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583109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作者介绍(刘乃昌)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

2、(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

3、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

4、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迴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

5、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

6、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他对待人生又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牴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

7、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南行前集叙)。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送水丘秀才序),更不应“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8、(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透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内外矛盾,针砭时弊,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政

9、见;留侯论一扫黄石公授书的神秘色彩,论证秦末隐士有意启迪张良促其执行正确的策略,见解新颖,不落窠臼。这些论文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能借助于生活片断和有代表性的细节显示人物性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叙有议,结合韩愈一生遭遇,评述了他对文学儒学的贡献,写得议论风生,气势充沛。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超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或表达关心稼穑、与民同乐的思想,或体现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襟怀,或赞扬严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风节,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澜,发人深思。其写景

10、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写夜泊绝壁奇境,情调森冷,耸人毛发;前后赤壁赋,一写清风朗月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绘逼真,境界若画。这些游记也不单纯流连风月,而总是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学的影响。书札、题记、序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苏轼广于交游,笃于友谊,“简易疎达,表里洞然”,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答秦太虚书答参寥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

11、趣的个性。苏轼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文与可篔簹谷偃竹记书蒲永升画后等,都紧紧扣住文艺创作的特征,阐发了对文艺问题的真知灼见。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宋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收有16则,明刊东坡七集收有13则,都是史论。其论封建,称“柳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论平王指出其“避寇而迁都”的失策,均很有见地,然其论商鞅等条,借评史攻击变法,则不免有所偏蔽。稗海

12、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寥寥数十字,烘托出月夜的明净和心境的悠闲,记游松风亭通过随地歇脚的细节,写出无往而不适的放达襟怀。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东坡喜爱仇池,诗中多处提到,故以“仇池”名之。其所收目,部分亦见于东坡志林。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扶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

13、,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二、补充注释1关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节奏优美,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双声叠韵诗。全诗及译文如下:月出皎兮,月儿东升亮皎皎,佼人僚兮,月下美人更俊俏,舒窈纠兮,体态苗条姗姗来,劳心悄兮。惹人相思我心焦。月出皓兮,月儿出来多光耀,佼人兮,月下美人眉目娇,舒懮受兮,婀娜多姿姗姗来,劳心慅兮。惹人相思心头搅。月出照兮,月儿出来光普照,佼人燎兮,月下美人神采姣,舒夭绍兮,体态轻盈姗姗来,劳心惨

14、兮。惹人相思心烦躁。(译文选自程俊英诗经注译,载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94年版)皎形容月光洁白明亮。佼人僚佼,通“姣”,美好。僚,通“嫽”,俏丽。舒窈纠形容女子举止娴雅婀娜。舒,舒缓。窈纠,通“窈窕”,形容女子体态苗条。劳心悄忧心深重的样子。劳心,忧心。悄,忧愁的样子。皓形容月光明亮。()美好。懮()受形容步态优美。慅()忧虑不安的样子。照明亮的样子。燎光彩照人的样子。夭绍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惨通“躁”,因忧愁而烦躁不安的样子。2关于“御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泠然,轻妙的样子。3关于“羽化”晋书许迈传:“永和

15、二年,(迈)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4关于“客有吹洞箫者”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吴匏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字子京。”三、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