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638140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1.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A. 郑国渠B. 灵渠C. 都江堰D. 直道【答案】B【解析】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命士兵、民夫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故答案为B项。郑国渠和都江堰是著名水利工程,不具有军事功能,排除A、C项;直道的修筑不是针对岭南的征服,排除

2、D项。2.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即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材料意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注重A. 因地制宜B. 适时播种C. 精耕细作D. 使用绿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土弱之”、“弱土强之”说明中国古代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单位亩产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因地制宜和适时播种,故A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绿肥的使用,故D项错误。3.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

3、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

4、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4.4.丝织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下列项中有关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叙述错误的有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汉代提花技术相当成熟唐代中期后,官营丝织业作坊兴起元代丝绸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实现人工养蚕技术,汉代

5、提花技术比较成熟,故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中期后,官营丝织业作坊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不是兴起,故错误,符合题意;元代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错误,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5.5.有学者提出: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头枕三河(河内、河南、河北)面向草原”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转变。下列史实中,可以佐证这一转变的是南阳太守创制水排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日升昌票号的创立粤海关“一口贸易”A. B. C. D. 【答案】C【解析】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和粤海关“一口贸易”,均是中国通过海上进行对外贸易的表现,能够反映“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南

6、阳太守创制水排用来鼓风冶铁;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银钱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均与海上对外贸易无关,排除含有或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6.6.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明“象征”,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小农经济结构不断变化B. 手工业水平领

7、先世界C. “丝绸之路”始终畅通D. 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能够代表中国“象征”的,都是传统的手工制品,这表明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高,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利润,故AD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始终通畅”。7.7.据史料记载:今(唐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布。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唐代A. 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B. 纺织工艺技术水平较高C. 棉纺织业代替了丝织业D. 纺织领域吸收外来技术【答案】B

8、【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可知唐代纺织工艺水平较高,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棉纺织品的生产,没有涉及棉纺织业与丝织业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纺织技术的高超,没有涉及纺织领域吸收外来技术,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从中反映出唐朝手工业水平。8.8.唐代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中,多描绘商人和农民的差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差别。这一变化说明A. 经济形态变

9、化催生儒学新的义利观念B. 思想文化多元化倾向明显C. 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价值取向变化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差别;而宋代宣传商人和儒生的差别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学新的义利观,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思想的多元化,故B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政府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9.9.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现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是北宋最早发行纸币

10、的直接史料B. 说明北宋时期已经废除郡县制度C. 有力佐证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D. 体现了北宋活字印刷的高超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故C项正确;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但无法确认是“最早发行”的,故A项排除;北宋时期没有废除郡县制,故B项不符合史实;从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宋代雕版印刷技术,不是“活字印刷术”,故D项错误。10.10.明清时期,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出现了“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的现象,这说明A

11、. 汉口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镇B. 古代城市崛起依赖于水陆交通C.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城市化D. “农工商皆本”思想得以贯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九分商贾一分民”反映出汉口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故A项正确;水陆交通是古代城市崛起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城市规模和人口的扩张,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明清官府推行重农抑商而非“工商皆本”的政策,故D项错误。11.11.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状况。相对于明朝,其突出变化是地区直隶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陕西四川云南行业采煤业丝织业制瓷业制烟业制茶业制糖业丝织业造纸业制盐业冶铜业A. 发展缓慢B. 地位

12、提高C. 不平衡性D. 范围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发展缓慢,并未发生突出变化,故A项错误;我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材料中并未体现其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故C项错误;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是在江苏的丝织业部门出现,图表中反映了涉及的范围扩大,并且在不同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正确。12.1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

13、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13. 清代陶旭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有利于

14、社会经济的发展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富绅商贾将资金多用于购买土地,从而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A正确。资金多用于购买土地,使工商业缺少资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错误。购买土地和巩固统治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14.14.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

15、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这种变化说明A. 近代商人地位提高B.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C. 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日益重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15.15.“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民族工业的产生【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