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对《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案例分析.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518039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对《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案例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对《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案例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对《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案例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对《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案例分析.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数学之友 2 0 1 3年第 2 4期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 对 函数 的奇偶性 的教 学案例 分析 葛玲玲 (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2 2 6 0 1 9 ) 在江苏省高中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活动 中, 听了一位老师的“ 函数 的奇偶性” 的课后 , 对“ 函 数的奇偶性 ” 这一概 念的引入、 概念 的形成及学生 主体地位的体现颇有感触 , 现将课堂 内容整理如下 1 课题引入 自然得体 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 借助图片 , 带领学 生一起回顾、 欣赏生 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具有对称美 的图形 , 同时指 出这些 图形就是初 中学过的中心对 称和轴对称 图形 然后 , 教

2、师又给出一组 已经学过 的、 学生熟知的函数的图象, 抛出问题一: “ 能将下 列图象进行分类吗? ” , 学生很快把这些函数的图象 分成两大类 : 一类图象关于原点成 中心对称 , 另一类 图象关于 Y轴成轴对称 这时 , 教师指出: 图象关于 y轴对称的函数叫偶 函数 ;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函 数叫奇 函数 , 从而 自然地引入了本节的课题 2 设 置问题 串 , 建构偶 函数 定义 引入课题后 , 教师提 出问题二 : “ 有没有既不关 于) , 轴对称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图象? ” 学生进 行一段 时间的思考后 , 教师进一步提示 : “ 我们 已经 学过 了哪些 函数? ”, 在教

3、师 的启发下 , 学生开始活 跃起来 , 纷纷举例 , 如一次函数 : Y= +3 ; 又如二次 函数: Y =( 一 1 ) + 2等等 发现这些函数的图象既 不关于 Y轴对称也不关于原点对称 , 由此得到结论 , 它们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这时, 教师提出问 题三: “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 ) = ; ( 2 ) 厂 ( ) = + ”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 讨论 后 , 再一次陷人了沉思 此 时学生的心里充满 困惑: 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很难画出来, 甚至于根本不可能 画出来 如果画不出函数的图象该怎么判断?部分 学生想到能不能不画 出函数 的图象, 而判断出一个 函

4、数的奇偶性?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 教师 恰如其分地提出,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 我们从函数图 象无法人手, 必须要从代数解析式的角度去研究什 4 4 么是奇函数 、 什么是偶 函数 , 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开 始探究偶函数和奇函数的概念 教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十分到位 , 通过 问题的 设置, 让学生明白研究奇函数和偶函数定义的必要 性,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充分调动了 学生参与思考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紧接着, 教师借助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与学生 共同探究偶函数的概念 结合偶 函数 )= 的图 象, 带领学生分析函数 )= 的解析式, 引导学 生从“ 数” 上观察特征 , 在教

5、师的启发下 , 学生通过 列举自变量 的取值: 一 3 , 一 2 , 一1 , 0 , 1 , 2 , 3 , 计算 得到 ) 的函数值 9 , 4 , 1 , 0 , 1 , 4 , 9 发现规律 ) : 一 ) , 由此 , 学生进一步猜想 : 对任意 的 自变量 是否都有 一 )= , ( ) 成立?带着这样的猜想 ,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 , 并完成 了对猜想结论 的正确 性的证明 这时 , 教师提 出问题 四: “ 如果 函数 Y= ) 的图象关于 Y轴对称, 我们就说这个 函数 为偶 函数 那么 , 如何从代数 的角 度定 义偶 函数? ” 有 了 前面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地归纳得

6、到了偶 函数的定 义 , 即: 如果对于函数 Y= , ( ) 的定义域 的任意一个 ,都有f (一 )= _厂 ( ) , 那 么称 函数 Y: f ( ) 是偶 函数 在偶 函数定义的形成过程 中, 教师根据学生 的 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串, 由形 ( 偶函数 ) = 的图象) 到数( 列举 的值及对应 的厂 ( ) 的值) ; 由特殊到一般, 由归纳猜想到推理证 明, 层层递进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探 求知识形成过程的快乐 , 并获得 了不断 自我实现的 喜悦 3 类比联想, 建构奇函数定义 在获得偶函数定义之后教师通过类 比的研究方 法, 结合奇函数, (

7、 )= 的图象, 接着带领学生分 析函数 ) = 的解析式, ( 下转第4 6页) 数学之友 2 0 1 3年第 2 4期 题 的心得 , 让我们再一起看看其他同学 总结 的经验 ( P P T展示) 在刚才的展示中, 同学们多次提到“ 求切线方 程时 , 不能遗漏斜率不存在情形 的讨论” , 的确 , 我 们每天都在解题, 但一定不能一味地埋头赶路, 要经 常抬头看路 , 才不会丢失方向, 回头看看 , 才能少走 弯路 3 解疑答惑 最后 , 我们看看同学们的困惑 有多位同学提到了计算( P P T打出几位 同 学的困惑) 其实 , 计算不是难事 , 要做好 以下三方面 工作: 专注; 如果

8、能力达不到, 不要盲目跳步 骤; 注意等价变形, 整体处理、 及时约分等 也有同学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问题 , ( 1 ) 为什么当垂直时弦长最短? 这个问题 , 刚刚我们 已经解决过了 点评 : 利用特 征 三 角形找 到 弦长最小, d应 最 大, 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 ( 2 )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系判定 , 何时用代数法 , 何时用几何法 ( 3 ) 具体 的题 目 ( 上接第 4 4页) 引导学生从“ 数” 上观察有什么特 征 , 学生通过列举 自变量 的取值 : 一 3 , 一 2 , 一1 , 0 , 1 1 1 , 2 , 3 , 从而计算得到厂 ( ) 的函数值一 , 一 , J

9、 厶 1 1 1 , 0 , 1 , , 发现规律:, ( 一 ) =一 厂 ( ) , 由此, 二 J 学生会进一步猜 想 : 对任 意 的 自变量 是否都 有 一 )= 厂 ( ) 成立?有 了前面对偶 函数定 义 的研 究 , 学生很容易地归纳得到奇 函数的定义 , 即: 如果 对于函数 Y= 厂 ( ) 的定义域的任意一个 , 都有 I 厂 ( 一 )=一 ) , 那么称 函数 Y= ) 是奇 函数 4听课感想 昕完这位老师的课 , 我有一点点不同的想法 , 既 然奇函数和偶函数概念的探究, 从方法上看是完全 相同的, 那么是否可以大胆一些 , 或者说对学生更加 信任一些, 把对“ 奇

10、函数概念的探究” 这一部分完全 交给学生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指出奇函数和偶 函数概 念的探究方法是相同的 然后提出问题, 思考如何结合 46 4 总结交流 本堂课的课堂交流既是一种展示 , 也是一种示 范, 更是一种互补 听而易忘 , 见而易记 , 做而易懂 学习也是这样 , 只有真正经过 自己的实践和反思所学材料 , 才 能成 为 自己的知识 本节课是基于预习指导的一节复习加预习课, 授课 班级是个史政班, 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 较薄弱 通过作 业的反馈和与部分学生的交流, 发现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经常是比较零散 , 没有系统性, 对典型方法也不够熟悉 分析原因, 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缺

11、少归纳、 总结和反 思的过程 因此, 本节课的没想就是引导学生在复习提纲 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独立思考后再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 形成经验的互补,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 笔者认 为有效 的预习必须融人学生个体 的思考和体验 , 让学生 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 其中 预习, 不仅仅要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 的训练 , 还要从数学课 程的总体 目标 的达成和学生 的发展上进行全面地思考 , 预习的 目的不是单 纯地 为教师的教服务, 而更多地是为了促进学生 的自主 学习, 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 , 学会学习 函数 ): 的解析式, 用同样的研究方法 , 自主探究 得到奇函数的定义

12、 首先由学生经过个人独立思考, 然 后通过小组( 可以是同桌或前后 3 4个同学组成) 成 员之间的相互讨论、 共同研究,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交流汇报, 相互纠正 , 最终归纳得到奇函数的定义 当 然 ,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积极引 导, 适时解惑 这样 , 学生会对通过主动思考、 相互讨 论、 归纳类 比获取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知识( 结 论) , 而且加深了对数学研究一般方法如类 比、 猜想 的理解 , 巩固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也就是 说 ,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还要注重引导 学生 自主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 自 我评价来达到拓宽思路, 发展思维, 开发潜能的目 的, 数学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使课堂教学 不再是满堂灌单向的信息传递 , 而成为师生间 , 学生 间的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 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 使学 习不再是一种被动的“ 苦差事 ” , 而是一种愉快而又有收获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