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学导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57677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医诊断学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医诊断学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中医诊断学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中医诊断学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教学导案(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教案 作者: 日期:2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

2、意义。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2明确病名的含义。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注意:“症”“病”“证

3、”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新课讲述: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

4、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1、黄帝内经;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简要介绍。小结: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

5、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要著作、作者、年代、历史意义。通过学习绪论,可以对本学科内容、学习目的有一个基本认识。思考题:1何谓诊断、中医诊断学?2试述病名、证名、证候、症状、体征的含义。3试述病、证、症三者的关系与不同。4、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哪部书?其作者是谁?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3节题目:问诊 问诊的方法与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问诊的方法。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重点与难点:问诊的方法和主要内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疾病的诊断过程,首

6、先是诊法,包括望、闻、问、切,以了解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然后才是辨证、辨病。四诊之中,首先介绍问诊。讲述:一、问诊的意义。 简要介绍。明,张景岳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重点介绍。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P11),并理解其意义。三、问诊的内容简要介绍问诊的基本内容。注意各项内容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理解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注意如何概述主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区别。问诊的重点是现在症状,是当前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以后专篇论述。小结:本节介绍了问诊的意义、方法和内容,重点掌握问诊的方法,并熟悉问诊的内容,以提高自己诊察病情的水平,为病案书写打好基础。思考题:1如何问诊

7、,应注意哪些问题?2何谓主诉?如何概述主诉?3何谓现病史?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4既往史和个人生活史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4,5节题目:问寒热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寒热症状的概念、特点、病机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寒热的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 1学时。2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1学时。重点与难点:1怎样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2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3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寒热是问现在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对辨别机体阴阳盛衰及所感病邪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一、寒热的概念简要介绍寒与热症状的概念。注意:寒为自觉症状,有恶寒、

8、恶风、畏寒之不同,三者症状特点、病机及主病方面不同;发热既可为自觉症状,亦可为客观表现,在不同证候中表现不同。二、寒热的病因简要介绍,明确寒热的产生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有关。三、寒热的类型为课重点介绍内容,包括常见寒热类型及其概念、症状特点、主病、基本病机等。注意:1寒热类型与病邪性质、部位及机体阴阳盛衰有关。2在恶寒发热中,恶寒一症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含义;寒热的轻重与感邪的性质有关,同时与感邪的轻重、邪正盛衰有关。3壮热的概念,不仅表现为体温高,而且必须为不恶寒,反恶热。4潮热、微热各见于若干病证,其症状特点各有不同。5正确理解寒热往来

9、,其主要是指自觉症状。小结:本次课介绍了寒热症状的概念、病因,常见类型及其含义、症状特点、主病。注意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特点,恶风、恶寒、畏寒的区别,壮热、潮热、微热的概念,潮热、微热不同病证中的症状特点等。思考题:1何谓恶风、恶寒、畏寒?常见于何种病证?2如何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3如何根据恶寒与发热的偏重辨别感邪的性质?4何谓壮热?其临床意义是什么?5何谓潮热?常见哪几种类型?各型特点如何?6何谓微热?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7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6节题目:问汗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汗、盗汗、战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2

10、熟悉战汗的概念及主病,绝汗的概念及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特点。3了解病理性有汗与无汗的常见病因,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胸汗的机理。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自汗、盗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2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的鉴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经文,说明汗出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外达肌表而成,有生理与病理性汗出之不同,本节课主要介绍病理性汗出,即汗出异常。 讲述:一、无汗、有汗(一)无汗 简要介绍病理性无汗的常见病因。(二)有汗 简要介绍病理性汗出的常见病因。注意:不论无汗、有汗,均为病理性汗出,且各有表证、里证之不同。二、特殊汗出仅指里证中具有

11、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一)重点介绍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的含义、主病,并理解其病机。注意:自汗与盗汗在特点、主病及病机方面的不同;绝汗中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区别;战汗的临床意义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要注意两种预后在表现上的不同。(二)简要介绍冷汗,热汗,及某些局部汗出,如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概念及病因病机。小结:本次课介绍了各种病理性汗出异常的病因,及某些特殊性病理性汗出,其中重点是自汗、盗汗、绝汗,要注意其特点、主病及病机。思考题:1何谓自汗、盗汗?常各见于何种病证?请简述其病机?2何谓战汗?其临床意义是什么?3何谓绝汗?如何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4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出

12、的病因。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7节; 9月21日,周四,第3节题目:问疼痛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如何根据疼痛的性质辨别其病因。2熟悉如何根据疼痛的部位辨别其脏腑经络病位。3理解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问疼痛的性质 1学时。2问疼痛的部位 1学时。重点与难点: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辨别疼痛的病因和病位。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疼痛为病人常见症状,致病原因复杂,表现多种多样,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现讨论有关疼痛诊断的一些问题。讲述:一、简要介绍疼痛的分类及基本病机注意:根据其病因病机总分虚实两大类,实证总由邪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虚证总由正气亏虚

13、,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所致。二、问疼痛的性质为重点介绍内容,详细介绍各种常见性质的疼痛,目的是通过询问疼痛的性质,辨别疼痛产生的病因即主病(详见P1920)。注意:1问诊某些疼痛的性质,应结合其部位、病史等,如胀痛,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在头目者为肝阳、肝火;窜痛,在四肢关节者与风邪有关,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隐痛,久病,时发时止者方为虚。2各种疼痛虚实的辨证,应将病史、程度,喜按还是拒按,持续性还是时发时止诸种因素结合起来。三、问疼痛的部位亦为问诊疼痛的重要内容,详细询问,目的在于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确定疼痛的脏腑经络病位。注意:1辨证疼痛,既要明确病因,又要确定其病位,因此应将问诊疼痛的性质与病位两者结合起来。如,心前区刺痛,为心血瘀阻;胁肋灼痛,可为肝火郁滞。胃脘冷痛隐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