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43432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分方程模型,当我们描述实际对象的某些特性随着时间(空间)而演变的过程、分析它的变化规律、预测它的未来形态、研究它的控制手段时,通常要建立对象的动态模型。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当直接导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较为困难,但导出包含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关系式较为容易时,可用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方法来研究该问题。,我们来建立如下的一些问题的模型:,我们通过一些最简单的实例来说明微分方程建模的一般方法。在连续变量问题的研究中,微分方程是十分常用的数学工具之一。,2、Malthus模型,3、Logistic模型,1、Lanchester作战模型,一 问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一

2、场 战争的结局怎样,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同样也引起了数学家们 的注意,能用数量关系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吗? F.W.Lanchester 首先提出了一些预测战争结局的数学模型, 后来人们对这些模型作了改进和进一步的解释,用以分析历 史上一些著名的战争,如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日硫黄岛之战 和1975年结束的越南战争。 Lanchester作战模型虽然比较简单,对局部战争还是有参考 价值,为研究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借鉴的示例。,兰彻斯特(Lanchester) 作战模型,问题:两军对阵,现甲军有 个士兵,乙军有 个士兵,试讨论战斗过程中双方的伤亡情况以及最后的结局。,分析: 影响战争的因素: 兵

3、员的多少,武器的配备,指挥员的艺术,地理位置的优劣,士气的高低,兵员素质的高低,后勤供应充分与否等。 抓主要矛盾: 兵员的多少,武器的配备,指挥员的艺术。若武器配备与指挥员水平相当,则重中之重便是兵员多少的问题。,假设: 甲、乙双方的战斗力完全取决于两军的人数。 设 时刻 甲、乙双方的人数分别为:,假设: 2) 甲、乙双方人员的变化主要是战斗减员、非战斗减员和增援部队。以甲方为例,设 分别表示非战斗减员率、战斗减员率和增援率。 则有 3) 假设,正规战争模型,双方均以正规部队作战,混合战争模型,甲军为游击部队,乙军为正规部队,游击战争模型,双方都用游击部队作战,令 表示 t 时刻甲军人数,,表

4、示 t 时刻乙军人数。,在以上假设下,显然甲军人数越多,乙军伤亡越大,反之亦然。,甲军人数的减员率与乙军人数成正比;,乙军人数的减员率与甲军人数成正比。,正规战争模型,甲方战斗减员率只取决于乙方的兵力和战斗力,双方均以正规部队作战,所以正规战争模型为,其中 均为常数,,忽略非战斗减员,假设没有增援,令 表示 t 时刻甲军人数,,表示 t 时刻乙军人数。,a ( 或 b ) 越大,表示乙军(或甲军)战斗力越强。,记E 称为甲军与乙军的交换比,,联立方程(1)求解得,分离变量并积分得,初始条件为,(3)式就是“兰彻斯特平方定律”,它在xoy平面上是一族双曲线,如图,分离变量并积分得 :,图上箭头表

5、示兵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方向。,由图可知,若 ,乙军胜,且当y减少到 时,x将为零;,若 ,平局,且当y减少到零时,x也减少到零;,若 ,甲军胜,且当x减少到 时,y将为零。,为判断战争的结局,不求x(t), y(t)而在相平面上讨论 x 与 y 的关系,对于乙军来说,为了保持取胜的战斗态势,当然希望 ,即,所以要想取胜,要么士兵多,要么增加士兵的战斗力;因此,如果士兵的战斗力强,当然可以以少胜多。,另一方面,(5)式可写成,(6)式说明双方初始兵力之比以平方关系影响着战争的结局。,例如,若乙方兵力增加到原来的两倍(甲方不变),则影响战争结局的能力增加到4倍;或者说,若甲方的战斗力增加到原来的4倍

6、,那么为了与此相抗衡,乙方只需将初始兵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由于这个原因,正规战争模型又称为平方律模型。,例如:如果战争开始时甲军为6000人,乙军为3000人。,当交换比E1时,即两军的装备和战斗力差不多时,由(4)式可确定,从而得微分方程特解,由于交换比为1,而甲军人数占优势,故乙军失败。,当乙军被消灭光时,即y0,甲军还剩下的人数,即甲军损失人数为 60005200800人,可见,中国古代凭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杀人三千,自损八百”确实存在数学上的理论根据。,如果交换比E= 得,甲军胜,当y0时,,所以甲军损失:,600030003000人,,即杀人3000自损3000。,如果交换比E,所以

7、当乙军被消灭,即y0时,x0,即双方“同归于尽”。,如果交换比E 得,乙军胜,当x0时,,这说明虽然乙军人少,但能以一当五最后战胜甲军,而只损失了1660人。,可见,战争胜负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交换比”,即装备和战斗力(包括将帅的指挥和官兵的素质及勇气),而不仅是人数,人数只是我们决定战斗的形式,例如人多势大可以用来分割围攻、打进攻战;人少势弱只能回避锐利、打防守战、游击战。 总之,在未来的战争中,要想取胜,不能抱着人多势重的思想,而应大力进行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以提高我军对敌作战的交换比。,为判断战争的结局,不求x(t), y(t)而在相平面上讨论 x 与 y 的关系,平方律 模型,问题:如果两

8、军作战时有增援,其作战模型如何?,令f (t)和g(t)分别表示甲军和乙军t时刻的增援率,,则正规战争模型为,J.H.Engel用二次大战末期美日硫黄岛战役中的美军战地记录,对正规战争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模型结果于实际数据吻合得很好。,硫黄岛位于东京以南660英里的海面上,是日军的重要空军基地,美军在1945年2月19日开始进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月,双方伤亡惨重,日军守军21500人全部阵亡或被浮,美军投入兵力73000人,伤亡20265人,战斗进行到28天时美军宣布占领该岛,实际战斗到36天才停止。美军的战地记录有按天统计的战斗减员和增援情况,日军没有后援。根据实际战地记录,由正规战争模

9、型得到的美军伤亡的理论曲线与实际伤亡曲线相当吻合。,记 表示t时刻游击队人数;,表示t时刻正规军人数。,假设:,(1)游击队的战斗减员率与 及 的乘积成正比,因为 越大,目标越大,被敌方子弹命中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 越大,火力越强,,(2)正规军的战斗减员率与游击队人数成正比。,(3)游击队和正规军的增援率分别为f(t),g(t)。,混合战争模型,甲方为游击部队,乙方为正规部队,的伤亡人数也就越大。,则混合战争模型:,其中 为常数。,称为正规军的战斗有效系数;,称为游击队的战斗有效系数;,战斗中,若双方都无增援,即f(t)g(t)0,,则(7)变为,由(8)得,积分,若初始条件为,(9)式

10、在xoy平面上是一族抛物线,如图,图中箭头表示兵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方向。,由图知:,若M0,乙军胜,且当y减少到 时,x将为零;,若M0,平局,且当y减少到零时,x也将为零;,若M0,甲军胜,且当x减少到 时,y将为零。,0,因此对于正规军来说,为了保证取胜的战斗态势,必须M0,即,所以正规军取胜的条件:,其中 是正规军的射击率(每个士兵单位时间射击次数),,由于 分别表示正规军与游击队的战斗有效系数,所以可将它们表示为,是正规军每次射击的命中率;,是游击队的射击率(每个士兵单位时间射击次数),,是游击队每次射击的命中率。,但在战斗过程中,可假定正规军在游击队的火力之内且游击队每次射击是有目标的

11、,而游击队虽然在正规军的火力之内,但活动范围大且是隐蔽的,所以正规军每次命中率与游击队活动范围及每次射击的打击面有关,,因此 又可表示为,表示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表示正规军每次射击有效面积。,所以,将(12)代入(11)得正规军取胜的条件:,假定正规军的作战火力比游击队作战火力强,,不妨设 ;,游击队的作战兵力 100人,,命中率 0.1,,活动范围 0.1平方千米,,正规军每次射击的有效面积 1平方米,,则由(6-13)式,正规军取胜的条件为,即正规军必须10倍于游击队的兵力才能取胜。,美国人曾用这个模型分析越南战争(甲方为越南,乙方为美国)。根据类似于上面的计算以及四、五十年代发生在马来西

12、亚、菲律宾、印尼、老挝等地的混合战争的实际情况估计出,正规军一方要想取胜必须至少投入8 倍于游击队一方的兵力。而美国最多只能派出6倍于越南的兵力。越南战争的结局是美国不得不接受和谈并撤军,越南人民取得最后胜利。,游击战争模型,双方都用游击部队作战,甲方战斗减员率还随着甲方兵力的增加而增加,请同学们课下自学!,为了保持自然资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人类必须保持并控制生态平衡,甚至必须控制人类自身的增长。首先我们建立两个简单的单种群增长模型,以简略分析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人口模型,1800,10,人(亿) 年,1930,20,1960,30,1974,40,1987,50,1999,60,2033,1

13、00,我国人满为患的情况更令人担忧。据资料记载:,1760,2,人口(亿) 年,1900,4,1953,6,1974 计划生育,9.2,1990,11.6,2005,13,联合国从1988年起,把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1989,11,1995,1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很多,人口的多少,出生率的高低,人口男女比例的大小,人口年龄组成情况,工农业生产水平高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灾害,战争,人口迁移等等.如果一开始把众多因素全考虑,则无从下手.我们先把问题简化,只考虑影响人口的主要因素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其余因素暂不考虑,建立一个较粗的数学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逐步考虑次要因素的

14、影响,从而建立一个与实际更加吻合的数学模型.,初看起来人口增长是按整数变化的,不是时间的可微函数,是不能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的.但是若人口总数很大时,可以近似认为它是时间的连续函数,甚至是可微的函数.所以人口增长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1 简单模型,要预报未来若干年的人口数,两个重要因素: 当前的人口数 ,今后这些年的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 率),一年后,人数增加到,k 年后,人口数为:,若想知道任何时刻的人口数,怎么办?,对时间连续化!,两年后,,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Malthus,1766-1834)根 据百余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于1798年提出了人口指 数增长模型。他的基本假设是:单位时间内

15、人口的 增长量与当时的人口总数成正比。若已知 时的 人口总数为 ,试根据马尔萨斯假设确定出时间t与 人口总数N(t)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 1990年10月30日发表的公报, 1990年7月1日我国人 口总数为11.6亿,过去8年的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 14.8。若今后的年增长率保持这个数字,试用马尔 萨斯方程预报200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解:记时间t时的人口总数为N(t)。设单位时间内人 口的增长量与当时人口总数之比为r,r是与时间无 关的常数。根据马尔萨斯假设,,令 ,得到下述微分方程:,这是一个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容易解出方程满 足初始条件的解为:,利用式,将,代入,可预报出200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为,考虑:当 时,,。将 代入,方程,可得,。当t取年做单位,,且取为正整数时,可写为,用此式预报200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指数增长模型马尔萨斯提出 (1798),常用的计算公式,N(t) 时刻t的人口,基本假设 : 人口(相对)增长率 r 是常数,今年人口 N0, 年增长率 r,k年后人口,随着时间增加,人口按指数规律无限增长,模型1 马尔萨斯(Malthus)模型,马尔萨斯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种群数量翻一番所需的时间是固定的。,令种群数量翻一番所需的时间为T,则有:,故,Malthus模型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