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66176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作者: 日期:2 六年级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能熟练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2、掌握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复习重、难点:1、将平时所学的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加以总结,能熟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2、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复习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供学生阅读的材料;2、学生:(1)每位同学总结自己阅读一段文字的方法。(2)练习一个阅读片段,总结出自己做阅读题的步骤。 一、谈话导入,明晰目标。1、“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伴随我们成长,大家都爱读书,每天都在读。可是,在试卷中,阅读往

2、往又是失分最多的,经过分析,这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阅读步骤不够得当,阅读方法总结不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总结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不再是爱读书却又怕读书。(板书课题:阅读归类复习)二、反思现状,明确任务1、老师让你们整理这一年来的试卷,你有没有发现,阅读中的哪些题型是做得不够好的?2、学生可能会说:概括主要内容、加题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句子、加标点符号、文章的写作顺序、提有价值的问题等等。3、看来同学们存在的问题还是挺多的,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阅读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对阅读进行归类性复习。三、梳理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再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从零散的感性认识

3、上升到全面的方法上,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1、先谈谈你做阅读题的步骤。2、生交流步骤。(师有针对性地评价孩子们的答案)3、(课件出示)师总结的阅读步骤,生读一读。阅读的步骤 :浏览全文 知其大意 找准句段 细细揣摩紧扣中心 提炼观点阅读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联系生活实际概括段落或全文的方法:1、找中心句 2、从课题想 3、段意合并法 4、提炼四要素 体会情感的方法:1、读文字,想画面 2、关注标点符号 3、抓住重点句4、联系生活实际 领会写作手法的方法:1、积累摘抄 2、仿写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复习如何理解词语,如何补充句子以及。四、立足学情,教授方法(一) 理解词语在

4、阅读中我们常常要理解词语,那么有什么好方法可以理解词语呢?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插入课外片段)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插入课外片段)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插入课外片段)4、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插入课外片段)(1)接着我

5、们来看第二题理解词语,“蜂拥而至”原来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拆词)拆词是理解词语一个挺好的方法,不过,有时,词拆开后,还会有些字不太理解,这就会影响这个词的理解,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查字典,如“拥”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五个:抱。围着。(人群)拥着走。拥护。拥有。在这个词语中,“拥”字选哪个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又是什么?(2)你还想到什么方法来理解?如果学生说到结合生活实际时,可以让学生举例。(3)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意思,“蜂拥而至”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你又用什么方法来理解?(4)小结:同学们想到的办法真多!是的,理解词语,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拆词

6、等方法来理解。(板书)(二)补充句子(1)接着我们一起来看第三题补充句子。语言的魅力(2)老人会说什么呢,你补充的句子是?(3)你为什么会这样补充,用的是什么方法?(联系上下文)(4)你联系上文还是下文(上文),联系上文哪一句吗?联系上文,还可以补充什么句子?联系下文,你又会补充什么句子?(5)补充句子,除了内容的补充,还有哪种形式?(出示句子)我突然发现,妈妈已不再年轻:妈妈的手,由光滑变得粗糙;妈妈的背,由笔直变得佝偻; 。(6)请认真观察,这句与刚才补充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不仅仅要补充内容,还要结合前面的句式)。(7)你会补充什么?(8)小结:补充句子,在方法上经常用的是联系上下文,在形

7、式上有两种,一种内容的补充(板书:内容补充),另一种是内容加形式的补充,这种形式往往是什么句?(排比句)对,(板书:内容+形式)。四、小结方法,再练用法1、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学到了阅读的许多方法,如,概括内容的方法有我们一起来读读:概括内容的方法有题目扩展法、要素串联法、段意合并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拆词,补充句子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三、课内阅读练习,学会应用,培养能力。(此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熟悉的课内阅读练习,快速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步骤)1、下面我们带着总结的阅读方法,用提炼出的阅读步骤,完成练习。附阅读材料一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

8、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达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几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遍。(1)、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概括方法。(2)、填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开采隧道的方法不一样,这两种方法是根据的不同而设计的;它们的好处是。(3)、画出上述两种方法的示意图。(温馨提示)填完题目后,想想你采用了什么方法完成题

9、目的,再说说做题的步骤。2、生交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四、课外阅读练习,学用迁移,提高能力。(此目的通过课外阅读的练习,熟练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步骤)1、在课内阅读中我们已经会运用,我们再完成课外阅读,提高运用能力。附阅读材料二挑战能力;看谁最会学!母爱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几斤。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几斤珍贵的水,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向来温顺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停了下来。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它

10、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地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放在牛面前。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什么。不远的沙滩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

11、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在一片寂静中慢慢往回走去。(1)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2)、解释词语:瘦骨嶙峋:僵持:(3)、你认为文中哪句话让你有很多想法,抄下来,写出你的理解,再读一读。(4)、老牛看着小牛喝水,它们都笑了。老牛此时的泪水是的泪水;小牛此时的泪水是泪水。(5)、读了课文2、3、4自然段,你的脑海里有了几幅画面,分别是、。2、交流答案与方法和步骤。a、渗透读书是个性化的,答案多元化。(板书:好读书不拘一格)b、老师也有感情地读,师生共读,好书人人读,好书可以读一辈子。(板书:读好书永无止境 2、下面,请你独立阅读第二篇短文,

12、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能力。 古时候,宋代举行绘画比赛,画题是一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这诗句的意思很明白,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后,马蹄由于踩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使蹄儿也变香了。许多画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画家画是画了,但从正面着想,画了满地的落花,再画一个骑马扬鞭人。这并没有把“香”字表现出来。画题是很难,但仍有一个聪明的画家画出来了。这个画家只画了一匹马,再在蹄旁边加上几只飞舞的蝴蝶,此外没有别的东西了。蝴蝶为什么绕着马蹄飞舞?不是因为马蹄上沾着落花的香气吗?马蹄上怎么会沾着落花的香气?不是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的地方踏过来的吗?这样,他用几只蝴蝶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了。此幅画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1)读文思考,从下面的问题中选一个恰当的,填在文前的横线上。绘画比赛 赛马 难题 聪明的画家(2)抓耳挠腮的“挠”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字典里有三种解释:轻轻地抓阻止弯曲,比喻屈服。这里应用第( )种解释。(3)文中两次用了引号,前一处引号的作用是( );后一处引号的作用是( )。(4)文中一连用了四个问句,这四个问句之间的关系是_,分别运用了_和_两种修辞手法。(5)请简要地说说“此幅画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的原因。_ _ _ _(6)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3、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