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育教学设计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408108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双手》教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双手》教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双手》教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双手》教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双手》教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双手》教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双手》教育教学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双手教学设计 作者: 日期:17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双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手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

2、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4、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

3、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练习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4、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

4、米、岔”的意思。2、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猜手诱趣1、师: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

5、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生猜。生:材料一刻画的是一位农民的手,材料二刻画的是一个教师的手。 2、师:这两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要跟随姜孟之,来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认识另一双手。(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一双手”)(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总结了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二、根据课题质疑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关于这双手的哪些信息?生:我想

6、知道这是谁的一双手?生:我想知道这双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生:我想知道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生: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双手?(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能力。之所以让学生自己提问,是因为这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进而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初读感知,检测预习1、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或新词勾出来多读几遍。2、出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 嫩瞬垧呈逞、镐、老茧、铸zh造、裹、惺xng忪sng”,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3、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对方生字词语读得

7、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为深入理解文本打好基础。)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双手是谁的吗?生:这是张迎善的手。2、理清课文脉络,班内交流师: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这双手的。请同学们从各段中找出姜孟之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我们也就可以把记叙这双手的线索理出来。大家一边默读,一边把找到的有关的动词用笔圈点出来。我们看哪位同学找得最快,哪位同学找得最准,哪位同学找得最全。(学生找出一系列动词,教师展示出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五、解决第一个重点问题: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课

8、后思考第一题)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张迎善的这双手吧!在不计其数的手中,到底是一双怎样的手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张迎善手的具体描写,用“”勾画下来。(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请生汇报。(出示生划出的具体描写)请大家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语句旁边。(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语句,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地写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2、全班交流,请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畅谈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

9、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出示语句: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方法指导:出示实物(老松木)结合生活实际感官体会:活像老松木一样的手什么感觉?对比出示:“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这手好粗糙呀!”男女生分别读,比较两句的不同。 (原句用上设问、比喻。明知是手却又一次发问,突出其惊讶。用比喻句写出自己的想法,突出表现手粗糙的特点)读出这句话里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板书:黑、粗糙、硬)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重要标点体会张迎善的手粗糙而特别,为进一步理解人物形

10、象做铺垫)出示语句: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裹住:完全包住,突出手大抽生范读小结:这双手的给作者留下独特的感受:有力、大出示语句: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引导深入体会:他的手已经认真洗过了,为什么仍染着黑土色?那如果没有洗过,他的手又会是什么颜色?(黑,更看不出皮肤的颜色)抽生范读全班有感情齐读小结:这双手的颜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出示语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鼓皮 ,把手指

11、比作 老干蘑 。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吗,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手掌等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见过谁长老茧?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出示语句: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抽生说感受(十指连心,被磨掉的整个过程该多疼痛啊!磨掉指甲后又受伤。“刻”形

12、容伤痕很深很久,伤得很残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合理的猜测: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没有指甲?教师语言渲染激情(板书:伤痕累累)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板书:大)3、小结:你们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

13、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双又大又硬、粗糙、伤痕累累的手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可是年仅32岁的小伙的手啊,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节课解答。板书设计一双手 一双 黑、粗糙、硬、伤痕累累、大 手 第

14、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知道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2、练习标画并品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继续做好批注笔记。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3、运用本单元“金钥匙”所教授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从整体内容理解),初步学习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4、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难点】理解张迎善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今天的学习1、上节课,我们就认识了这样的(出示课题“一双手”,生齐读课题)师:这双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这双手很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