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标准答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470690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标准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 文言知识点自学和初读感受课前预习注意:在没有把握的答案旁边打上问号(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僇人(l) 惴栗(zhu l) 施施(y y) 斫(zhu)榛莽(zhn) 茅茷(f) 箕踞(j j) 衽席(rn)岈然(xi) 若垤(di) 攒蹙(cun c) 遁隐(dn)培(pu lu) 颢气(ho) 引觞(shng) 颓然(tu)冥合(mng)2.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的意思)(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3.古今异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

2、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更换交替;今义:更加)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4.一词多义异 A意动始指异之。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特 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为 A成为自余为僇人B作,写。故为之文以志。得 A得到,找到 莫得其涯 B 能够 莫得遁隐而 A 连词 表修饰 则施施而行。 B 连词 表转折 至

3、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 表承接 卧而梦D 连词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 才 穷山之高而止。则 A连词 就 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 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 动词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名词 模范 榜样 以身作则。与 A 动词 连接 外与天际。B 介词 和 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 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其 A代词 我的 日与其徒上高山 。 B代词 那些 其高下之势 。 C 代词 它的 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 其如土石何? 5.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簸箕那样)(2)形容词作动词

4、始指异之(认为奇异) 穷回溪(穷尽)(3)形容词作名词萦青缭白(青山白云)6.文言句式(5)文言句式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句 4皆我有也。 被动句(二)、文学常识1.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著有柳河东集。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

5、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四、初读感受或疑惑要求:根据写作背景提示和自己的初读感受,把你对这篇游记的感想写下来,可以是对柳宗元被贬永州的评价,也可以是你对文章某句话理解上的困惑,还可以是你对全文写法或思路的梳理。第二课时 知识点回测和内容探讨学习目标 1. 理解柳宗元喜爱西山的真正原因,深度把握

6、柳宗元刚被流放时的心理状态。通过阅读拓展,深入理解贬谪文化,伟大文人在人生低谷中的伟大人格。重点,需要加一课时进行延伸2归纳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难点3.通过课外阅读练习,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迁移 难点(一)对第一课时知识点的回测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 , 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 。著有 。他是唐代杰出的 、 ,与韩愈同为 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始得西山宴游记是 的第一篇。 二基础知识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l 惴栗zhu 颓然就醉t B 榛莽zhn 衽席rn 施施而行sh C若垤di 攒蹙z 引觞 满酌shng

7、D培pu 塿 颢气ho 箕踞而遨j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惴栗(担心) 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 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 游于是乎始(从此)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

8、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附加题: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士大夫之族C岂他人之过哉 D不知日之入三语段阅读(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6解释下列加点词。A始指异之 B遂命仆人过湘江 C缘染溪 D斫榛莽 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7翻译 A穷山之高而止 B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

9、下 C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E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 9 根据要求填空 A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游西山精神解脱,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语句是 , 。B 文中点题的句子是 , (二)内容探讨探究点一: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探究点二:为了突出此次西山之游的独特,作者多处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试试你能找出几处。第一处:例如:作者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

10、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以下为学生作答,教师参考第二处: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却开篇从他处着墨提示: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第三处: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提示:第一

11、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学生归纳:比照映衬手法有对写作有哪些好处?1.内容与主旨:使写作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也使作者的情感抒发更为强烈2.在结构上:前后呼应,结构圆润,逻辑感强。(三)对学生预习时的初读感受进行整理答疑,或者学生课堂交流并释疑。(四)知识链接:阅读读本上柳宗元的钻钴坶谭西小丘记,结合柳宗元初到永州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苏轼被贬黄州的赤壁赋,对中国古代文人被贬谪后的心路历程进行探究,谈一谈你的感想。(五)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柳宗元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