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551514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80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导学指南目 录语言,存在的家园文本研习清辞丽句必为邻咬文嚼字朱光潜2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烈士的抉择指南录后序文天祥9五人墓碑记张 溥13底层的光芒品质英高尔斯华绥 21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碰撞与沟通 拿来主义鲁迅 30认同和圆融美美与共费孝通 36寻觅文言的津梁研习活动因声求气烛之武退秦师左传44仔细理会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史记49鸿门宴(节选)史记58咬 文 嚼 字朱光潜学习目标1.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与逻辑框架,培养分析性思维能力。(重点)2. 揣摩文本论据的选用裁剪,进行论据提纲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重点)3. 与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更准确、全

2、面地认识本文观点,培养应用性思维能力。 (难点)学习任务任务一:粗读课文,把握论点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咬文嚼字”原来是什么意思?请试着用原文语句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咬文嚼字”的观点内涵。【解析】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2.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学法点拨】学生如果找出其他段落的关键句,教师在加以肯定的同时,明确2点:论述类文本应在文中多次强调观点,以加深读者印象;PPT上显示的这句处于文首,具有总起的作用,故在全文几个观点句中最具概括性。任务二:利用思维导图

3、梳理文章内容与逻辑框架,培养分析性思维能力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在第三自然段提出了观点,那么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是如何推进这一观点的?(一)师生合作,概括1、2自然段的事例与观点。【解析】郭老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学法点拨】在此环节,老师需要及时点拨学生,提高其概括的准确性。(二)自主思考,请用“四字概括事例+用两个不同概括分论点”的格式,梳理文章脉络,完成思维导图。【解析】A:B:【学法点拨】明确学生回答的格式,出于两点考虑: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得操作性更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筛选关键词语进行语意概括的能力。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1.为何作者不直接判断“推”“敲”二字孰优孰劣?

4、 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观点表达应严谨客观;2.不限制回答格式,能否使思维导图更加完整?明确:补充第6、7段的大意。(三)自主思考,明确思维导图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解析】【学法点拨】1.只有明确文本各部分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论述类文本严谨求真的学术品位。2.将思维导图连缀成语段,朗读。任务三:揣摩文本论据的选用裁剪,进行论据提纲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事实胜于雄辩,朱光潜先生也用了很多事例论证其观点,但却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一)“随便”处有“大文章”。三读课文,讨论:这些例子有什么特点?【解析】1. 引用论据时点明出处,材料真实确凿,说服力大大增加。2. 郭沫若的屈原是剧本,

5、王若虚的史记辨惑是史书,贾岛和苏轼的是诗歌,刚才同学提到的水浒、红楼梦又是小说,体裁各异,而且还分属现代和古代:论据角度多样。3. 第一段是郭老改字成功的例子,第二段是郭老改字不成功的例子,将同一个人的两件事进行对比,强化自己的观点表达。4.师补充阮阅的诗话总龟,引导学生体会论述文论据简洁,重在论证的特点。【学法点拨】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1. 为何写了郭沫若的两个例子,可否删去一个?明确:事例的对比强化了观点的表达;2. 展示阮阅诗话总龟中对贾岛推敲的详细描述,为何文本对此事例却非常概括?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论据是为论点、论证服务的,应该要简洁。【相关链接】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

6、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炼之未定。于户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沖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阮阅诗话总龟 (二)牛刀小试:根据本文论据特点,以刚写过的笑“耕耘与收获”为例,重列论据提纲。【解析】生习作片段:A:金字塔是由人们一砖一瓦建造而成,有了他们每一滴汗的累加,才有了今天让人感叹的建筑。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有道理的。但司马迁作史记,在他写作的时候,他只默默耕耘,从未想过真的会名垂千古;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

7、前,他只在乎“心沉书海,志荡天涯”;蜜蜂勤劳酿蜜,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蝴蝶飞身花海,虽无花蜜的收获,但在飞翔的过程却阅尽繁花似锦,这便是耕耘的意义。B:人们在春天播种,辛苦劳作,才能在秋天收获,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耕耘得不到收获,付出成就不了共鸣,就应放任无为,甘做庸人吗?我们应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正如寓言所说,如果你是一棵大树,每天汲取营养和水分,却没有长大,不要沮丧,你不是没有成长,你是在扎根,扎根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古代历朝编史的官员,没有收获名利,但仍默默记录;环卫工人无人鼓掌,却仍是我们环境的卫士;参加选考的我们,即使最后没有拿到高分,但付出的努力、汗水、眼泪、耕耘,便是

8、成长的意义。【学法点拨】咬文嚼字的很多课例在实现“创造性思维”这一步,都是引入课外资料,比如让学生学会古诗词中的炼字,学会根据语境扩写语段等等。但笔者认为,咬文嚼字一文其实并没有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实例与阐释,证明我们应该咬文嚼字,所以就文本内容而言,学会炼字、扩写语段等所谓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都如脱离文本的无根之木,课堂看似热闹,却可能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最本质的内涵:学会语言上的迁移与运用。因此,只有利用根植于文本与学生体验得出的认识,选择自己曾经阐述过的一个论点,学以致用,重组论证材料,才能向内促进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深度理解,向外促成对习得知识的迁移运用,才能真

9、正结出创造性思维的果实。任务四:与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节选)进行比较,更准确、全面地认识本文观点,培养应用性思维能力。 【解析】引入不同观点进行拓展比较,是为了试图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值得注意的是,朱、马二人的观点看似不同,却并非一定要分出是非高下。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实现文本观点的内化,并在不同观点的沟通碰撞中,让学生养成思辨品质。【学法点拨】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不同观点的交锋不是非要找出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提高其思辨能力。【相关链接】马南邨不求甚解中关于“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咬文嚼字”的三点理由:(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

10、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板书设计咬文嚼字朱光潜 逻辑之真 实用之善 思辨之美 论述类文本目标检测一、基础达标 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A.憎恶() 斩截()适宜()B.圆晕()鲁莽() 调和()C.骨子里() 岑寂() 清沁()D.意蕴()锱铢()累积()2.下列各组中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用词简练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B.索然无味 斩钉截铁 变

11、本加励C.胸襟气度 端木遗风 套语乱调D.柳腰桃面 柳岸灞桥 清沁肺腑3.下列句子中画线处,按顺序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郭先生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_。A.照例 沉寂 含蓄 B.援例 岑寂 蕴藉C.照例 岑寂 含蓄 D.援例 沉寂 蕴藉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4-5题。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由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

12、”“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

13、,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4.本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5.在文中作者举了“烟”和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要说明的各是什么?(二)阅读下文,回答6-8问题。“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看似矛盾,实质上却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在阅读文章时,“咬文嚼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炼字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如朱光潜先生举的“韩愈推敲”的事例,用“敲”而不用“推”暗示了诗人内心倾向于温情、热闹而非孤寂、冷漠所以仔细研究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可以为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供一些捷径。与“咬文嚼字”不同的是,“不求甚解”则是舍弃枝叶,直奔主题的一种阅读方式读书时不固执一点,而是统观全局,从整体出发,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