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性质1教学案例.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518080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三角形性质1教学案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等腰三角形性质1教学案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性质1教学案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腰三角形性质1教学案例.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数学研究 2 0 1 5 年第7 期( 下) 等腰三角形性质 1 教学案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西洲中学( 5 1 0 0 0 0 )尹 华 主题 : 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教学思考 本文通过两个案列片段教学来谈谈 自己在数学定理教 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情景片段 1 : 1 、 操作与观察 ( 1 ) 如图,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 并剪去阴 影部分 , 再把它展开, 得到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什么 特点? 一 C ( 学生操作, 回答是等腰三角形, 但回答有什么特点时冷 场了 ) 师补充: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 形吗?若是 , 画出它的对称轴?

2、猜 想 和LC的大小关系? 2 、 证明 已知 : 如 图, 在z X A B C中 , A B = AC 么 求 证 是什 曰 师 : 已知是 什 么 ?求 证 是什 么 ? ( 教师观察 , 发现基础较弱的学 生举手 并邀请他回答问题 ) 生 1 : 已知 是 在 z , A B C中 , A B = AC 求证L B= LC 师 : 依照我们以往的经验证在 三角形 中证两个角相等的一般方法 是 什 羹 分 学 生 齐 答 :证 三 角 形 全 曰 大 部 分 学 生 齐 答 :证 三 角 形 全 等 A A C C 师 : 需要几个三角形 学生齐答: 两个三角形 师 : 现在问题是只有一

3、个三角形, 我们该怎么办? 生2 ( 兴奋举手回答) : 那就分两个三角形 , 做辅助线 师提问生2: 那你是怎样做辅助线的呢? ( 生2 卡壳了) ( 同学们讨论十秒 ) 师 ( 有点着急) : 刚才我们从剪纸折叠中发现出两个三角 形全等 生2 ( 马上站起来) : 做中间一条线 师: 能从刚才的操作 中去收到启发, 是个善于观察和思 考的同学 , 真了不得! ( 同学们为之鼓掌) , 可我不知道怎么去 连中间的线呢? ( 故意不连接中点) 生 2 ( 着急起来了 ) : 不是这样连结 师: 那该怎么连接? 生2 : 要连接A和B C边上的中点 师 ( 教师依 生2马上修 改并 补充 ) :

4、 对 了 !我们 叫人家连 线时就该说清楚 这条线在等腰三角形中叫什么重要线段? 学生齐答: 中线 师: 剩下的问题 自己完成证明?思考还能做那些线段证 明?分组讨论 分组展示: 组员吴春银、 陈翰森、 肖俊鸿同学为代表三组 同学 , 分别展示了从作辅助线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高, 中 线, 三条辅助线证明 师 : ( 为之惊讶, 陈翰森同学平时不爱喜欢回答 问题 , 学 习有时经常分散注意力甚至睡觉, 这次竟然积极举手回答问 题了) 翰森同学 , 你是怎么想到作三角形高?是你们小组的 研究成果还是你 自己独 自想到的? 翰森同学: 是我 自己想到的, 证明过程是我和另一个同 学写的 我是从

5、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 A S 找的, 看到折叠后有两 个直 角 就想 到作 高 师 : 看来翰森同学是个爱思考问题的学生 , 但证明的全 等的方法用到S A S , 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 : S A S 方法是错误的, 其中的角应该是两边的夹角 , 应该用HL 证明 师: 大家认不认同生3 的说法? 绝大部分同学: 认同 师: 翰森同学这次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对的, 找到了高的 辅助线 但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的方法时不能理解 S A S 方法 其中的A应该是两边的夹角, 还有些同学不认 同。 看来有翰 森同学同样的错误, 不能区别S A S和HL ( 翰森同学脸上紧张 的羞愧渐退) , (

6、师边讲边画S A &, H L 的基本图形帮助纠正 , 指出S S A的错误图形) 你看翰森同学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 还 能把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巩固复习和应用( 翰森同学点头 , 脸 上露出了笑意) 师归纳: 通过刚才分组讨论 , 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我们 证得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 等边对等角) 几何符号语言 : 。 A B = AC = 片段 2 : 2 0 1 5 年第7 期( 下 ) 中学数学研究 4 7 练习5 : 如图, 已知 : 在AA B C中, A B = AC, B D和C E是两 腰上的高求证: B D= C E 生1 : 利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

7、等 角的性质 1 先证明Z _ A B C = Z AC B, 再 证 X B E C k=C D B证得 B D= C E 生2 : 用三角形面积相等等 底等高的方法 师 : 真棒 !能灵活运用其他的 方法( 下课铃响起) L 反思: 有效运用动手操作实践的几个要点 1 、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 , 准确地表述动手实践的 问题和和操作的 目的 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 最好以导学案呈现 , 为学生提 供好动手实践的材料 片段 1 中表述问题不具体有两处 : ( 1 ) 剪下得到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什么特点?学 生回答的问题的角度就很广, 出现了冷场 ( 2 ) 已知: 如图, 在A A

8、 B C中, A B = A C 求证 : Z B = C A 师 : 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 这 样 的 问题 指 向性 不 明 , 学 生 不知所言, 只能重复下问题 , 问题 的 意义不大 如果改为这样提问: 结合 图形 , A B= A C得到A A B C是什么三 角 形 ? 和LC是 A A BC的 什么 角 ? 问题 指 向更加 明确 , 有 利 于指 引学生 思考 问题 C 动手操作 、 主动探索与一般的课堂游戏不同, 它有着明 确的 目的性, 在学生动于实践之前 , 应当让学生对教师提出 的问题先进行思考 , 带着问题去操作和大胆地猜想 只有在 学生感到有必要去探索和验证

9、自己的猜想时, 再让学生带着 思 考去实践 2 、 重视对学生实 践活动 中的引导 和活动后 的总结 、 概括 与提炼 学生感知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 只有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 , 学生的思维才能由形象直观过渡 到抽象的逻辑演绎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 本节课采用 小组合作学习, 给学生一个展示 自我的平台, 让“ 学困生” 也 能积极参与课堂 , 并能及时的捕捉闪光点进行鼓励和表扬 , 使学生建立 自信 适时地引导, 帮助学生把动手实践与数学概 念、 数学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在学生动手实践后, 教师要 关注学生的归纳总结 , 并将其提升到本节课需要学生必须掌 握的数学知

10、识和理解的高度, 这样才能完成本节课知识与技 能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案例片段 1 中, 师在引导学生归纳等腰 三角形的性质 1 时如果要有意识地强调 : 这就是等腰三角形 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性质的呢( 追问) ? 它讲的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边和角之间的什么关系?由边相 等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这样学生就更能抓住 定理中最关键、 最本质的内容 3 、 合理控制动手实践的时间 案例片段 1 中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过短( 十秒) , 学生 缺少时间去尝试 和感知 , 就不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 律, 使学生的思维难以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 只 能流于形式, 应

11、该给多点学生思考和操作 但如果时间过长, 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记住, 动手操作 动手实践不是数学教学的直接 目标 , 只是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是为教学 目标服务的, 只有动手实践与 课改强调的其他数学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 发挥作用 4 、 在探究中要尽可能预计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 以 便变式和拓展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思多想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错过任何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契机 让学生在已有的 知识基础上主动探索新知, 超乎 自己想象的奇思妙解 , 片段2 中学生竟然用等面积法求证了此题 , 这些是在备课中始料不 及的 课后还有学生提出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也是相等 的 如果有所预计 , 就能借此契机来提问, 以扩大认知结构 , 发 展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