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育教学设计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469929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育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学设计 作者: 日期:7 三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4行。、看注释,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教学流程: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板书:三字经(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全

2、书1140个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情景导入。师:三字经既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就让我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私塾老先生是怎样教学生读的呢?投影:图片(老先生教学生图)文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读带全班演示一下。想一想:老先生这样读有什么好处?小结:、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师:结合你刚才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别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经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

3、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认识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察私塾先生图片,边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达到参与学习的目的。)二、读经文晓诗意感悟语言、读准字音师:这篇文章的多音字和易读错字较多,为让大家读得更准确,我们先来读读这些文字。投影:苟不教 教之道 断机杼 择邻处 窦燕山教五子跟老师一起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导诵读全文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边体会读法,边练习。学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很多,学生初读,会手足无措,设计老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

4、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规范朗读打下基础。)、逐字、句,翻译理解师:针对古文,要想知道他讲述的道理和文章的内容,就要把他翻译过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翻译古文有哪些方法?板书:看注释 查字典问老师同学交流上网查找师:请你们运用、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自己翻译4行文字。自译后,和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每一行文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划上?号。全班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再译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不懂问题同学、老师解答。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翻译同学提问解答相机出示课件:习相远、学习、复习、练习、受环境影响习礼仪 、习惯、习性、姓师:这是老师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解释,

5、请你判断一下,在“习相远“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在“习礼仪“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小结: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如果 乃:就 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 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学生或老师讲

6、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教育孟子专心学习)理解“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小结:“孟母择邻、断机杼”这两个事例,验证了上一行文字中的那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呢?板书:贵以专请你把第二、三行文字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第四行: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相机理解: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

7、含义?板书:有义方指名串讲前四行的意思。(设计意图:针对4行文字,采用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获悉答案。)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引导诵、背前四行文字出示课件:前四行文字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 。背诵:自由练习。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设计意图:诵读,是学生对经文内容又一次感悟,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味。背诵意在积累,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经文内容的再次回顾。)、 积累、应用师:这节课,我们不但领会了古人的思

8、想和事理,还做到了背诵,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毕竟不是孟母、窦禹均,老师也不同于孔子那样的大教育家,对于他们责任中的“贵以专、有义方”教育严格中的“度”把握不一定很好,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不理解的事例,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思考:站在同龄人、朋友的位置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事例:、教练严格要求,让小丽学会了游泳。 、我迷恋电脑,妈妈严加控制。 、李明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爸爸严厉批评。学生思考,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事例和道理。)师:我替他们谢谢你们!(设计意图:在学生背诵积累的前提下,学会学以致用。)、 总结学法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是这样学习这几行文字的。归纳板书:读译解诵背用(设计意图:对学生“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作业: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58行文字,准备下节课交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预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