了新法。果然神宗欣赏了他,任命他为太学正。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哲宗年幼继位,高太皇太后用事,废除所有新法,起用旧党。周邦彦被朝廷赶出汴京。而经过这一次变故以后,他的为人作风就改变了。当他晚年,哲宗亲政,复用新党,周邦彦被召回汴京。可是他看尽了在政治斗争中多少人不幸的遭遇,就不再进取,委顺知命,望之如木鸡了。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

3、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夜飞鹊周邦彦是环绕离别,写出来一个时间错综的故事。他说在一个河桥的旁边送别,一个秋天的夜晚,“良夜何其”。其,读基,出于诗经。西沉的斜月远远地向下沉落,月光的余晖慢慢地不见了。他们在离别的宴席上,曾经点燃了一支插在铜烛台上的蜡烛。当长夜慢慢过去,天将破晓的时候,蜡泪已流尽了。露水也沾湿了衣服,天要亮了,行人要走了,彼此道别,宴会就要散去了。我们顺风探听一下渡口开船的鼓有没有敲起

4、来,再看一看树的枝梢上的参旗星到哪里了?什么时刻了?后边他就跳接了。他不再说船,反而说起马来,“花骢会意”,黑白花的马懂得人的意思,懂得离别的悲愁,纵然我扬起马鞭打它,它还是慢慢地走。“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这个人骑着马走了很远的路,走到一片凄清的旷野,那码头上送行的人声都听不见了。送行的人骑马回来了,“空带愁归”。这时已经是时地场所都变换了。你以为这就已经是写的现在了吗?不是,时间又跳了。“何意重经前地”。我没有想到今天我又来到送别的地点了,然而却是“遗钿不见,斜径都迷。”从这首词来看,他送别的是一位女子。当他再一次来到这里,想找一找有没有当时送别的痕迹。人不见了,遗钿也找不

5、到了,当初我们走过的那些小路都迷失看不见了。他送别的时候,看他写的“霏霏凉露沾衣”,是秋天,现在好像是春夏之间,是“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现在我站在这里,周围是这么高的植物,残阳从西边照过来,“兔葵燕麦”的影子跟我孤单的影子拉得一样长。一大片植物的长长的影子,映衬着我孤单的身影在其中,表现得极为孤寂,而不直接说寂寞孤独。“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这个离人早已分别了,经过不知多少天,甚至几个月,他又重经前地,徘徊在这里。古语说“班荆道故”,是说两个朋友路上遇见,马上又要分别,就把草铺一铺,分一分,坐在草上话旧。他说我就徘徊在当初我们分手时席地而坐的地点,叹息悲哀,拿着酒杯,然而

6、没有对象可以敬酒,就把酒洒在草地上。极望天西,远人不再回来了。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渡江云这首词过去的读者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深意,评论这首词的人,以为他就是写春天,写在船上的一个宴会。但是,不是的。这个宴会是假的。“晴岚低楚甸”,岚,是山上的烟霭。天气晴朗的时候,远山有时笼罩着一层淡黄色的烟霭。“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温暖的季候又回来了,大雁都张开翅膀,排列成一字或人字

7、的阵势,从一片平沙上飞起了。蓦然之间,惊喜地看到春天在眼中。柳树,慢慢转绿了;桃花,慢慢含苞了。“骤惊春在眼”,是外边的春色。“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他说春光是什么时候也委曲婉转地来到山中的人家,使山中人家也沾染了春色。这个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写的春光。可是看到后半首你才知道,这里所写的春天的回来,正是代表政局的转变,是新党的重新得势。山家不是泛指,而是暗喻他自己,说我一个不被注意的人居然也蒙召要回汴京去了。所有对于春天到来而欣喜的万物,“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那花就涂上了香气,染上了颜色,争着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大家都非常得意。“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当花开的时候,杨柳的枝条

8、也绿了,那千万丝的陌头杨柳,已经有乌鸦可以藏身了。柳树里边为什么不藏莺?为什么要藏鸦?乌鸦一般认为是不祥的,就在这美好的事物中间,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你正在欢欣得意的时候,有了权势就作威作福,不幸的未来,也同时埋下了种子。“堪嗟!”真是值得慨叹。这么美丽的景色你叹息什么呢?他说我叹息“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我的船不是载我回到故乡,是指向了首都。而我还没回到首都,已经预先烦恼了。现在好像是开一个很好的宴会,大家都升上来了,回到首都做官去了。有一日安知这个党派不再倒下去吗?我就预先忧愁有一天宴阑、风翻旗尾。旗,一个党派的标志。“潮溅乌纱”,政海波澜的潮水就打湿了你的乌纱帽。“今宵正对

9、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今天晚上我正对着初弦月,我的小船晚上停泊在蒹葭芦苇深处。所以,这里没有宴会,没有乌纱,是在被召回京的路上。“沉恨处”,满心深沉的仇恨,“时时自剔灯花。”写得非常寂寞无聊。我内心怀着这么多仕宦不得意的悲慨,新旧党争,我看了多少政海波澜了。他最好的一首词,把悲慨完全融进去,你找不着这样明显的痕迹,就是: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

10、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周邦彦客观地描绘了一幅图画,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北宋都城汴京城外汴河堤上的柳树,在烟霭迷濛之中,一丝丝柔软的柳条,在风中摇摆。“隋堤上,曾见几番”,我看见了多少次“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是指柳条垂在水面上;“飘绵”是指柳絮被风吹落。“曾见几番”一直贯串全词。他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这不是一次的离别,不是一个人的离别。就是在这些年的政海波澜之中,我周邦彦看过多少次起伏盛衰的变化了。如果每个送行的人都折下一根柳条,折断的柳条该有千尺那么长了,这是包括了当时政治上整个的变化而言的。第二段“闲寻旧

11、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一个“又”字,也表示是不止一次的意思。所以他不是直接写他的感慨,用“曾见几番”,用“年去岁来”,用“又”来表示。他还在客观的描绘景色之中表现他的感情。他说在烟霭迷濛之中,那每一条柳条是那么绵长柔软,似一条条丝线一样在舞动。这种柔细绵长代表送别,离别的感情。而“飘绵”是什么?是柳絮的飘飞,代表的是长逝,是失落。那“拂水飘绵”的都是“送行色”,有多少诉不尽的柔情,有多少挽不回的离别。而他自己真正对于政治上的感慨都没有正面写,只是在后面点了一点,“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登临”就是登高临望,他望什么?望故国。一般古人说的故国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说都城,一个是说故乡。

12、这里周邦彦指的很可能是自己的故乡。他说我对于盛衰起伏的变化,早已厌倦了,可是有谁认识我这个钱塘到首都来做官的“倦客”?这一句正是他那感慨的一点点透露。多少次的离别,都是这一番景象。所以我“闲寻旧踪迹”,自己仔细地寻思一下,我经历过多少次我送人,人也送我。又是和当年一样“酒趁哀弦,灯照离席”。“趁”是伴随着,伴随着离别悲哀的歌曲,彼此敬上一杯酒。同样宴席的灯火照着我们别离的酒席,同样的季节,是“梨花榆火催寒食”,白色的梨花又开了,又到从榆树上取火的季节了。一批人又从首都被贬走了。“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他说我们感到离别的忧愁,忧愁的是什么?你今天一走,一上船,一阵

13、风吹到船帆上,船就像一支箭一样的走了。大家要注意周邦彦的用字,刚才他用了几个表示时间重复的字,而现在用的都是数目字。“一箭风快”是个“一”字,“半篙波暖”是个“半”字,“篙”是撑船的竹竿。竹竿没入一半的时候,船就走了。这两个都是表示少量的字,只要一阵风,只要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数”是一个表示多量的字,强调了船行的快和离别的远。用少数的字比喻别时的容易,而这一离开,你再想看一看首都,看一看送别你的朋友亲戚,你所怀念的人已在天的那一边了。再看第三段“凄恻泪暗滴。”第一段送别从柳色来写,第二段是写正当离别的场所,第三段是写离别以后了。我满怀着离别凄恻的感情,随着越走越远,就越

14、积越多。我走的是“别浦萦回”。“浦”是水边,而这水的河岸是曲折萦回的,我一路上经过很多码头。你要知道凡是码头车站,有一班车船来,那里就人山人海的,等车船一开走,车站码头马上就冷冷清清岑寂下来了。“津”是码头,“堠”是码头上一个专管船只来往的岗位。古时开船没有汽笛,而是击鼓开船,一般在破晓时分。所以送别是在后半夜的夜晚。从他的“一箭风快”到“津堠岑寂”,已是走了一天的船了。到了傍晚的景色,是“斜阳冉冉春无极。”景色不是不美。斜阳由西天慢慢地沉没了,那岸上的草色,堤边的杨柳,江南的一片春色,就都在“斜阳冉冉”的背景之中了。前人特别赞美他这七个字写得好。“无极”就是无边,无边的春色,现在就都是我无边的离愁别恨了。下边更应注意什么?他写到儿女之情去了。这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一个特色。他不管写什么样的感情,都用男女之间相思离别的感情来做点染。“念月榭携手”,我就想到我跟所爱的人在照满了月光,有草木环绕的高台上携手散步。“露桥闻笛”,我们曾在一个露天的桥上吹笛子,曾听到过美好的音乐。那一段日子,是当时在首都的快乐生活,现在都过去了。“沈思前事”,“似梦里”,是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总结。我今天离开了首都,不知哪一天还能回来,所以我就独自寂寞地流下了眼泪,“泪暗滴”。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