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学导案设计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462530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海不死》教学导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死海不死》教学导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死海不死》教学导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死海不死》教学导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死海不死》教学导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死海不死》教学导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海不死》教学导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作者: 日期:9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赣州市安远县鹤子初中 陈小芳一、教材地位分析死海不死是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推动着世界,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与科学相关的说明文,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及成因,本文除了运用一般说明文常用的列数字进行说明,还运用了“插入神话传说”的辅助说明法,此外,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知识修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二、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汉语教学应

2、该把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当作首要的任务,兼顾接受各科文化,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识字量和阅读量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定了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训练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3、德育目标: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四、教学重点:1、几

3、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2、两则神话和传说对说明死海的特征所起的作用。3、理解死海为什么“不死”及死海形成的原因。难点:1、理解说明顺序2、两则神话、传说的表达方式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五、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种提法强调的是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功能,而且,课程标准谈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这里的工具性,首先必须关注汉语的口语交际能力。结合本文的内容,把本节课重点分为三大模块:复述神话和传说;看图

4、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三个部分层层深入,有浅入深,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口语能力也得到锻炼。六、教法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爱开口的想象是很常见、很普通的,经过专家研究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不爱开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障碍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采用了合唱式答问、表述提要、自我暗示、小组教学等教法,使学生克服种种障碍,达到开口说话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七、学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的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

5、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八、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2、复习提问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 阅读

6、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3、检查预习(1)掌握词语 安然无恙 怙息不悛 执迷不悟 大惊失色 改邪归正 谕告 沉淀 干涸 转瞬 不逊 游弋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2、根据学生的复述,这篇说明文的对象,特征是什么?死海是如何形成的?明确:死海、死与不死,咸度高,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3、具体分析,看文章是如何体现以上内容的。女生读第1自然段,看它交代了什么?这里的死是什么意思?明确:死海的地理位置及死海得名的原因。鱼虾

7、小草木不能活。男生读第2自然段,它又写了什么呢?明确:交代了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人不会被淹死。齐读34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3自然段引用传说说明死海不死,第4自然段说明了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默读56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第5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 明确: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识认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死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来说有3点,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4、归纳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

8、”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

9、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浮力大;第5自然优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

10、么? (1)a、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b、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a、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b、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撒冷,攻到死海岸边(3)a、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b、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在没有充分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4、读7、8段用一个词说明死海的过去、

11、现在、将来。明确:荒凉、生气、干涸 四、拓展延伸文章结尾处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与启示?(借助这样的拓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五、课堂小结 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附:板书设计死(无生物)特征不死(淹不死)海水咸度高神话1死海神话2:猜测(对象)成因今人解释: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昨天荒凉变迁今天生气明天干涸七、教学反思:(一)较以往教学有所突破的地方:1、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创造积极质疑的机会。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注意落实教学目标。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二)尚且不足,今后有待改进之处:1、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琢磨。2、教师在巡视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想法,对一些重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下一步更好地引导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