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393868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收稿日期 199831 作者简介 秦树辉( 1951),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副教授。 韩秀珍( 1971), 女,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八年 第五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同时, 一个区域内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也绝不是表现为 对某一个地理因素的专一适应, 而是表现为对影响该 地区的地理环境在整体上的综合适应。 主导性是指各 种自然地理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程度不具有等值 性,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地质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 在特定区域内成

2、为影响民俗事象的主导因素, 对区域 民俗的基本特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地理环境与民俗 图 1 民俗与地理环境相关关系示意图 112 事象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每一个生态因素都对众多的民俗事象发生作用, 每一个民俗事象又 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其宏观的相关关系可以图 1 表示。 二 气候因素是影响民俗事象形成、 发展和演变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 我国从南到北 可划分为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等热量带, 自东到西又可以区分出湿润带、 半湿 润半干旱带和干旱带, 水热条件的各种组合形成了我国极其复杂的自然地理气候区。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由于光照、 温度、 降水、 湿度

3、、 风等气候要素千差万别, 因而对民俗事 象也产生了不同的综合影响。 例如因气候条件不同, 我国原始人类就有“ 南方人巢居, 北方人穴 处” 的“ 古之遗俗” 。即使是在近现代, 我国传统民居也仍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例如在我国 西北地区由于光照强烈、 降水稀少、 温差大、 风沙多, 故而形成了屋顶平、 墙体厚、 冬季保温、 夏 季防暑的“ 平顶土房” ; 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气温高、 降水多、 风力弱、 湿度大, 则形成了屋顶陡斜、 四璧透风、 房体高架、 上下分层的干栏式“ 竹楼” 、 “ 木楼” 等民居类型。 另外,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 在我国长江以南形成了稻( 民俗) 文化区, 而在北方形

4、成了麦( 民 俗) 文化区, 而在不宜发展农耕的西北半干旱、 干旱地区则形成了游牧( 民俗) 文化区。 在诸多的气候因素中, 温度和降水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尤其是它们的组合往往决定了 一个地区基本的气候特征, 因而对物质民俗的影响尤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 屋顶的形态就突出地反映了这种影响。在全年温度高而均衡、 降雨量 大的热带地区, 屋顶形态呈尖锐的“ ” 形, 它既有效地减少了受光面积, 又使屋内的热量积聚 在室内上部, 保持了屋内凉爽, 同时还有利于迅速排除屋顶水分; 而在温带湿润、 半湿润地区, 屋顶形态则呈较平缓的“ ” 形或斜长的“ 一面坡” 形, 既增加了受光面积, 使冬

5、季比较暖和, 同 时在夏季也比较凉爽, 雨季到来时还可以及时排除水分; 在干旱地区由于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经 常性侵蚀, 所以屋顶常常是“ 一” 字形, 而且复土较厚, 四璧墙体十分厚实, 窗户也比较小, 这样 屋内就可以达到冬暖夏凉了( 见图 2) 。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内都有火炕、 火墙等取暖设施, 并 设双层窗户以利保温, 而南方的传统民居则只置一火塘, 窗户也多为一层。 图 2 不同房屋的屋顶形态比较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 民, 他们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时往往把围 墙束得较紧, 使包顶升高, 倾斜角度加 大, 既可降低室内温度, 又有利于包顶排 水; 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时则把围墙放 宽

6、, 使包顶降低,倾斜角度减小, 这样一 图 3 不同季节蒙古包形态的比较 113 方面可以积蓄热量, 增加室内温度, 还有利于防风( 见图 3) 。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们, 由于气候湿热, 食物难以保存, 因此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 一次 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 如侗族的“ 酸食” 、 京族的“ 鱼露” 、 傣族“ 花腰 傣” 的“ 酸肉” 、 “ 酸辣菜” 、 瑶族的“ 鸟酢” 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 由于气候干寒, 食物不易腐 败, 故炖菜、 烩菜食风颇盛。为长期保存还可以制成干菜、 干肉、 干鱼, 夏季也不例外。 三 泉、 溪、 河、 湖、 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

7、化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在江南水乡和东南亚地区 的河湖水边, 常可见到半依陆地、 半悬水上形态各异的水上房屋, 有的甚至屋屋相连形成水上 村落。 有的渔民为了生产、 生活方便, 干脆把房屋建在船上, 形成了流动的“ 船屋” 。 还有的渔民 在水中木柱上搭建“ 水上禾仓” , 既可以看护鱼塘, 又可以当作放粮食的仓库。 水文条件对饮食习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俗话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生活在淡水河 湖周围的人们以青、 草、 鲢、 鳙等淡水水产品为食, 而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则以黄鱼、 带鱼、 乌贼、 鱿鱼、 海参等海产品为食, 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饪方法。 在服饰习俗上, 生活在东北以渔猎为生的赫

8、哲族人喜穿保温防水的鱼皮服装, 而生活在南 方海边的渔民则穿着宽松肥大, 打赤脚, 以利在船上捕鱼作业。 水上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与陆地生产有明显的不同。船、 网、 钩、 叉、 镖等是最常见的捕鱼 工具, 仅鱼网就有撒网、 拉网( 拖网) 、 抄网、 挂网等许多类型, 复杂多样。水文条件对交通习俗 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船、 排( 木排、 竹排等) 、 筏( 羊皮筏、 牛皮筏、 葫芦筏等) 等都是带有地方特色 的水上交通工具。 为了跨越水体, 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桥, 例如藤桥、 索桥、 木桥、 石桥、 铁桥、 风 雨桥等等。因在水面上生产其危险性要比陆地上大得多, 所以形成了许多渔民特有的祈祷、

9、祭 祀和禁忌习俗。 例如“ 祭海神” 、 “ 洗船眼” 、 “ 祭海关菩萨” 等祭祀活动和忌讳说“ 翻” 字的习俗等。 四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条件对民俗事象的影响容易被人忽视。 实际上土壤的机械组成( 质 地) 、 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特性对民俗事象的影响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远在原始社会时期, 人们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 人们先用刀斧把树木砍倒、 晒干, 然后 放火焚烧, 使灰分元素回归土壤, 以增加地力。 在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地区, 在农业上有撂 荒轮作的习俗。这一方面由于可供开垦的土地面积大, 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经过几年耕作后, 土 壤质地因表层细土被风蚀而变得粗糙, 土壤有机质含量迅

10、速降低而导致不得不弃耕轮作。再 如, 在我国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习俗, 这是因为南方的土壤多属于酸性或强酸性的红 壤、 砖红壤, 酸碱度( PH 值) 多在 5. 0 左右, 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危害, 而施入一定量 的石灰后则可以减弱这种危害。 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降水极其稀少、 蒸发量极大, 加上风力强劲, 所以土壤表层的有效水 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 农民创造了种“ 砂石田” 的习俗, 即在原土壤表面再 覆盖上一层粗砂或砾石, 降低了土壤颗粒表面张力, 减弱了表层土壤水的蒸发过程, 为干旱地 区从事种植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砂质土壤上打井, 由于土质松软、 井壁

11、易坍塌而难以掘成井筒。人们就先用柳条编成园 114 形井筒放在地面上, 打井人站在筒内一边将筒内沙子挖出, 一边把柳条井筒往下放, 一会儿一 个“ 沙井” 就挖好了。还可以在井筒外边再充填一些杂草, 阻挡沙子从井筒的缝隙中流入, 使井 的使用寿命更长一些。后人用水泥管打“ 沙井” , 基本也是用这种方法。 五 不论是采集、 狩猎还是种植业、 养殖业, 从某种程度上讲,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对生物资源开 发利用的历史。 据研究, 在距今 4 万年前, 我国原始渔猎经济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仰韶文 化时期, 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居民就已经形成了定居的以种植业和饲养业为生的农耕生活。 生物 因素作为人类

12、生存繁衍的基础, 其种类、 群落的区域差异无疑对各种民俗事象的形成、 发展、 演 变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民间在利用植物、 动物资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明显的地区性特点, 已经 在民居、 服饰、 饮食、 岁时、 农业生产、 交通、 民间手工艺、 祭祀信仰等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为中 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例如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 在秦岭淮河以南以种植水稻为主, 形成了 “ 稻文化” 区, 而在以北地区则以种植小麦为主, 形成了“ 麦文化” 区。 在林区南有“ 竹文化” , 北有 “ 桦皮文化” ,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饮食习俗方面, “ 手抓肉” 、 “ 烤全羊” 、 “ 蒙古八珍” 、 奶制食品、 沙

13、葱( 一种百合科野生植 物, 其叶肉质多汁, 可做馅鲜食也可腌制) 、 “ 哈拉海” ( 一种荨麻科野生植物, 其春季的嫩芽可 食) 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 东北的熊掌、 猴头蘑( 一种真菌类植物) 、 犴鼻、 飞龙( 即榛 鸡) 均可做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佳肴; 而广东的“ 龙虎斗” ( 用毒蛇、 老猫、 小母鸡烩制而成) , 侗族的“ 虫蛹菜” , 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习俗, 傣族的“ 竹蛹” 、 “ 蚂蚁蛋” 、 “ 沙蛹” , 独龙族的 “ 董棕粉” , 布朗族的食鼠习俗等则具有我国南方不同的地方饮食特色。 民间饮茶除了饮用茶树 ( 一种山茶科植物) 以外, 各地区还有饮用代

14、用茶的习俗。例如西藏地区常饮用“ 兰布茶” ( 用一 种蓼科植物叶子制作而成) , 西北地区常饮用“ 罗布麻茶” ( 用一种柳叶菜科植物叶子制作而 成) 、 “ 枸杞茶” , 南方地区还用冬青、 枸骨、 女贞等众多的植物作为代用茶饮用。据研究, 仅内蒙 古阿鲁克尔沁旗蒙古族民间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 14 种之多, 分别属于 10 个科。 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带, 由于树茂林深, 野兽出没, 于是原始人类就形成了“ 树栖” 、 “ 巢居” 的 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条件改善以后, 生物性材料在建筑材料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秆的稻草房、 麦草房, 有就地取材的海带房、 竹楼、 木楼

15、, 有用牦牛毛制作的 牛毛帐蓬, 有用羊毛毡和木料制作的蒙古包、 哈萨克毡包, 有用森林中树杆、 树皮搭建的“ 仙人 柱” ( 也称歇人柱、 撮罗子) 等。 在服饰民俗方面, 有用野生动物皮毛、 植物纤维制作的各种衣物, 有用动物骨骼、 贝壳、 羽 毛等制作的装饰物、 配饰物, 有用植物汁液制作的颜料、 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 马、 牛、 骆驼、 象、 犴( 驼鹿) 早已作为畜力使用; 桦皮船、 木筏、 羊皮筏、 牛 皮筏、 葫芦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 我国古代民族很早就将熊、 狼、 龟、 虎、 蛇、 鹰、 鹭等动物作为图腾崇 拜, 或将一些名木古树作为神灵

16、供奉。 六 地质地貌因素也是影响民俗形成、 发展、 演变的因素之一。地质过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 115 寒冷地带的原始民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 现代民居中, 地质条件对地区性民 居习俗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就考虑了黄土缺乏层理、 有明显的垂直节 理和透水保温性好的地质特性; 在山区常见的“ 石头房” 就用块石、 石板甚至用鹅卵石构筑房屋 墙体, 用石板鳞次铺盖屋顶, 使房屋十分美观、 坚实, 不畏风雨, 不藏鸟虫。 难怪有些人文地理学 家在考察山区石屋之后认为, “ 石屋几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势, 而成自然环境之附属体” 。 另外, 地质变化中形成的玉石、 玛瑙、 水晶、 瓷土、 陶土、 粘土以及金、 银、 铜等多种金属矿物 在各类民俗文化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 在宗教中雕塑佛像、 开凿石窟也都十分重视选择适 宜的岩石种类与岩性。 地貌条件也对民俗事象同样发生重要的影响。一些地理学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过山地村 落的垂直分布规律。在地形倾斜的坡地, 人们就地势在向阳坡建起“ 吊脚楼” 、 “ 千脚楼” , 既省 工、 省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