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65756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普定县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1. 在对太平天国兴衰的研究中,学术界对石达开争议颇多。如果要研究这个人物,最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是( )A. 太平天国运动文献资料 B. 小说太平风云C. 关于杨秀清的史学论著 D. 中学历史教科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按照史学研究原则,应以当时直接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如书信、文稿等,A符合题意;B属于文学作品;C是属于与石达开相关的历史人物

2、,可作为参考但不全面;D项所涉及的信息相对较少。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历史人物研究2.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A. 追求和平建国之路B. 被袁世凯表象迷惑C. 革命策略有合理性D. 圆满完成革命任务【答案】C【解析】 材料认为袁世凯虽然不可信,但利用袁世凯推翻满洲贵族专制统治,完成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任务,可见革命策略有合理性有其合理性,故选C;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故排除A;从孙中山的策

3、略来看,依靠袁世凯推翻清王朝是权宜之计,并没有被袁世凯的表象所迷惑,排除B;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米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D。点睛:本题对辛亥革命的失败采用新材料从而得出新认识。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一般被视作资产阶级局限性的体现,而材料则体现孙中山借袁世凯打击清王朝的革命策略。所以要结选择题的判断一定要结合材料的主旨判断。3.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并说“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说明他A. 正确分析了俄国当时的国情B. 认为俄国当时尚不具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 认识到俄国现阶段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革命D. 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过渡指明了方向【答案】B【

4、解析】试题分析:实质考查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题干中的“梦话”表明普列汉诺夫反对四月提纲所主张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故A、C、D三项错误;“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说明普列汉诺夫认为革命的条件不成熟,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考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4.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是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A. 清政府统治结束B.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C. 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D. 南京光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答案】B【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由材料关键信息“民国三十八年四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描述的时间即1949年4月。更进一步可知描述的事件,即指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B项正确。A项即1912年2月12日,C项即1937年12月13日,D项即1945年,排除A、C、D三项。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5.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6、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近代”、“瀛东”、“辽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东”指日本,“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而“筹海患难防”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即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破产,所以该诗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C正确;ABD与题干不符,排除。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名师点睛】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

7、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书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B. 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 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是指

8、由于清政府拒绝与英国的平等贸易结果引发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一观点既没有认清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更未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要在全球建立资本主义市场,扩大殖民侵略权益,所以费正清的上述观点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A错误,排除;鸦片战争是非正义性,材料没有体现作者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材料中不是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排除D。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实质【名师点睛】两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获取广

9、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结束。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要特别注意两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进步作用,这是新课改的核心考向之一,可以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7.1919年5月的蔡元培复政府慰留电中写道,“大总统、总理、教育总长钧鉴:学生举动,逾越常规,元培当任其咎。政府果曲谅学生爱国愚诚,宽其既往,以慰舆情,元培亦何敢不勉任维持,共图补救。”由此可见蔡元培A. 否定五四运动B. 认为应该大力弘扬五四精神C. 认为学生运动虽不合法但合情D

10、. 认为五四运动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学生运动逾越常规,不合法,但是是爱国的行动,因此我替学生向政府求情,希望政府原谅学生鲁莽的行动,这样群众的情绪会得到宽慰,我也会尽力采取补救措施。所以选择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8.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A. 国家统一的需要B. 政令统一的需要C.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 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康熙帝的话明确体现了加强君主

11、专制的要求,雍正设置军机处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实行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政令统一的需要,排除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为了录取而“冒籍”的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个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 移民制度的僵化B. 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 户籍制度不合理D. 录取名额地区间的差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

12、在古代政府根据各州人数多少不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地域名额分配不均,所以会出现考生到录取名额多的地区参加考试,AB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0.“孙中山提倡的、一直被有身份的中国人当成非法行动来回避的武力推翻清王朝,这个时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这一情况出现在A. 甲午中日战争后B. 黄花岗起义后C. “预备立宪”后D. 义和团运动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说的有身份的人指的是支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这些人逐渐的倾向革命,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举措让他们失望。甲午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后、黄花

13、岗起义后,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如立宪派,故排除ABD。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背景:(1)社会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组织条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团体,后来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5)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6)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皖

14、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7)清王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进一步陷入孤立。(立宪派倾向革命)1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辛丑条约的签订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1901年”“外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分析,说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得最大的特权,由此分析应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15、。B 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C项与题干现象无关,D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12.美国宪法之父汉密尔顿在美国制宪会议上说:“所有的社会都分成了少数派和多数派。少数派包括富人和出身名门的人士,多数派包括人民大众应该使少数阶级在政治上享受特殊永久的地位。他们可以阻止多数阶级的骚动人民!人民是一个大野兽!”这表明汉密尔顿主张A. 实行三权分立B. 总统由民众选举C. 限制民众权力D. 限制政府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总统的产生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少数派统治人民大众,实际是要限制民众的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限制政府权力无关,故D项错误。13.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 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漫画“倭寇不知我大清的GDP是他们的五倍吗?”,可以看出漫画是在从经济方面分析了甲午战争国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