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管理学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66667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8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管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管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管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管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管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管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管理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20102010 年年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 简答题简答题 1 公共管理的根本属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即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社会公共组织。 公共管理客体的公共性,即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 公共管理强调互动管理和服务管理。 公共管理源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中间的“第三条道路” 。 公共管理兼顾公共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公共管理重视选择性的运用市场化的手段。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专业。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造就负责任、 有回应、 讲效率、 重公平的公共组织,

2、 以满足公共需求, 实现公共利益。 2 公共管理的解决机制。 公共管理的整合机制。 指公共管理系统通过各种方式将系统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结合成一 个有机整体。即通过市场整合,通过“第三部门”整合,通过法律制度整合,通过文化 来整合。 公共管理的沟通协调机制。正确界定行政组织的职能,建立专门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灵 活多样的协调形式和制度。 公共管理的信息传递机制。公共管理信息传递的阻碍因素包括:信源开放度过低,信息 畅通度不高,信息的失真较高,信息传递媒介不适合。 公共管理的利益表达机制。 培育利益主体的理性化利益表达意识, 追求平等的利益表达 权利和合理的利益表达渠道,加速推进利益表达制度化、规范化

3、和合法化。 3 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渠道。 公开听证(public hearing) 。在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政策、规划和决策上,邀请 有关方面的专家、民意代表或一般公民,进行公开的探讨和论证,以广泛听取社会公众 和利益群体的意见。 公民调查(citizens survey) 。在新公民参与运动发展出来的新的参与途径中,公民调查 是一项引人注目的参与技术。公民调查是运用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以获取或了解民 众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结果反映了公民的期待和对政府政策的评价, 以及对政府行为和 绩效的评估,因此公民调查是促进和提高政府责任能力的基础。 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4、s) 。咨询委员会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公民参与形式。吸 收外界人员参加委员会,可以加强政府与公民的联系,改善行政机关和外界的关系;可 以扩大行政机关作出合理决定的范围,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赛博(Cyber) 。聚集着包括各个领域专家在内的志同道合的社会成员,这些人通过相互 交流自己掌握的信息。他们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还能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随时 获取必要的信息。 公私合作生产(Public/private co-production) 。在这种模式中,民众由单纯的消费者变 成服务的生产者,促使民众通过合作的机制,而获得对公共事务的“控制”的影响,以 实现公民的参与权。 利益团体(intere

5、st group) 。利益团体是增加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另一个途径。任何社 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利益团体。作为非官方组织,利益团体是实现政 府与社会 公民互动的桥梁。 协商和斡旋(negotiation and mediation) 。一些政策问题十分难以解决,对这一事实的 认同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协商和斡旋手段。在协商中,第三方通过调停,在争议 者之间寻求冲突解决方案。 4 信息技术对官僚制的影响。 电子化政府的一个影响是组织以信息的流动为基础而不是以等级为基础。 政府的顾客或 “消费者”无须知道机构工作之间的明确界限,尤其是在服务的提供给方面。向顾客提 供的哦服务可以组合在

6、一起。 作为这种技术变化的结果, 一般认为组织将需要更少的中层管理者。 高层人员往往通过 自动化的表格直接获取他们的信息; 低层人员也无须接受以往那样严密的监督; 一个人 工作与否通常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予以监管。 可能需要更少的低层人员。 应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软件能够使高层人员的工作由低层来完成。 会需要更少的基层人员, 需要更强能力的低层工作人员和较少的中层管理者, 也许还需 要眼界更为宽阔的高层工作人员。 知识型的工人就像顾问和承包商一样更可能利用灵活安排和获得高薪, 而无须成为职业 的公务员。 韦伯意义上的“办公室”也发生变化。借助远程技术,工作人员无须来到中枢系统利用 其设备,工作人

7、员在家里可以一样有效率地工作。 通过信息技术, 借助于有所增强的责任性, 指挥链条中所需的多层控制机关已被大幅度 简化了。信息系统使雇员行为更加透明化,因此,等级权威机构实际监督雇员的任务得 以减轻。在透明的系统中,就像更多的产出一样,逃避责任是显而易见的。等级权威机 构承担了在动乱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指挥工作, 使官员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 并确保任务、 技术和目标的协调。 5 贝恩的政府责任。 财务责任。 所有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被赋予了某种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纳税 人的钱。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合理地使用这些钱,他们应该对此负责,否则,应 受到惩罚。 公平责任所有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

8、被赋予了某种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保证相互之间的公平、公正。因此,绝对公平地对待所有公民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应 该为此负责,否则,应受到惩罚。 绩效责任。 为了让公共部门对其绩效负责, 我们必须确定公共部门所预期达到的某种结 果及其将带来的后果或影响。 为了表明对某一公共部门绩效水平的预期, 我们需要某种 目标一个清楚地绩效杠杆。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尺度,并根据已设立的预期目标, 来衡量公共部门的绩效情况。 论述题论述题 1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原理。 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虽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 也应用这些原则,但它们在公共部门中贯彻的更彻底、更持久。 存在一个最佳

9、工作方式。 并且在综合性工作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循。 严格遵 循这些科学管理原则,可以提供组织运作的最佳方式。 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 一旦政府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 它也通过官僚制组织成为商 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行政人员普通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即政治与行政问题的分离。 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 的工具,而政策或战略问题属于政治领导人的领域。 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于大众是大众无私的。 公共行政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 且能够为任何政治领导人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 从字面意义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

10、就是说,执行由他人提供的 指令而无须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2 公共管理主体从线性结构向网络模式的转变。 (1)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表现为统治集团对社会有效控制,这就决定了传 统农业社会单一治理主体的结构模式, 即政府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政府和社会之间几乎不存 在互动,是单纯的治理与被治理的二元对立,治理主体结构处于封闭的状态。横向上,政府 各职能部门设立和分化,逐渐发展为条理相对明晰的线性结构;纵向上,权力自上而下逐级 分配,逐渐形成层级节制的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因此,传统农业社会的治理主体结构是一 种由横向和纵向的线条所交织的封闭的线型治结构, 这种线型结构是以权力关系为轴心的一

11、 维结构。 (2)工业社会以平等契约关系为核心的法律规范逐渐取代权力控制为社会秩序供给的主要 途径。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确保了社会治理系统的独立性,一方面,政府综合运用权力手段、 法律手段控制社会;另一方面,在政府内部,从属于效率至上的需要,科学规范与法律规范 成为治理体系自身控制的主要手段。 法律规范和科学规范的引入, 促进了社会治理主体结构 由一维线性结构向二维平面展开, 强调独立平等的法律关系成为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中的重要 一维,进而,工业社会中治理主体的线型结构更加精密和完善。 (3)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内部系统各要素被官僚制理论设计得相当精致。单一的 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在工业社会后期逐

12、渐表现出不适应性: 主体结构各要素丧失了灵活性, 要 素之间缺乏互动,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不敏锐。 (4)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民社会的逐渐完善,社会 自治组织的兴起,不断冲击着由政府唯一代表公共利益的传统观念。私人领域的发展壮大, 并不是彻底否认国家、政府的介入,而是向国家、政府提出新型的管理方式和模式。 (5) 网络结构,是指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在伦理关系、权力关系、法律关系三位一体的调 整下,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开放的无中心的结构。 社会治理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 线性结构被超越和扬弃。 随着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转变为提供服务而不是再强调

13、秩序, 服务成为公共管理行为导 向和目标,因此,只要是能向社会提供服务,任何主体都可能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 理中来。 社会治理主体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 这一开放的生成伴随着政府内部结构由封闭走 向开放的过程。一方面,新公共管理运动向我们揭示了政府低效的原因,主张把竞 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另一方面, 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公开竞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 把政府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监 督之下,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了开放的渠道,使神秘的治理权力透明化,进而保 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从单一中心走向无中心化。 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长, 塑造 了一个风险社

14、会,这个风险社会呼唤灵活、高效、负责、创新的治理主体的出现, 并要求重塑社会治理主体结构。 社会自治组织从依附走向平等与独立。公共管理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网络关系, 在此网络结构中,各主体分处于不同的节点上,任何一个主体都不是中心,也不是 边缘,中心与边缘在这一结构中失去了意义。平等意味着独立,即政府与社会自治 组织之间不再是单一治理主体的依附关系, 而是相对独立的, 是合作治理中具有的 独立地位的合作伙伴。 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从消极的写作走向积极地信任与合作。 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政 府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 突破了社会治理的时空界限, 把更多的社会主体卷 入到社会治理当中,并模糊了社会主

15、体之间因社会、政治、经济和地理距离等因素 所导致的边界。换言之,网络结构中,各组织的边界被打破,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具 有可渗透性和模糊性。 社会治理中的伦理关系结构化合制度化, 形成一种权力关系、 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 三位一体否认立体结构。 3 广东深圳、顺德的实践上,论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 (1) 深圳政府改革的特点: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鲜明地提出了坚定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从城市政府直接服务企业和市民的实际出发, 在加强经济调节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16、、公共服务。要求全面 梳理部门职能,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方案对政府各部门都提出了职能转 变的具体要求。 改革涉及面广。除公安、教育、民政等 7 个机构暂不作调整外,市政府其他工 作部门、 直属机构都纳入了调整范围, 共减少机构 15 个, 精简幅度达三分之一, 大大低于中央规定大城市为 40 个左右的机构限额。 这次暂不作调整的部门, 也 要按照转变职能的新要求,重新进行定机构、定职责、定编制。 在较多领域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在发展和改革、科技工贸和信息化、财政、 规划和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卫生和人口计生、人居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文体旅游、市场监管等 10 个领域,实行职能有机统一、功能定位准确、部 门数量精干的大部门体制。 在其他领域也按照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做了一些调整。 探索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改革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