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647931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70分)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社稷是指国家与山河,材料中的“稷”是谷神,这说明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非常的重视农业生产,小农经济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与支持,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B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CD两项是无关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

2、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为立国之本2.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B. “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C. 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D. 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答案】B【解析】诗经的国风中多为北方民歌,楚辞是南方文学成就的反映,根据材料文字“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可知,“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是在南宋时期,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稻”“黍”不是外来的农作物,C项

3、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楚辞成书时间略晚于诗经,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3.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出现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中的经济现象是A. 农业生产以集体耕作为主B. 劳动工具材质以青铜器为主C. 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D. 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秦、韩、赵、魏、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战国时期,当时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故C正确;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以集体耕作为主,故A排除;战国时期劳动工具材质并不是以青铜器为主,故B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故D排除。【点睛】本题

4、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片反映的历史阶段,学生应该抓住图片信息“秦、韩、赵、魏、齐”,据此即可判断是战国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

5、的原因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社会重视农业的观念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故正确,故A正确。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导致商业发展,不属于农业文明特点,故错误,故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5.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答案】

6、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文字“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战争频繁”、D项表述“广泛使用”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6.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依据材料“织室,在未央宫”

7、、“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结合所学可知,东、西织室是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因此A、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唐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一历史时期A. 青铜冶炼成就突出B. 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C. 纸币在南方开始流行D. 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朝手工业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故B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成就突出,故A排除;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故C排除;唐朝时期棉布并不是百姓的主要衣料,故D排除。8

8、.观察下图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变化A. 对经商区域的限制被打破B. “草市”盛行,集镇兴起C. 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D. 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朝城市商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反映了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界限,故A正确;材料图片没有反映“草市”盛行,集镇兴起,故B排除;明清时期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故C排除;材料图片的变化反映了政府放宽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的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城市打破坊市界限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9.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

9、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 增加赋税收入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 保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商人可以经营什么样的行业或者是不能经营什么样的行业;B项明显错误,材料明显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相反;C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人有单独的户籍,不能有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保护发展小农经济。【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0.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质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

10、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 “交子、会子”的出现B. 坊市界限的打破C. 商帮的形成D. 官营手工业的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交子、会子”,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界限,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商帮形成,故C符合题意,故选C;宋代的官营手工业发达,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史

11、实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1.对下图所反映明代工商业的历史信息解释准确的是A. 经济中心开始向向南方转移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 工商业地区专业分工明显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朝工商业发展,材料图片反映了明朝工商业地区专业分工明显,如茶叶、棉纺、外贸、制瓷、盐等,故C正确;明朝之前经济中心早已开始向向南方转移,故A排除;材料图片无法体现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排除;明朝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D排除。12.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是当时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他

12、们分别是A. 苏商和晋商B. 徽商和晋商C. 浙商和晋商D. 徽商和浙商【答案】B【解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抓住材料“明清时期”、“商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再根据材料“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可知,安徽在长江以南,“江南新安”即指徽商;山西在长江以北,“江北山右”即指晋商。可知,B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C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是从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切入,结合明清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13.清朝唐英陶冶图

13、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这反映了当时A. 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B. 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C. 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D. 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民窑二三百区”可知指的是民营手工业,由“终岁烟火相望”可知景德镇制瓷业繁荣,故D正确;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是在元朝,材料是清朝,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瓷器出口,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景德镇手工业分工,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紧扣材料“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两句即可得出制瓷业发展迅速的结论。1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

14、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导致中国缺乏海外市场无法发生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是没有发生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内在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

15、错误。鸦片战争后,白银的大量外流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无法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要求学生把握材料中“内部直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15.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小农经济完全破产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产生,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故正确;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故排除;“小农经济完全破产”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故选A,排除BCD。16.下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